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觀滄海。《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這首四言絕句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七年級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這是一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回憶性散文。
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裡,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1、《馬說》是八年級的課文,其作者是唐代文學家韓愈,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2、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 ...
《琵琶行》是高中二年級,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裡的一篇課文,《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
《琵琶行》此詩取材於現實,透過自身的所見所聞,運用了優美鮮明、有音樂感的語言,描寫了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的淪落傷感,並由此聯想到自己被貶的命運,同病相 ...
《少年中國說》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十二課的課文。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梁啟超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 ...
離騷是高一的課文。《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透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 ...
馬說八年級學的,《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而且“馬說”這個標題還是後人所新增。《馬說》作於貞元年間,其中的“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 ...
遊山西村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課文。《遊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作者少有的基調比較明快的佳作之一。該詩寫於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贊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 ...
1、《爬山虎的腳》(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也是滬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作者葉聖陶。本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牆的。
2、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枯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