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魏徵斬蛇的故事

魏徵斬蛇的故事

  貞觀年間,唐都長安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黎民百姓天天逐魃求雨,就是盼不到一星半點雨水。有一個叫鬼谷子仙師的人算定第二天午時三刻有雨,城內三點,城外七點。掌雨的金角老龍不信,與鬼谷子仙師打賭,他回府開啟風雨薄檢視,次日果真有雨,簿上寫得清清楚楚:辰時布雲,巳時行雷,午時下雨,未時雨停。雨點與鬼谷子仙師所說一點不差。於是私自篡改雨薄,把城內三點改為七點,城外七點改為三點。結果,城內普降暴雨,淹死許多黎民百姓,城外卻只落三點,田地依然乾旱,禾苗枯死,莊稼顆粒無收。有一個忠臣把這件事奏聞玉帝,玉帝大怒,降旨將金角老龍斬首示眾。金角老龍情知不妙!極為恐俱,立即進宮乞求唐皇李世民保命,李世民念其是開國元勳,恩准免去死罪。第二天李世民設計請執行監斬的魏徵丞相進宮下棋,行刑時刻已到,魏徵無計脫身,末了,伏案酣睡,夢斬金角老龍。頃刻,血淋淋的龍頭滾人皇宮。

涇河老龍為什麼被魏徵斬頭

  涇河老龍被魏徵斬頭的原因如下:

  據《西遊記》裡說,涇河老龍在行雲布雨時,沒有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辦事,擅自改變降雨時辰和降雨數量,結果違犯了天條。玉帝盛怒之下,下旨讓唐朝宰相魏徵第二天午時將老龍君斬首。涇河老龍急中生智,便託夢給唐太宗,請太宗救他一命。第二天,唐太宗把魏徵召進宮一起下棋,想以此拖住魏徵,誰料,魏徵裝睡在夢裡斬了龍王。

關於魏徵的故事及傳說

  1、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唐鉅鹿人(今河北邢臺市鉅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2、魏徵備經喪亂,仕途坎坷,閱歷豐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經國治世之才,他對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而且為人耿直不阿,遇事無所屈撓,深為精勤於治的唐太宗所器重。太宗屢次引魏徵進入臥室,“訪以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對於朝政得失,頻頻上諫。唐太宗曾褒獎他說:“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不久,遷任尚書左丞。貞觀三年(629年)即以秘書監參知國政,進封鄭國公。魏徵的直言極諫是著名的,當時以“識鑑精通”而聞名的宰相王珪曾高度評價他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太宗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3、魏徵的諫諍涉及面很廣,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自然是他上諫的主要內容。為了醫治隋末戰亂的創傷,他規諫太宗要與民休養生息,一改隋煬帝奢靡之風,反對營造宮室臺榭和對外窮兵黷武;為了社會的安定,他規諫太宗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的刑律;為了政治清明,他規諫太宗用人要“才行俱兼”,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在刑賞問題上,他認為刑賞之本在於勸善懲惡,在王法面前,“貴賤親疏”一律對待;在君主的思想作風上,他規諫太宗要兼聽廣納,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以防止貴臣壅蔽,下情不得上達。他規諫太宗要以“亡隋為戒”,接受歷史教訓,居安思危,力戒驕奢淫逸。對這些有關國家治亂、社稷存亡的大問題,魏徵在上諫時一向是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對唐太宗的失誤批評也是尖銳的。

  4、他提倡上書言辭激切,無所顧忌。貞觀八年(634),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太宗看後大怒,要給他定以訕謗之罪。魏徵馬上勸諫說,昔日賈誼給漢文帝上疏說:“可為痛哭者三,可為太息者五。”自古上書,都是言辭激切,不這樣就不能引起皇帝的警覺,激切並不是訕謗。太宗聽後有所悔悟說:“朕初責此人,若責之,則誰敢言之。”魏徵對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諍,有時弄得他面紅耳赤,甚至下不了臺。一次罷朝後,太宗曾餘怒未息地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又說魏徵“每廷辱我”。不難看出,魏徵的犯顏直諫,往往是一針見血,甚至到了太宗難以忍受的程度。

  5、除了軍國大事外,魏徵對太宗其他一些不合義理的做法也提出善意的批評。貞觀六年(632)八月,長樂公主下嫁,太宗以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敕令資妝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上諫,以為長公主尊於公主,公主之禮不應超過長公主。長孫皇后聽到此事後,十分欽佩魏徵的剛直敢諫,頗有感觸地對太宗說:“嘗聞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為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之後,便親自去魏徵家,賜帛五百匹。魏徵的直言極諫,甚至說出了連長孫皇后也不敢輕易說出的話。

  6、儘管太宗對魏徵的尖銳批評一時難以接受,但他畢竟認識到魏徵是忠心奉國,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對他的犯顏直諫曾感嘆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為此耳。”當然,唐太宗的開明政治是魏徵屢次極言直諫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回答說:“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這一番話也並不只是謙遜之辭。

  7、魏徵對朝政失誤的批評,對貞觀政治糾謬補缺,多所裨益。太宗已感到自己不可一日離開他。太宗曾把魏徵比作良匠,自己比作金子,金子原在礦石裡,它之所以稱貴,是由“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史家高度評價魏徵說:“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


唐太宗故事簡短

  1、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諫臣,作為給皇帝挑錯的人魏徵與李世民之間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這位大臣也更是讓李世民愛恨交加。   2、魏徵“敢說話”,面對皇帝從不膽怯。李世民的皇位是靠著玄武門事變而奪來的。在李淵打天下時李世民可謂是出了不少力,也立了不少功勞,可是李淵卻立了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為太子。這讓李世 ...

唐太宗容忍故事論證了什麼

  唐太宗容忍魏徵的事例論證了以下幾個方面:   1、論證了唐太宗是一個心胸開闊,能夠虛心納諫的君主;   2、論證了熟為人知的道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3、論證了寬容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史書記載,貞觀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 ...

西遊記裡寫入夢龍王是何意

  涇河龍王因為自己的子孫免遭滅絕,違抗天條,這種行為就好像是一個人去偷去搶,違反國法,但是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吃飽飯,不至於餓死,從情理上值得同情,從法律上需要嚴懲,求助皇帝,皇帝答應他了,但是龍王也沒說清楚 ,皇帝以為把魏徵困住就行了,誰知道魏徵靈魂出竅去斬了龍王,這也是個意外。就是龍王該死,這也是命運 ...

關於故事及傳說

  大業十三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   唐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   同年九月,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虜。   武德四年,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 ...

為什麼能龍王

  魏徵所斬之龍是涇河龍王,龍王因私改降雨進辰雨量,違旨被唐丞相魏徵處斬。如果不是因為魏徵的聰明,表演了一場人神分離,在夢裡殺掉了涇河龍王,險些就錯過了時間,變成了大禍。 ...

陳寅恪:幸虧死得早

  魏徵,字玄成,鉅鹿曲陽人。魏徵出身河北鉅鹿魏氏,要說也算是北齊之名門望族,其父曾任北齊屯留令。只是魏徵時乖命蹇,在距他出生還有三年之時,北齊就被北周消滅了;在他剛滿一週歲之時,北周又被楊堅的隋朝給取代了。連續的改朝換代,連續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來勉強稱得上望族的魏氏給弄成寒門。因此,對魏徵來說,所謂的名門 ...

劉邦為何要

  “斬蛇起義”是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前的歷史典故。講述了劉邦在芒碭山斬蛇之後正式舉起反抗暴秦的義旗的故事。   充分說明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道理。劉邦的成功不僅著實為當時天下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惡氣,而且推翻了“君權神授”的封建統治思想,使人民開始覺得“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革命信條並不是不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