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畲族祭祖儀式

畲族祭祖儀式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盤瓠傳說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傳說內容,在閩浙粵贛皖,雖有地域性的差異,但基本情節相同。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閩東浙南畲族還稱作"龍麒","盤護","高皇",皖南畲族還稱作"龍猛",粵東畲族還稱作"護王","盤大護","盤古大王"等。"盤瓠"的原型構成有龍犬,魚龍,龍與麒麟等諸多說法。這是畲族原始圖騰崇拜觀念的形象化表現形式。關於盤瓠傳說,族內最有權威的文字資料是弁於畲家諸姓譜牒之首端的《敕書》,或密藏於族內的《重建盤瓠祠鐵書》,《廣東盤皇銘志》,《開山公據》,《撫瑤券牒》等。刊於宗譜的《歷朝封贈》,《會稽山七賢洞記》,《重修潮州鳳凰山總祠記》,《龍首師杖記》等也記載了這方面的內容。還有,畲族史詩《高皇歌》也世代傳誦著這個傳說故事。關於盤瓠傳說的實物材料是珍藏於畲家祠堂的祖圖和祖杖。"祖圖"又稱"太公圖","永遠圖記","長聯"。今藏閩東,浙南,粵東的祖圖多為清代物品,以麻布,土布為底,平圖勾勒,濃墨重彩,以條狀橫幅長卷居多,也有直幅多屏組合而成。畫面配有文字說明,圖文並舉,以盤瓠傳說為依託,展示畲族歷史發展,社會生產,文化習俗等。祖杖又稱"龍首杖","法杖",是畲家顯示遠祖權威的象徵物。

  盤瓠傳說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神靈。除了上述氏族神靈之外,畲族民間信仰的世俗神靈由六個方面構成:

  神聖化的族內英雄與歷史傳說人物

  族內英雄神聖化,指歷史上確有其人,曾有過非凡業績,生前受村民擁戴,死後被奉為神靈,不僅為本村本姓所膜拜,而且成了靈威瀰漫一隅的地域性神靈,併為當地族內人所共同祭祀。如閩東福安金斗量(今名金斗洋),"雷氏三十二公"雷朝寶,生於清康熙年間,武林高手,時人稱為"豹子師傅"。歷史傳說人物的神聖化是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因其高尚的言行或超凡的力量為族人所神往,族人以此立廟祭祀,寄託某種心願,尋求某種庇護。如浙西南插花娘傳說而形成的神靈"插花娘"。著名的畲家傳說人物還有雷海清,雷萬春等世俗神靈。

  職業性神靈

  長期的狩獵生活形成畲家的獵神崇拜。粵東現存"遊山仙子","打獵大王"廟宇。閩東畲族獵神有雷萬春,"吳三麼"等。占主導地位的農耕經濟的影響,畲村產生了農神。如廣東畲族供奉"田頭伯爺","開山伯公"。還有畲家戲班的戲神是雷海清。

  神格化的自然物體

  畲家自然神中與農耕生活最為密切的是穀神,谷娘,谷仙子,種子仙,稻秧仙,青稻仙,黃稻仙等。另者多是位於畲村附近的巨形或奇形岩石或樹木。由於這些物體形象迥異,便敷演出精靈化的傳說,並作為神靈供奉。畲家生兒育女常請這些"石母","樹神"庇佑,並將自己的子女託付於這些自然神礻氏 ,將子女的名字冠以"石"字或"樹"字,如"石貴","石祿","樹生","樹發"等。

  漢族社群滲入的民間俗神

  畲漢雜居,畲族受漢宗教文化的影響,畲家供奉灶神,畲村供奉土地神現象普遍存在。如江西畲族惟一供奉土地公,銀主公,每家廳堂供奉牌位,是"天地君親師位"。由於地域的差別,亞文化圈的不同,各地漢族地區滲入畲村的民間俗神也不盡相同。

  世俗化的道釋諸教尊神

  《建德縣誌5風俗》載,"畲客也信佛,久旱必舁神互禱,謂之接佛。"佛教神靈觀世音菩薩供奉於住宅前廳左邊神堂佛龕上,浙西南畲族則供奉於樓上大廳的佛座上,粵東畲族則供奉於祠堂內。畲家很少獨立營建的佛寺。畲家膜拜的道教神靈有"三清","三官大帝","真武帝"等,畲家將上述諸神一併供奉,畲村沒有道觀,僅於神堂神龕上或僅設立"感應靈臺"供奉於住宅大廳的中堂壁上,並且不以影象顯示,僅作文字標識。

  鬼魂幽靈

  畲村流傳厲鬼有五通鬼,天吊鬼、傷亡鬼等。

  總之,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靈與世俗神靈相結合為崇拜物件的多神崇拜。

  畲族巫師是畲族宗教活動的操作者。巫師有法門之別,粵東畲族巫師受法於茅山,茅山為道教名山,位於江蘇句容縣境,茅山上清派是道教重要派別。閩浙畲族主要受法於閭山。閩浙畲巫認為,他們不僅有閭山之術,還兼得茅山之術,即集閭茅之大成。畲家的祭祀儀式以祭祖活動最為隆重。畲族祭祖有時令祭,醮明祭,迎祖祭,招兵祭,祠堂祭等。

  祖先崇拜的形式

  閩東畲族崇拜祖先,把"敬祖宗"列為族規條例的首要內容,且相信祖宗有靈,能庇佑福廕子孫,以至將祖先視為保護神,虔加敬奉。長期以來,祭祖是畲族最隆重、最虔誠、最普遍的信仰習俗活動,其祭祖活動可分為家祭、墓祭和祠祭。舉行祭祖的時間按有關節日定期舉行,或在做醮或修譜時舉行。

  家祭:是畲民以家庭為單位組織的祭祖儀式。畲族居住比較分散,加上崇山峻嶺阻隔,各村寨的具體祭祀儀式因地而異。一般是逢年過節,每月的初一、十五,分別焚香點燭敬奉祖先。每年的正月十五以及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為祭祖三大節,福鼎畲族改八月十五為十二月十五作為最大畲族祭祖節,另外還有獨特的"三月三"染烏米飯祭祀祖先活動。

  畲家祭祖儀式

  圖為畲家祭祖的貢品

  

  祭禮在家中廳堂設案祭供,掛祖圖、立祖杖,除始外,也祭祀本姓祖先。家祭代數一般為三代,祭時全家人均要參拜,儀式須由學過祭祖的人主持。按畲族傳統習慣,男子年滿16歲要舉行"做醮"祭祖儀式,又叫"度身"、"學師"。每個畲民都希望透過主持"傳師學師"的祭祖儀式,繼承先祖的意志和力量,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勇士。學過師的稱"紅身人",未學過師的叫"白身人",只有"紅身人"才有資格主持祭祖。"做醮"多在家中舉行,日期由祭師挑選。儀式舉行前,家人要從自已同姓同支的"祖祠"挑回"祖擔",叫"遊祖"。"祖擔"就兩個竹編的箱子,裝著祖圖、祖杖、祖簿、香爐、龍角、龍刀、鈴鍾等物件。把這些東西一一擺在堂屋香桌上。儀式由法師主持,法師用念唱、歌舞方式,敘述始祖學藝的難難歷程,唱罷引弟子三拜天地、始祖、本師公(學師前輩),接著參牒,取法名。法師還要傳授頭冠、衣衫、劍刀、號角、笏板、鑼、鼓給弟子,要進行洗壇、置壇、坐壇、傳渡、折壇、生筵一系列儀式。透過"做醮"後才有資格主持祭祖禮儀,祭過祖先的男人稱"法師"、女的叫"皇母娘"或"西皇母"。女性沒有行成丁禮,只要夫家上代有人做過"西皇母"的,自已有子孫就可請"法師"主持祭祖儀式。祭過祖的人,要把取得"法名"、做醮日期寫在紅布條上,結紮在祖杖上,表明就有身份的人,可主持祭祖活動,作為孝子為父治喪,否則要去請祭過祖的人來(民國後"做醮"祭已不多見)。祭祖時,先進香敬酒,一拜天地,二拜祖先,唱《高皇歌》。畲族家祭是祭祖最常見、普及的一種形式。祭祀頻繁,禮儀簡單,是畲族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除逢年過節、農獵活動、婚嫁喜慶祭祖外,還在每月"三月三"等特定的節日祭祀祖先。

  圖為畲家祭祖隊伍

  墓祭:每年清時節,畲族也有上山掃墓習俗,各家各戶帶上香、酒、紙錢、糕點、豬肉或雞肉等供品到祖墳前,焚香祭奠,墓祭儀式比較簡單,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

  祠祭:畲族比較看重祠堂合族祭祀典禮。祠祭分春秋兩祭(或一年一祭),禮儀隆重、熱烈。祭禮由族長或本族名望最高的人主持。祭日前一天,要整掃祠堂,陳設器皿,洗滌用具,備辦牲禮供品。供品備好後,祭日子時,放銃一響,大家做準備。丑時,銃炮一響,每家每戶成年男子手捧香燭供品前往祠堂致祭,女性不參祭,只在旁觀看,進祠堂門時要半跪蹲行進,將香燭祭品排列供桌上,然後退站兩旁。黎明時,開炮三響,祭典正式開始,法師設壇請天神安位,迎祖圖、祖杖、族譜入祠,懸圖、置杖、開譜,叫請祖安位。這時鼓樂鞭炮齊鳴,由族長領唱《祖源歌》,邊歌邊跳"祭祖舞",氣氛熱烈歡快。接著瞻仰祖圖,宣讀祭文,而後按輩分先後向祖先禮拜。祠祭完畢後,舉行隆重的迎祖遊行動。迎祖隊伍由鑼鼓隊、彩旗隊、龍頭隊、刀槍隊、舞蹈隊組成。出遊時,鑼鼓開道,彩旗招展,一路歌舞、放鞭炮,跳"龍頭舞"、"迎祖舞"。其舞蹈中有三步一回頭的動作,表示後代對祖先的懷念與崇敬。出遊的目的是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全村,五穀豐登,人丁興旺。迎祖隊伍所經之處,家家戶戶出門焚香朝拜同,感謝神福降臨。大道小道走遍後,迎祖隊伍才返回祠堂。有的地方祭祀儀式長達兩三天,法師代各戶讀"疏文"祈福,還要帶參祭者跳"獨角舞"、"鈴刀舞",最後行謝神、送神、封譜之禮。禮畢,各家各戶的戶主(或代表者)帶走自家香燭供品以半跪蹲方式退出,將供品擺在家中祖龕上。接著參祭者聚宴一堂,祭祖儀式才告終止。

  修譜祭:俗稱封譜,是宗譜編修完竣時的祭祖活動。合族聚會,儀式與大祭同,舊例"封譜"的譜牒,由輩分最低者緘封,由輩分最高者收藏。

畲族——祭祖節

  祭祖節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祭祖活動。畲族村寨建有宗祠、支祠或祖寨。內供畲族祖先的祖牌,有的還塑有藍姓和雷姓始祖的塑像,祠內擺有龍頭杖、香亭、香案、香爐等。祭祖開始,先放神銃三響,鞭炮連聲,鑼鼓喧天,祭案上擺供茶酒三牲。凡本族祠後裔當年 結婚者,生有男孩子者,家有老翁做壽者,均要送“兩日製”龍燭一合,焚香叩酬。祭祖時,由族長輩講述祖先功績,始祖由來,發族的世系行第,並講述家族家範,教導族人向善。

少數民族畲族節日大集合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餈”吃“黃金餈”是畲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畲鄉流傳“糯米做餈圓又圓,香麻攔餈甜粘粘”的順口溜,表示畲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美的意願。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畲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餚,一邊抒發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願望。“圍爐”後,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釐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裡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初一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盡情歡樂“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傷害兒童。初一清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畲村不約而同開啟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互相道賀新年大吉,晚輩向長輩拜年,主婦爭先恐後到井裡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裡“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青少年參加各種娛樂遊戲活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盪鞦韆等。活動一直持續至“元夕節”,歡度新春佳節才告結束。

  “二月二”,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係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節日這一天。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迴盪,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三月三”,又稱“烏飯節”,是畲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鬥爭取得勝利的節日。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畲族英雄恨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裡,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裡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畲軍採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出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萬興想吃當年的烏稔果,讓畲軍入山採摘,可是這時烏稔剛吐芽抽葉,士兵只採回葉子,加入糯米蒸制,飯呈藍黑色,同樣香噴可口,後來畲民為分享雷萬興抗擊官軍勝利的喜悅,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制烏米飯,世代相沿,衍成風俗。如今,各地畲民為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烏米飯,閤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各地歡度這個古老的節日更加熱烈和豐富多采。1989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畲族同胞首次在京舉行“三月三”活動。

  分龍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是畲族人民禱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娛樂性節日。這一天畲族群眾不從事農活,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興高采烈地赴舞會,在山坪、田壠對“打”山歌,歌詞多歌頌勞動、喜慶豐收和表達愛情等,歌會的場面十分動人。1986年6月27日(農曆五月廿一日),福建省首屆“分龍節”歌會在福安縣富春公園舉行,各地畲族歌手是人參加,這次畲族歷史上空前的盛會。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成千上萬畲族群眾,於“分龍節”這一天則會集到福安白雲山、霞浦雁頭山、福鼎太姥等地,舉行群眾性的登山比賽。登山地點人山人海,既有參賽者,也有前來觀看助興者,比賽的終點選在各山的峰頂。到達目的地被譽之為赴“蟠桃會”,優勝者獲得“仙桃”和“仙酒”的獎賞。入夜,盤歌開始,一對對青年男女隱沒在山林裡、依偎在溪澗房,哼起美妙的情歌。因此,節日登山比賽既是鍛鍊身體、培養毅力的一項有益運動,也是青年“山戀”的極好機會。

  招兵節,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於粵東、粵東北畲族地區。相傳遠古時期盤瓠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向他們獻祭。但據實地調查,粵東畲族舉行“招兵”大典的時間也不盡一致,豐順縣鳳坪村畲族於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舉行。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兩次舉行:第一次(陰曆“除夕”)“請神上表,安井謝灶,推龍謝土,請兵安營,大謝”,稱為“請兵節”;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請神、賞兵、祭符、散兵”,稱“送兵節”。現在鳳凰山區畲族已將“請兵”與“送兵”兩節合併為五年舉行一次,統稱之為“招兵節”,活動時間定在農曆的“大雪”至“冬至”之間的吉日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三夜。“招兵”儀式在公廳舉行,請法師主持,祈求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參加助興,甚為熱鬧。粵東北九連山畲族地區的“招兵節”,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風雨不調的年歲,經族人共商而定。活動分祭祀和祈禱兩部分,祭祀的內容與上述粵東鳳凰山畲族的“招兵節”基本相同。惟祈禱部分,是九連山畲族的創造,它使原來“招兵節”的圖騰信仰宗教儀式發展為趨吉求福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


婚慶習俗

  浙江西南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漸漸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熱點。其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畲族自治縣的景寧縣,又以其婉轉的山歌、醇美的佳釀以及鮮豔的民族服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筆者近日來到景寧,感受了一番原汁原味的畲族風情。   喜歡對歌的民族   在景寧縣,十分之一人口是畲族人。在畲村,遊客可以在 畲家嫁女 ...

尋找福建先民的歷史足跡

     福州的畲族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烏飯節。   早在隋唐時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據當地家族譜牒記載,畲族三大主姓中,當時僅有雷氏、鍾氏聚居於閩西南,以寧化雷氏、長汀鍾氏為著,唯獨不見三姓之首藍氏的蹤影。資料顯示,直到數百年後的南宋中葉,藍氏族人才姍姍來遲肇居 ...

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 ...

廣東婦女的鳳凰裝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 ...

葬俗

  1.接孃家。是浙江麗水地區畲族的喪葬風俗。當稍上年紀的婦女死後,家人要通知其孃家人來弔唁。來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來人是長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則穿孝衣。孃家人來時,在村外放鞭炮。這時孝子孝孫們拿香,按長幼依次跑在門外迎接。孃家入第一個過來時,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將他們扶起來。有的地方還要& ...

:鳳凰的傳人 婚禮伴郎是大花臉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但是我國東南部的畲族,卻以鳳凰為圖騰,他們自認為是鳳凰的傳人,婦女仍把鳳冠帶在頭上。畲族的婚禮也是別具一格,十分有趣,伴郎在婚禮中,一定會被折騰成個大花臉…   鳳凰為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象徵幸福祥瑞,直至今日,仍舊把鳳型頭冠作為婦女標誌性裝束的民族只有一支,這就是生活在我國東南部的少數 ...

山裡客人——的民俗風情

  “山哈”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後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後來的畲民當為客人。畲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