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龍文化的延展:龍鬚珠文化了解

龍文化的延展:龍鬚珠文化了解

  龍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延續了千百年的民俗信仰也一直存在。除此之外,關於龍還有其它文化的延展,比如龍鬚珠文化,龍信仰下出現的一種吉祥飾物,也是人們的一種文化寄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吧。

  定義:

  龍鬚珠是龍鬚、龍珠的簡稱,是古代人們將龍鬚、龍珠搭配在一起佩戴的吉祥飾物。

  龍鬚和龍珠本身都有吉祥之意,而龍鬚珠搭配寓意更為深遠。

  龍鬚:

  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黃帝昇天成玉帝時,有龍垂鬍鬚迎黃帝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

  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臣民都抓住龍的鬍鬚,龍鬚受不了重量而斷了。至此,斷掉的一半龍鬚留在民間。民間有傳說,龍鬚型的飾物是有靈性的,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學業、事業有成。

  龍珠:

  龍珠:龍珠即珍珠,珍珠產自水中,擁有亮麗的光澤和形態,而龍在很多傳說記載上都是掌管水的水族之長,所以人們都將珍珠定為龍珠。

  珍珠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所愛戴,珍珠不僅美麗而且藥用在中國已有2000餘年歷史,三國時的醫書《名醫別錄》、明代的《本草綱目》等19種醫藥古籍,都對珍珠的療效有明確的記載。現代醫學也經常指出珍珠有安神定驚,清熱滋陰,明目,解毒之功效。

  龍鬚珠的搭配:

  龍鬚、龍珠的搭配佩戴更有深刻含義,龍鬚雖然能給人帶來諸多吉祥之意,但民間傳說龍鬚擁有靈性總想要回到龍的身上,這樣也會將龍鬚的吉祥祝福也帶走,而龍喜歡龍珠眾人皆知,龍珠的作用就是定住龍鬚,將龍鬚一直留在人間,留住吉祥祝福。

  龍鬚珠並非封建迷信產物,和龍一樣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人們在生命中的精神寄託,主要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歷史文化。

  越來越多的學生、年輕人開始注重中國的傳統文化,龍鬚珠雖然是古代人們佩戴的吉祥飾物,但須和珠的造型透出經典的時尚造型,又有吉祥文化含義所以越來越受到大家歡迎。

龍的意義:龍對中國人的現實意義

  龍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自產生髮展至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麼,龍對於中國人來說到底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看看龍文化究竟都有什麼樣的意義和象徵。

  龍,在中國和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誌。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和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常常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文化本源:

  龍為文化本源。《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易》之源,則可追溯至龍書。《易》中,主卦為乾、坤二卦。乾卦之中,《易·乾·爻辭》則按六爻之順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長的普遍規律,以龍成長於水中為喻,提煉、總結出成長為遨遊天地之成功者的六個人生階段。如初九:潛龍,勿用。指人生初期,象徵人生的學習階段。《易·坤·爻辭》,則是對處於從屬地位者成長階段之歸納、提煉與詮釋。其最後階段之上六,則有“戰龍於野,其血玄黃”之句,意為陰盛之極,從屬者轉變為主導者,難度很大,代價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與應變準備。

  民間層面,龍的影響更大,以龍為姓分佈甚廣;龍王廟遍佈神州,地名中多有以龍為名;動物中有地龍、變色龍等;植物中之龍眼、龍膽等。鄉間廟會舞龍燈,江南水鄉賽龍舟,皆源遠流長。

  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傳統的春節,也於此日正式結束。龍可代表英雄。龍之形象幾乎活躍於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人文精神: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從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精神。

  1、創新精神。龍文化歷久不衰,與古代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分不開。龍文化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主要是透過內部創新完成的。觀察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龍藝術形態,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可看出龍形象是經過不斷創新而形成的。

  2、綜合精神。龍的形象是古代中國人綜合了走獸、飛禽、水中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優長而形成的。龍文化的綜合性還表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龍不斷吸收外來的優秀藝術元素,從而使其形象更為完美。比如,唐宋時期龍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後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增加了龍的權威感。

  3、包容精神。古代龍文化豐富多彩,與古代中國人的包容精神分不開。中國龍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來自印度的龍王信仰的衝擊,但中國人並沒有將其拒之門外,而是包容與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龍王,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4、進取精神。從古代中國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代龍開拓進取精神的表現。

  5、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在當代,應當發揮龍文化的凝聚作用。龍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過程幾乎是同步的。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海內外華人均以“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因此,在宣傳和弘揚龍文化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弦子腔文化

  陝西弦子腔流傳於山西民間的國家文化遺產,弦子腔是陝西人民透過皮影戲將它改造完善,再加上長時間的磨礪才創造出來。陝西弦子腔和中國的戲劇一樣,都體現了不同時期及不同地區的歷史。它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

  本期的陝西文化帶你走進山西弦子腔的文化,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弦子腔唱腔板式齊全,既有喜悅型別的“平腔”,又有悲苦型別的“苦腔”,還有號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為基礎,依不同板式而變化,

  表現戲劇衝突。板式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後,一頭一尾往往是散板起,散板收。唱腔音域C-A2,僅在喊腔號子中出現有C3,一般用假嗓子唱出。其它板式基本未見“4”、“7”兩音。弦子腔音樂屬於五聲宮調式,含有大三度和小六度,“1、3、5、6”是穩定的骨幹音,八度大跳躍、連續切分音及復調性是其音樂的特色。傳統弦子腔表演,用真腔大嗓演唱,無男女腔之分,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結合,俗稱“老配少”,並夾雜念白。

  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每種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頭曲、唱腔、過門、轉板和落板構成,一般唱腔的倒數第二句大都是在遊弦伴奏中唸白,稱“丟腔”,“丟腔”之後,有幫腔喊唱,即“吶號子”,“吶號子”分“平腔號子”、“苦腔號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種。號子喊起來,聲音嘹亮悅耳,烘托性強,具有突出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顯示出濃郁的鄉野風情。

  傳統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戲為主要表現形式。“玩子班”坐唱式則不加表演;現代弦子腔保留其調式特點,豐富了伴奏音樂,使弦子戲更加完美。豐富的調式使弦子腔宜於表現各種題材的大小劇目,僅傳統劇目就有八百多個,非一般小戲劇種所能及。

  平利弦子腔,又名弦子戲,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樂屬板腔體。自清嘉慶年間產生以來,以平利縣為中心,活動在安康、旬陽、嵐皋、鎮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區,儲存劇目八百多個。

  弦子腔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嘉慶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階段,公元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平利女媧山下水田河民間“蓮花落”藝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皮影戲的基礎上,首創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鳴箱,老竹根作琴柱,牛筋琴絃)伴奏,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劇種精華,融入本地山歌調子和勞動號子,在演唱落板時加上後臺一齊吆調伴唱的喊腔,傳名“弦子腔”。

  李敬模的創造,給弦子腔帶來了生機;咸豐初至民國末期是弦子腔的發展階段,清同治、光緒年間,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門師李均志,打破了“藝不外傳”的家規,收授異姓弟子,並注重與其他班社交流藝技,使弦子腔由家傳走向開放,至公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平利縣弦子腔皮影班社發展到14個,演職人員達百餘,平利各鄉及毗鄰的安康、旬陽、嵐皋、鎮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為弦子腔活躍的區域。

  在眾多班社之中,以李家班、王家班、樊家班、汪家班影響最大;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新生階段,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搶救和保護,1956年11月,縣政府組織民間藝人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胡瑞紅等參加省皮影木偶戲大賽,演出弦子腔皮影戲《沽酒》獲一等獎;1957年安康地區戲劇挖掘組聘請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等民間藝人,口述劇目及弦子腔戲曲資料,儲存弦子腔古典劇目80多個。

  1960年3月,平利劇團將弦子腔傳統戲劇《沽酒》改編為《三石二兩七》作為“新搬上舞臺劇種”參加全省會演,獲得一等獎;1958至1964年,平利縣劇團聘請李建德、樊禮三、柯洲庭等為師,帶徒傳藝,把弦子腔戲曲藝術改造加工搬上舞臺,先後排演了《松嶺鐘聲》、《飛山堰》、《九連珠》、《拾玉鐲》、《兩相喜》、《追箱》、《摘匾》等數十個大、小戲,省電臺多次為弦子腔戲曲和民間藝人錄音並公開播放,使平利弦子腔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平利弦子腔現代戲《審女婿》,獲文化部第七屆群星獎銅獎,是弦子腔傳播的一次歷史性跨越。


文化遺產南京梅花山的文化

  南京梅花山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稱,居我國四大梅園之首,是聞名天下的賞梅勝地。南京梅花山現已成為南京的重要標誌。“梅花香自苦寒來”,當梅花香溢金陵時,你是否曾想過她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就跟隨小編來感受下梅花山的魅力,進而瞭解南京文化。   梅花山是南京東郊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於中山陵西南,明孝陵正南。山上遍 ...

東方神秘主義文化的本質和內涵

  龍文化自產生以來,不斷髮展,稱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那麼,在這發展到八千年之中,龍文化的本質和內涵又是怎麼樣的呢?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一直被賦予了很多含義。具體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龍文化的本質:   1、源於圖騰,超越圖騰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於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卻不能 ...

仡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仡佬族毛

  仡佬族是中國的五六十個民族之一,其中的一些民俗對於“外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特別是一些節日,仡佬族的毛龍節就是其中之一。毛龍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毛龍節。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 ...

的最早雛形紅山文化玉豬圖片

  龍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華夏民族的圖騰一直傳承到了今天,我們仍舊以龍為圖騰,稱為龍的傳人,玉豬龍我國古代對發現於紅山文化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   中國是龍的國度,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神。因此,紅山文化 ...

北泉板凳的演變形成村落文化習俗性

  “沒有什麼人能一路單純到底,但是要記住,別忘了最初的自己。怕什麼路途遙遠。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幸福,在路上。”   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龍文化了解了解北泉板凳龍的演變是怎樣的。   北泉板凳龍   北泉板凳龍是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流傳的以長條板凳為主要道具的地方傳統舞蹈藝術。它已有 ...

龍年話的象徵意義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裡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絡。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 ...

生肖猴的文化含義望猴生義

  “猴”本來就是“候”也同“侯”    “候”的原義為“伺望,觀察”,是猴性機靈聰明的一種表現。古人說,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也就是說,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於識別獵手的誘餌,發現食物並不輕易去取,觀望探察甚久,感到確實沒有埋伏方才行動。    “侯”,是對美猴的稱讚,引申為一種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