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上海傳統民居:石庫門

上海傳統民居:石庫門

  上海有著“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在上海有著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築以及氣勢磅礴的大廈。而要說上海文化最濃郁的建築,自然就會想到上海的民居石庫門,只有當你漫步上海的大街小巷是,你才會感受到石庫門那一分獨有的風情。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

  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

  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石庫門建築盛行於本世紀20年代,佔據了當時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儘管近年城市改造步伐加快,至今還有不少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個多世紀曆史的石庫門中。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裡迴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總體佈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

  現在,上海注意儲存老的建築,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庫門裡弄被作為近代優秀建築整組儲存。如尚賢坊(淮海中路358弄),建造於1921年,原系法國天主教會產業,坊內總弄支弄呈“豐”字型,建築採用騎樓架於總弄之上,沿街建築帶有法國巴洛克意味;其它還有陝西南路步高裡、河南中路吉祥裡、新閘路斯文裡等典型的充滿濃厚“上海味”的石庫門樓房。

  上海民居有“弄”的稱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讀不準這個詞的音,其實,“弄”只是有別於街面房子的“衚衕”的通稱。早期的石庫門大多叫弄、裡,就是我們常說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裡、坊、村、公寓、別墅等名號,級別逐次提高。

  後幾種又稱為新式里弄,居住條件已明顯優於早期的老式石庫門,配有歐式壁爐、屋頂煙囪、通風口、大衛生間等。新式里弄住宅出現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後期的租界內,總體上比石庫門更接近歐洲近代住宅的建築風格。

  建築形式多為混合結構,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別緻整齊,裝修精緻舒適,室外弄道寬敞,樓前庭院蔥綠,居住環境優美,有別於舊式石庫門。如新康花園(淮海中路1273號),原為英籍猶太人所建的西班牙風格花園住宅。

  正面設大玻璃陽臺,使房屋的通風采光條件更為良好;陝南村(原皇家花園,陝西南路151號),1930年由法國天主教會建造,抗日戰爭前該處全是外國人居住,由蝶式點狀型四層住宅組成一個建築群。

  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大樓公寓式民居則體現了近代建築藝術的高雅華麗,能反映上海城市風貌和建築設計師的獨具匠心。大樓公寓集中在當時的商業交通繁華路段,解放前多為中外高階職員居住。欣賞這樣的建築,猶如欣賞一件件藝術珍品。

  如淮海中路雁蕩路上的永業大樓,採用四方攢頂和轉角處的園形屋頂,形成了大樓獨特的屋面輪廓線。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樓(東美特公寓),有特色的仿生建築棗武康路密丹公寓等等。這些大樓在現代化的建築群中會顯得矮小蒼老,但它們所獨有的滄桑感和貴族氣卻是高樓新貴們無法比擬的。

  在上海的徐匯、盧灣、靜安等區,有一些幽靜的馬路,兩旁都為庭院深深的花園洋房。花園洋房興起於三四十年代,主要滿足官僚、外商、買辦、實業家、藝術家等的居住需求。花園洋房是有著寬闊的草坪、綠樹環繞的浪漫迷人的宅邸,許多以大理石雕像或噴泉為花園的中心,一些高階的洋房還建有網球場、游泳池,以顯示宅邸的豪華。

  淮海路、新華路沿線路段花園洋房較多。這些住宅有法國式、西班牙式、挪威式、英國鄉村別墅式等,舒適別緻,色彩柔和,可謂千姿百態、高雅氣派。雖然歲月流逝,但那無法掩飾的豪華、那若有所失的神秘,卻令人感慨萬分。

  解放以後,政府新建了“一千零二戶”和“二萬戶”住宅,1951年建造了上海乃至全國解放後的第一個工人新村棗曹楊新村。但這些“火柴盒”式的“工房”構造簡單,內部擁擠,只能解決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市區的老房子也因人口稠密成為“新七十二家房客”。

  隨著城市的逐步發展,上海民居已淡化地域概念,一個個環境優美、風格別緻的居住小區雨後春筍般出現,世紀之交的上海民居更追求舒適性、美觀化、綠化率,它為上海萬國建築博覽會增添了現代藝術魅力。

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廣州西關大屋

  廣州西關大屋,大多是由明清時期的豪門富商建立的。由於具有嶺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現如今已成為人們的旅遊景點。朋友們,你們去過廣州西關大屋嗎?這裡的人都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下面,跟著小編一起走入本期的廣州文化吧。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裡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口(即中山六路與中山七路和人民路交口)。該區俗稱“西關”。西關在明清時期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因此當年也聚集了許多名門望族、官僚巨賈。

  這些豪門富商在西關一帶興建了大批當時的“豪宅”,被稱為“西關大屋”。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裝飾精美。最具有嶺南特色的廣州古民居建築,和具有廣州最地道的昔日風情。

  居住在西關大屋裡的人們不僅保留著可代表廣州的風土民俗,而且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形成了既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又包容和吸收外來先進科技文化典型的嶺南文化特色。

  西關大屋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其建築藝術一方面來源於歷史和積累,另一方面從事南北貿易的商人帶回了國內各地建築藝術之精華,加以運用和仿造,同時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歸國華僑日多而引進了不少國外先進科技,使西關大屋的建築與裝飾日趨華美,相傳興盛時多達八百餘所。而具有保留價值的只剩下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的鐘家花園等,但很可惜的是這些名園大宅因為各種原因已不復存在。

  那些著名西關大屋的真容我們如今已經無法得見,還保留著的一些西關大屋如今雖然還有居民居住,但他們並不歡迎外人隨意進入參觀。儘管我們還能看到這些大屋的外表,但透過緊閉的“趟櫳”門,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時代的發展使居民對大屋內部的陳設做了幾乎徹底的改變。

上海傳統點心:海棠糕的由來

  在上海的傳統點心中有一道特別的名點,它是海棠糕。長期居住在上海的人應該都有吃過了,但是吃過的人應該幾乎都不知道海棠糕的由來是什麼。那麼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對於海棠糕的由來有著什麼樣的解說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州有一個名叫“海棠”的大人家丫頭,發明而烤制了它,所以取這名,我覺得這不太可信,蘇州人的文化底蘊不會那麼膚淺。因為蘇州人是非常喜歡海棠花,包括我,也很喜歡海棠花的。無論是大葉海棠、垂絲海棠,還是海棠樹開的花,都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之美稱。

  海棠花在蘇州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蘇州拙政園還專門設有一個“海棠春塢”小庭院供人賞遊。與蘇州很有緣分的蘇東坡有詠《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州的風流才子唐伯虎有詩《題海棠美人》:“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自今意思誰能說,一片春心付海棠。”而那海棠糕的自今意思誰能說呢?

  由烘烤海棠糕的傳統銅製模子說!那天我在山塘街上踏著凸凹不平的石板路閒逛,天色晚加上落著些小雨,遊人已經不多。有個做海棠糕的小鋪準備收攤了,攤主正將一隻有木柄的金屬鍋子擱在旁邊,我遠遠望去,這隻有銅蓋的圓形銅盤上,有著七個茶杯口大小的圓形凹孔,那海棠糕就是從這圓孔裡烘烤脫模而出的。七個圓孔,一個居中像花蕊,六個圍邊像花瓣,分明就是一朵巨大的海棠花。


傳統民居苗族吊腳樓

  吊腳樓也叫做吊樓,在平原地區很少見,一般都是依山而建,下面用木柱撐起來,可以有效防潮,吊腳樓在苗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很常見。   那麼,從苗族文化來看,苗族吊腳樓有什麼特點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在西南地區廣西、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腳樓”是山鄉少數民族如苗、侗、壯、布依、土家族等的 ...

北京傳統民居四合院

  眾所周知,北京市我國的首都,是我過得發展中心,是我國最高機構的所在地,是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在北京文化中擁有很多的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有至今還儲存著的傳民居——四合院,這個大家肯定不會陌生吧。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不是和你們所知道的一樣吧。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漢族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 ...

上海最具特色的弄堂石庫門的名稱由來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那麼,作為一種弄堂文化,石庫門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弄堂文化中去了解一下吧。   漢語中把圍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箍桶”“袖箍”(即袖標)。這種用石條圍束門的建築被叫做“石箍門”,寧波人發“箍 ...

佤族的傳統民居建築四壁落地房

  可能到過佤族的人看到佤族居住的房屋會想,我國不是已經是全面小康社會了嗎?怎麼佤族人們還居住在這麼簡陋的房子裡呢?其實這是佤族的一種文化傳承,因為佤族居住地氣候的影響,所以佤族人們通常會把房屋建成四壁落地房的形式。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佤族聚居的瀾滄江邊、山巒疊嶂,屬亞熱帶氣候 ...

上海傳統年俗

  傳統裡的年有哪些儀式?上海人的年又是怎麼過的?2月5日,記者請上海檔案館編研部主任邢建榕、上海民俗學家薛理勇、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仲富蘭共同進行了一次簡要梳理,其中大多是現代社會里已看不到的一些風俗和場景。   祭灶   蘇浙滬一帶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女人備好粽子糖、麥芽糖等糖果,男人對 ...

海南傳統民居

  瓊海地處海南東部的平原地帶,瀕臨南海,地域開闊,自古以來這裡便是海南經濟文化發達之地。加積鎮在明清時,便是富賈四方的商埠。據史書記載,瓊海居民祖宗多來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繼,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它也必定與中原地區在有相同之處,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它們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色。其民居格局 ...

潮汕傳統民居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很多,且都用生動形象的名稱來命名,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爬獅”等等。一、四點金“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四點金”建築格局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