search

畲族葬俗

畲族葬俗

  1.接孃家。是浙江麗水地區畲族的喪葬風俗。當稍上年紀的婦女死後,家人要通知其孃家人來弔唁。來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來人是長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則穿孝衣。孃家人來時,在村外放鞭炮。這時孝子孝孫們拿香,按長幼依次跑在門外迎接。孃家入第一個過來時,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將他們扶起來。有的地方還要"拾孃家",即兩人手臂相交,其舅坐在上面,抬進屋,孝子跪在靈臺後,孃家人進門後,先向外拜三拜,表示接他家的香火,再向裡拜三拜,表示把孃家的祖宗安放在這裡,再拜棺和靈位。

  2.大葬、小葬。歷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有的地區則實行土葬。葬前請風水先生選擇地穴後打洞,把棺木滑入洞內。外築墳頭墓碑,謂之大葬。若是墓穴風水不合,則另擇它地,兩三年後擇吉日起棺,拾骨骸盛於陶瓷之中另葬。立墓碑,謂之小葬,即二次埋葬。

  3.焚燒入罐。這是畲族的傳統喪葬風俗。歷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人死,則停棺於野外,經數年後,舉行火化,將其灰燼貯瓶內,埋入土中。據《閩橋酋軒錄》記載:"人死刳木納屍。其中多長,闢相擊節,主喪者盤旋四舞,乃焚木拾骨,置諸罐,浮葬林麓間,將徒則取以去。"

  4.功德。《建德縣誌》記載畲族的喪葬儀式。“重做功德,門豎一幡,上書死者姓名,靈前雜列雞黍,畲婦七、八圍棺坐哭,用麻幹為方格,高闊尺許,外湖以紙,中置紙綻,名之曰庫,非持竹鞭甑,且鞭且祝曰:阿孃氣平平上,或曰阿爺氣平平上,或曰孝子飯。”又說:"治喪時必請祭祖者八人穿青紅各色祭衣,在死者靈前嘴誦,或祖先前歌舞,名曰功德。未作功德則不得葬,葬則認為不吉。”進行土葬的畲族地區,還有請齋公唸經起度做功德。或一兩日,多至七日。送葬後還要做"頭七"、"二七"、以至"七七"四十九日的祭掃活動。

歷史悠久的柯爾克孜族葬俗文化

  在中國不管是婚俗還是葬俗都是非常注重的環節。葬俗是儀表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悼之情,在這裡面有很多的講究,而且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柯爾克孜族很重視喪禮。想知道他們是怎麼給逝去的親人準備後事的嗎?那麼就跟小編一起了解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

  “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唸經致悼詞後,即用“塔吾提”(抬屍的木架)或駱駝把屍體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時,死者頭向北,腳向南,面朝西。

  弔唁者進房後誦經示哀,死者家屬在房內邊哭邊唱迎客,死者的男孩子在門前邊哭邊唱迎客。富有人家死了人要請毛拉唸經。死屍最遲三天後即埋葬。埋葬地點一般是在住地的附近,但也有長途運送到家鄉去埋葬的,送葬時死者女家屬唱葬歌。埋葬時用“塔布特”(抬屍的木架)或駱駝把屍體送到墳地,挖一個坑,坑旁另挖一套坑,把屍首放進去,頭朝西方,掩埋好,上面修築一隆起的墓。

  出殯時,只男子送喪,女子不送喪。死者的家屬要為死者服孝,死者的妻子要穿一年黑色衣服;在死者死後的一年內如家中來了客人,或者來了親友,都要哭唱葬歌;搬家時,在走近“阿寅勒”前,也要哭唱葬歌。死者死後三日、七日、四十日、一週年都要舉行“乃孜爾”,以寄託對死者的緬懷和哀悼之情。居喪之家,一年內不能舉行婚禮和其他文娛活動。

  送葬者回來以後,即開始追念死者,稱為“小乃孜爾”(祈禱超生之意)。在這個時候,將死者的衣服送給洗屍者、運屍者及埋葬者。有錢人家給唸經毛拉送綿羊或山羊。四十天舉行“大乃孜爾”,親戚朋友都要來,富有人家還要請毛拉舉行很大的追悼大會。一週年時,有的人家還要作一次“阿西”。居喪時,一年內不能舉行婚禮和其他文娛活動,女人不能出嫁。

  另外,對於婚禮和喪葬,塔城地區和黑龍江省富裕縣的柯爾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規進行,或按薩滿教規進行。

獨具特色的基諾族葬俗文化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他們崇拜太陽。在葬禮方面,也有很多的講究,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基諾族特定的喪葬習俗,是基諾族文化的重要體現,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這個古老的民族有哪些葬俗文化吧。

  基諾族實行獨木棺土葬。若寨子中有人去世,全村的男子就上山砍棵大樹,取其中一段,剖成兩半,挖空中間,入殮後兩半蓋起來。棺材上繞3道白線(有的是用死者生前曾相好過又不能結婚的女友編給的花邊)。人去世後,親人為其穿好衣服,一隻手放一個雞蛋,眼睛上放兩塊銀子,隨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筒帕、生產工具。如是老人,還要放把扇子,一條毛巾,意為讓他路上煽涼擦汗。然後用白布蓋上,順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房。

  在屍體的上方房樑上掛兩塊白色砍刀布,一直垂到屍體上,這是死者結婚時,新娘用一天一夜織成送給新郎的,死者的兒子每人掛一個新筒帕在白布旁,每過幾小時,檢視筒帕,裡邊有穀殼一類的東西,預示有好收成;若有一兩根獸毛,象徵會打到大野獸,若有篾屑,預示做篾活順手,如什麼也沒有,便是不利的象徵。

  入殮時,要跳“花臉”和“竹竿舞”,由5個男子跳,花臉代表鬼要吃屍體,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驅鬼。出殯時要灑米、打槍,以驅跑鬼神。出殯隊伍前面是抬著各種顏色和白布人形長幡的人。據說人死後到蘇季左米(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9個岔口,3道關,彩色幡是送給各道關的禮物,人形幡是送給“傑卓”官(傑卓是基諾族遷到基諾山後最先定居的地方)。

  出殯時準備好6個裝肉菜的竹筒和一個裝苦子湯的竹筒,苦子湯放在寨邊,獻給寨子神鬼,其餘6個帶到墳地,獻給各道關的官。送殯當天,要請親朋用餐,親朋送一碗菜飯,一斤酒,有的老人還送雞蛋,並用白線在死者家屬手腕上繞3圈,男左女右,意為拴住他們的魂,不要跟著死者走。

  墓地為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後要用樹葉在坑裡掃幾下,不然,挖坑者會得病。入殯時,當即敲死一條狗,放在棺材上一齊埋,據說狗可以在陰間給鬼魂帶路,墳上用草排和篾笆蓋間房子,叫墳墓棚。墓棚周圍插上塗過狗血的尖竹樁。據說這是讓一種會吃屍體的野人誤認為屍體已被吃掉了。送殯的親朋返回死者家中,要拖把草覆蓋腳印,防止陰魂跟到家。到房前,人群分兩邊,繞房一週,進了屋要用水沖洗手腳。親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獻飯兩次,13天為一輪。少則獻幾個月,多則要獻1——2年。


少數民族節日大集合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 ...

婚慶習俗

  浙江西南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漸漸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熱點。其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畲族自治縣的景寧縣,又以其婉轉的山歌、醇美的佳釀以及鮮豔的民族服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筆者近日來到景寧,感受了一番原汁原味的畲族風情。   喜歡對歌的民族   在景寧縣,十分之一人口是畲族人。在畲村,遊客可以在 畲家嫁女 ...

尋找福建先民的歷史足跡

     福州的畲族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烏飯節。   早在隋唐時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據當地家族譜牒記載,畲族三大主姓中,當時僅有雷氏、鍾氏聚居於閩西南,以寧化雷氏、長汀鍾氏為著,唯獨不見三姓之首藍氏的蹤影。資料顯示,直到數百年後的南宋中葉,藍氏族人才姍姍來遲肇居 ...

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 ...

廣東婦女的鳳凰裝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 ...

瑤族

  1.砍館下葬。黔桂交界的白褲瑤,老人去世,要為其梳理洗身,並用白布繞住下額綁頭,把兩隻小腿捆綁起來。認為這樣可以防止靈魂亂說亂跑。送喪時,由十六個青壯年舉手託棺,緩緩前行,喪家的女婿及堂兄弟們提著酒罈跟隨,不時用竹筒舀酒給託運棺木的人喝,一路須飲酒不斷,壇不讓空,表示喪家將來福澤豐隆。遇上岔道,須停下鳴槍 ...

祭祖儀式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盤瓠傳說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傳說內容,在閩浙粵贛皖,雖有地域性的差異,但基本情節相同。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閩東浙南畲族還稱作"龍麒","盤護","高皇",皖南畲族還稱作"龍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