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仡佬人和牛王的傳奇

仡佬人和牛王的傳奇

  

  “仡家一頭牛,性命在裡頭。”在仡佬人心目中,牛與人生死相關。

  在仡佬山鄉,流傳著一個感人的牛王故事。

  傳說,以前仡佬人住的山坡又高又陡,山上怪石嶙峋,就算人們再怎麼勤快,日子都很難過。於是,大家一致推舉足智多謀的小夥子阿王帶領大家遷徙到水草豐茂之地。阿王也不推託,他牽著與自己朝夕相伴的一頭牛,領著族人向遠方走去。

  許多個尋尋覓覓的日子過去了。乾糧所剩無幾,人也累,牛也倦,仡佬人依然沒有發現適合耕種的地方。一天,太陽落山了,大家找了個巖洞過夜。因為疲憊,人們倒頭便睡。阿王醒得早,處處尋不到牛的蹤影。大家找啊找啊,還是沒有結果。

  阿王的哭聲令人心碎,神都被感動了。絕望之中,傳來牛的呼喚。阿王朝那聲音狂奔而去。此刻,奇蹟出現了。那頭牛,正站在一棵枝繁葉茂的樹下目光炯炯地看著他。

  阿王笑了。牛抬頭,哞哞長叫,像在呼喚神靈助人一臂之力。恰在此時,追隨而來的眾人看見一幅難以置信的畫面——白過天上雲朵的大米,匯成一條銀光四射的米河,撲簌簌地從樹上落下來。在阿王面前,米花四濺,漸漸地堆成一座不大不小的米山。

  仡佬人笑了。他們美美地吃了一頓白米飯,晚上睡覺也安穩了。可是天亮的時候,牛又不見了。細心的阿王發現,陽光下,有一行清晰可辨的牛蹄印,一直伸向遠方。阿王領著眾人,循著牛蹄印找到了他那頭神牛。神牛所在的地方,是一個無人居住的林壩子,周邊有山,山上有樹,山下有河,河岸有田。

  “這樣就最好啦!”人們歡呼著圍住神牛,從袋子中掏出剩下的一點粑粑,掛在牛角上,感謝牛勞苦功高。

  在那裡,仡佬人安居樂業。牛救了他們,所以仡佬人敬牛如神。不過,牛從來都沒有生出居功自傲之心,一年到頭依舊任勞任怨。牛吃的也依然簡單,有青草吃青草,沒青草吃乾草,反正只要肚子不餓就行了。

  仡佬人為了表達對牛的敬與愛,每年農曆十月初一這天,都要專門給牛過節,叫“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這一日,牛放假,不耕不作,安心休息,開心度假。

  節日頭天,仡佬人就把牛廄的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女人牽牛去坡地上曬太陽,啃草葉;男人則把牛糞清空,然後從草房裡抱幾捆乾草來,重新墊上厚厚的一層,這樣,牛一回來,就可以舒服地躺在上面歇息了。

  過節這天,家家戶戶為牛忙。寨子裡一大早就洋溢著既忙碌又喜慶的氣氛。男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殺雞,第二件事是備酒,第三件事是把雞和酒一起拿到牛廄前面供著,然後焚香、燃燭、燒紙錢,祈求牛神保佑自家耕牛身強體壯。神色溫柔的女人,則端著最好的牧草和飼料,像呼喚親人一樣喊牛起來慢慢吃。

  當然,精彩節目還在後頭。陸陸續續,各家各戶都牽著牛出來了。牛都是一副喜笑顏開的模樣,月亮船一樣的牛角上,一左一右懸掛著用上等糯米做成的餈粑。牛氣定神閒地隨主人出了寨子,往水邊走去。到河邊,主人牽著牛,站在水邊,讓牛從如鏡的水面上,欣賞自己樸實憨厚的面相,以及壯實如牆的身子。牛自我感覺良好地哞哞叫喚了幾聲,似乎是與它的同伴互相讚美著:“呵呵,都健壯著呢!不算老,還能夠過好多個仡家人的牛王節呢!”主人取下餈粑送到它的嘴邊,牛就樂滋滋地用舌頭把美食捲進嘴巴里,美美地享受了。

  沒有養牛的人家,平時借別人家的耕牛使用。節日這天,他們也會準備酒肉香燭,到自家田地邊祭祀,祈求牛王菩薩保佑自家早日買上耕牛。

仡佬族牛王節:歌頌牛的貢獻

  我國的很多少數民族除了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節日,例如仡佬族的牛王節。牛王節是用來歌頌牛對人們的貢獻,讚揚牛的任勞任怨。有不少的少數民族都有牛王節這個節日,但是說到獨特的民族氣息,就要數仡佬族最為濃郁。下面就讓我們翻開仡佬族文化,看看仡佬族的牛王節吧。

  “牛王節”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

  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在農曆十月初一。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戶屆時都要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采烈,然後取下粑粑喂牛。

  據仡佬族才人說,這一天是為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佬人民所作的貢獻。養牛人的家,到了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讓牛在家休息,並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飼料喂牛。同時,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餈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

  然後取下餈粑,給牛吃掉,說這是替牛祝壽。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掛綵,表示祝賀。沒有養牛的人家,也要備辦酒、肉、香、燭、紙線,到自家的田或土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當當,乖乖地聽他使喚,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仡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的仡佬族寶王祭祖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從古至今有,仡佬族的寶王祭拜已經傳承了多年,而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也是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寶王祭祖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仡佬族祖先神崇拜和俗神崇拜的文化表現。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務川自治縣大坪鎮三坑、板場、豐樂鎮官壩、紅絲鄉太壩等地區。

  基本資訊

  務川盛產丹砂,兩漢時期因丹砂開採,使這裡具有了城鎮的規模。丹砂給當地帶來發展,因而首先發現砂礦的人輩受尊崇,被封為“寶王”,尊為菩薩。後世人為紀念他,在盛產硃砂的地方建起了“寶王廟”,塑起“寶王菩薩”像,凡下坑取砂、打巖子煉水銀都要點香燃燭供奉酒肉,祭奠於他,祈求保佑平安,大有收穫。這一習俗對研究仡佬族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拜寶王菩薩,有三種形式:小祭、大祭、年祭。

  小祭,採砂人祈求打發槽子的一種日常祭拜。這種祭拜隨時可以進行,地點一般在採砂人的礦洞前舉行,祭品主要是豬頭。擺放豬頭時,豬頭要正對採砂人所開礦洞方向。香兩爐,插在豬鼻孔裡。酒三盅,紙錢數串。

  採砂人面向自己所開礦洞,虔誠禱唸:天爐神、地爐神,家壇香火不安寧……,然後焚燒紙錢,敬酒三杯,繼續禱唸:許您豬頭十八斤,美酒三杯,長錢十二束,闆闆銀錢幾十萬。祭拜完畢,主人家把豬頭清湯煮熟,招待開礦的夥計一同享用。拜祭時,採砂人一定要心誠,他們相信,寶王菩薩顯靈是用託夢的形式來告訴發槽子所在的。

  大祭,一種還願的祭拜,是採砂人在採砂前就為寶王菩薩許下了願:“寶王菩薩保佑我打發槽子,打了發槽子,大點給你砍個豬腦殼”等之類的許願,也有許下用整豬拜祭的。

  民間傳說,寶王是有靈的,你許得起他就要得起,因此還願時的祭品就必須是所許的物品,還願祭拜的地點在寶王廟,祭祀時要邀請寨內人家共同參加,一同分享寶王菩薩帶來的硃砂好運,其它內容無異。


族的傳統節日“節”

  牛王節(農曆十月初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掛綵,打餈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

中華民族: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族--簡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 ...

族的習俗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貴州族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族:九天天主後代的傳說

  仡佬族自稱“仡佬”,一個意思為“人”,另一個意思是“竹”。仡佬族是從西南古老的農耕民濮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至今,貴州的彝族仍稱仡佬族為“濮”。史書記載他們“以竹為姓”,以竹為民族圖騰,其族稱就依此而來。大約2000多年前,仡佬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從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漢文典籍中,都把“仡佬”記為“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