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鈉是酸性防腐劑,在鹼性介質中無殺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到4、0,在PH5、0時百分之五的溶液殺菌效果不是很好。苯甲酸鈉親油性較大,易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體內,干擾細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細胞膜對氨基酸的吸收;進入細胞體內電離酸化細胞內的鹼儲,並抑制細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醯輔酶A縮合反應,從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苯甲酸鈉是酸性防腐劑,在鹼性介質中無殺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到4、0,在PH5、0時百分之五的溶液殺菌效果不是很好。苯甲酸鈉親油性較大,易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體內,干擾細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細胞膜對氨基酸的吸收;進入細胞體內電離酸化細胞內的鹼儲,並抑制細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醯輔酶A縮合反應,從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可可粉具有濃烈的可可香氣,加入蛋糕中會使得糕點香甜可口。
可可粉:是從可可樹結出的豆莢裡取出的可可豆,經發酵、粗碎、去皮等工序得到的可可豆碎片,由可可餅脫脂粉碎之後的粉狀物,即為可可粉。可可粉按其含脂量分為高、中、低脂可可粉;按加工方法不同分為天然粉和鹼化粉。
近日,醬油中有新增劑的話題一直被討論,在新增劑中,主要分為三大類,其中苯甲酸鈉讓很多人不解,那麼,醬油為什麼要有新增劑?醬油中的苯甲酸鈉是什麼?下面小編就帶來介紹。
純天然、沒有新增劑的醬油當然不錯,但是貴啊!做為醬油消費第一大國,生產出品質一流、純天然無新增的醬油,只能滿足少部分人群的需求,更便宜、更美味且無害的醬油,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食品工業發達的今天,新增劑就承擔了這個使命。
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標準是十分嚴格的,所有配料都必須全部標明,而且必須從高到低依順序排列。醬油的配料表中,水、大豆(黃大豆或黑大豆)、小麥(麵粉)、鹽佔據配料表的前四個位置,其他的就屬於新增劑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教授、食品科學博士範志紅老師對這方面有較全面的研究,她把醬油新增劑進行了分類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白砂糖、果葡糖漿、三氯蔗糖等甜味物質,目的是給醬油增加甜味。做鹹味菜時,放點糖可以讓味道更鮮美、口感更醇厚,醬油裡少量加一點糖,也會讓鹹味變得柔和、鮮美又豐富。
第二類:穀氨酸鈉、5’-呈味核苷酸二鈉(肌苷酸鈉和鳥苷酸鈉)、酵母抽提物等增鮮物質,目的是讓醬油更鮮。穀氨酸鈉就是味精,5’-呈味核苷酸二鈉是在雞湯肉湯裡都存在的鮮味物質,核苷酸這種東西存在於所有生物體的核酸(DNA和RNA)當中,包括人體當中,不是什麼奇怪的人工合成物質;酵母抽提物是用酵母做原料,把其中的蛋白質和核酸進行酶解,然後分離出鮮味物質,再濃縮製成的增鮮產品。它不僅含有5’-呈味核苷酸二鈉和氨基酸等鮮味物質,也含有多種B族維生素。
第三類:苯甲酸鈉、山梨酸鉀、脫氫醋酸鈉等防腐物質,目的是讓醬油使用時間更長。
苯甲酸鈉和山梨酸鉀等成分主要用於食品防腐。不含防腐劑的零新增醬油對產線的要求更高,要求全密封、少汙染的環境,裝置折舊更多,同時營運週轉也更慢,因此生產成本相對於含防腐劑的普通醬油會更高。
對於醬油來說,如果要做到不新增防腐劑,那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鹽;而減鹽產品要想保證安全,就需要新增防腐劑。研究表明,對我國心血管死亡風險貢獻最大的膳食因素,就是過高的鈉攝入量。所以,減鹽才是第一要務,吃不加防腐劑但高鹽的醬油,並不能使人更健康。
其實它是一種防腐劑。
苯甲酸鈉在自然界中也是存在的,常見的梅乾、肉桂、丁香、酸果蔓等,都含有這種物質。未發生解離的苯甲酸鈉是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的,而且在酸性(PH2.5~4)的條件下,它的抗菌活性是最佳的。
大家可能最關心的就是苯甲酸鈉的毒性,這裡我來介紹一下。苯甲酸鈉的急性毒性是比較小的,但是它進入人體以後,可在胃酸的作用下轉化為毒性更強的苯甲酸。一些動物實驗發現,如果老鼠經常攝入苯甲酸及其鈉鹽,那就可能會引起體重下降、腹瀉、出血、癱瘓,甚至死亡。
如果一個人的體重是60公斤,那這個人一次性吃30g的苯甲酸鈉,那就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一般來說,某種食品中含有多少苯甲酸鈉,這對外是不公佈的,但是它普遍都在萬分之幾。如果按照千分之一來計算,一瓶醬油是500毫升,那它裡面含有的苯甲酸鈉最多就是0.5克。我們一下同時吃60瓶醬油,它才會對人體產生危險。因此,我們平時在做飯的時候放一點醬油,那是比較安全的。
雖然我國和美國允許使用苯甲酸鈉,但是對於它的使用含量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