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風情濃郁的布依族牛王節

風情濃郁的布依族牛王節

  居住在獨山地區的布依族有一個風情濃郁的民族節日-“四月八”牛王節。這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古時布依族原來沒有牛,耕田犁地都是用人拉。牛王在天上看到後。很同情布依人的辛勞,在春耕大忙就要到來的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降生到人間。從此,天下才有了耕牛,從此布依人才擺脫了拉犁的勞苦。

  為了紀念牛王的誕生,每年四月八這一天。都要給牛放假,停止做活路,讓它們好好地休息。還要用蘇木、黃飯花、紫荊藤、楓香葉等天然植物的浸泡汁做成紅、黃、紫、黑、白的五色花糯飯,再用糯米釀製的米酒,一同慰勞耕牛。待牛吃過後,人們才設宴開張,一面用手抓五色花糯飯,一面飲酒吃肉,共慶牛王的節日。

  在離獨山縣城三十多公里的上司鎮墨寨村,還要舉行盛大的鬥牛活動。鬥牛場設在與荔波縣羊鳳鄉交界的拉格約地帶。這裡,四面環繞著平緩的山丘,山丘上青松綠杉,山花爛漫;中間一塊平地,青草萋萎。綠茵鋪蓋,是理想的鬥牛場所。這天,人們都從四面八方趕來,鬥牛場周圍和四面的小山上到處人山人海。人們喜氣洋洋,男女老少,都著上節日的盛裝;尤其是姑娘們,衣穿斜襟的民族服飾,胸前圍著繡滿花朵的圍腰,飄帶結於身後。行走時,在山風中搖曳飄蕩。

  山野裡,到處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當豔陽升到中天,由人工臨時裝藥的鐵炮鳴放四排八響後。德高望重的寨老(現多為縣、鎮領導)宣佈鬥牛開始。

  這時,由身強力壯和善於喚牛的漢子們,牽著一長串鬥牛繞場而走,長號、鑼鼓、鞭炮齊鳴,留下兩頭鬥牛,各立一方,昂首翹角,對視蓄力。雙方牽牛手放開繩索,兩頭牛就俯衝而上,只聽到“碰”的一聲,兩對強勁的牛角相撞了,空中似乎濺出火星,人群頓時發出一片歡呼。兩對牛角緊緊地抵在一起,各自都使盡全力,力圖把對方抵退。周圍的觀眾也都昂首伸頸,握拳抵足,兩眼盯著鬥牛,似乎都在為牛用力添勁。萬人圍觀的鬥牛場上,除了松濤聲,只有兩牛相抵的喘息聲。第一輪鬥牛結束了,人群恢復了活氣,談話聲,歡笑聲,在拉格約的山野上空飄蕩。

  一年一度的活動,表達了布依族同胞對耕牛的愛戴和餵養膘肥體壯耕牛的願望,是為迎接春耕生產的一次動員,是布依族人用以增強民族內聚力的一個文體活動。同時,它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談情說愛、互選物件的好機會。

  這天,他們邀邀約約、成群結隊,在鬥牛場周圍的山坡上、大樹腳、小溪邊或青松叢中,吹起木葉,唱起悅耳叩心的情歌,傾吐著各自心曲。聽有女青年唱道:“四月初八天放晴,拉格山坡來相會;今天吃了哥糯飯,貼心貼意跟哥行。”有男青年答道:“四月初八好相親,拉格山坡來相會;今天多謝妹手帕,秋天要妹同成親。”不知多少布依青年男女,就從這兒搭起了他們愛情的鵲橋,成為終身的伴侶。

  鬥牛活動繼續進行。一對對,一陣陣,輸了就下贏了就上。單輪迴圈,最後戰勝所有鬥牛的贏牛被封為“牛王”,由主持人給牛王披上鮮豔的絲綢,給牛主人頒發獎勵。絲綢在夕陽的輝映下顯得更加鮮豔亮麗,連牛主人的臉龐也給映紅了。

  人們敲著鼓,打著鑼,唱著歡歌,簇擁著牛王和牛主人轉回村寨。主人馬上擺出五色花糯飯、醇香的糯米酒、臘肉、豆腐、粘米做的者粑及其它佳餚招待客人和寨上的鄉親父老。大家一面喝酒,一面暢談,歡慶著鬥牛的勝利。“油菜開花滿壩香,主家喂牛真高強;牛王出在主家手,主家名聲傳四方。”有來客唱起了(牛王歌),向主人家敬酒。主人也馬上端起酒碗,站起來,回唱道:“油菜開花滿壩香,牛王來自九天上;牛王來自九天外,同慶節日喜洋洋。”主客一起一飲而盡,在坐的客人也都端碗相陪。酒歌一首接一首,直唱至探夜。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

  牛王節(農曆十月初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掛綵,打餈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仡佬族牛王節:歌頌牛的貢獻

  我國的很多少數民族除了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節日,例如仡佬族的牛王節。牛王節是用來歌頌牛對人們的貢獻,讚揚牛的任勞任怨。有不少的少數民族都有牛王節這個節日,但是說到獨特的民族氣息,就要數仡佬族最為濃郁。下面就讓我們翻開仡佬族文化,看看仡佬族的牛王節吧。

  “牛王節”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

  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在農曆十月初一。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戶屆時都要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采烈,然後取下粑粑喂牛。

  據仡佬族才人說,這一天是為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佬人民所作的貢獻。養牛人的家,到了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讓牛在家休息,並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飼料喂牛。同時,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餈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

  然後取下餈粑,給牛吃掉,說這是替牛祝壽。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掛綵,表示祝賀。沒有養牛的人家,也要備辦酒、肉、香、燭、紙線,到自家的田或土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當當,乖乖地聽他使喚,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風情濃郁的目瑙縱歌

     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在雲南民族村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在雲南民族村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一位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的男子成為“焦點”。   5月4日,昆明景頗族目瑙縱歌節在雲南民族村舉行,風情濃郁的景頗族舞蹈吸引了各地遊客的目光。“目瑙縱歌”是景頗語,意 ...

仡佬人和的傳奇

     “仡家一頭牛,性命在裡頭。”在仡佬人心目中,牛與人生死相關。   在仡佬山鄉,流傳著一個感人的牛王故事。   傳說,以前仡佬人住的山坡又高又陡,山上怪石嶙峋,就算人們再怎麼勤快,日子都很難過。於是,大家一致推舉足智多謀的小夥子阿王帶領大家遷徙到水草豐茂之地。阿王也不推託,他牽著與自己朝夕相伴的一頭牛 ...

與頒金

  蟲王節   六七月間,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基本不再搞蟲王節祭祀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頒金節   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 ...

時代背景

  樟湖,千年古鎮,地靈人傑,且民風質樸豪爽,群落性文化積澱深厚,至今仍遺留許多古蹟和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蛇王廟、萬壽塔、上塘庵古戲臺、蒼峽摩崖石刻、商周遺址等古蹟。元宵迎蛇燈、七月賽蛇神、端午賽龍舟等民俗活動。樟湖崇蛇民俗活動源於明代,千百年的傳承和發揚,已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體系,堪稱獨一無二的 ...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而在水口水電站庫區南平市延平區樟湖坂,這天過的卻是古老的“蛇王節”,並且還保留著真蛇坐轎出巡迎賽活蛇的傳統習俗。   福建南平樟湖鎮每年舉行蛇王節活動。鎮中的蛇王廟是活動中心。廟內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當地人稱為連公爺。三兄弟身穿紅袍,雙腳踩 ...

南平蛇

  福建屬古百越文化圈,簡稱閩。許慎《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說明古代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聯絡在一起。至今南平地區流行有《蛇灘》《石蛇》等故事。南平縣樟湖鎮定期舉行蛇王節活動。鎮中的蛇王廟是活動中心。廟內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當地人稱為連公爺。三兄弟身穿紅袍,雙腳踩著怪獸。他們的雙 ...

  牛魂節又稱脫軛節,在農曆四月初八,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乾淨,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裡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裡聚餐。當地流行一個傳說:當初陸地只有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