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仲由負米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仲由負米

  相信大家都聽過很多的故事,那麼,這期民間故事給大家帶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仲由負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負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很遠很遠的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揹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揹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裡,寧願淋溼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颳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孝無貴賤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

  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是一日一日的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如果沒有辦法把握與父母相聚的時間來孝養他們,等到你想要來報答親恩的時候,為時已晚。但願我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溫公愛兄

  “與其熱鬧著引人奪目,步步緊逼,不如趨向做一個人群之中真實自然的人,不張揚,不虛飾,隨時保持退後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專注做事。”接下來,我們來民間故事看看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溫公愛兄的故事。

  溫公愛兄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人們除了對他的德行備極推崇之外,他發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別地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每次返鄉探親,總會探望兄長,他對哥哥既敬重又倍極關懷。

  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事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佳,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顧頗為費神。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溫公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當季節的交替,氣候極其不穩,老人最怕的是著涼。所以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著兄長的背,並關切地問道:「衣服會不會太薄?會不會冷?」隨時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夠保暖。日日噓寒問暖,兄弟間的情懷自然地流露,這是何等地溫馨感人!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故應該彼此相互提攜照顧,正所謂是「同氣連枝,骨肉相連」。又諺雲:「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因而,兄弟間真摯的友愛,是多麼地彌足珍貴,我們應當更加地珍重愛惜。

  溫公和兄長間的手足情懷一直是古今的美談。故李文耕說道,司馬溫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學識、涵養都無懈可擊,他的孝順、友愛、忠誠都出自於天性,是我們後人的表率。

  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也就是說,孩子在孩提時代懂得敬愛父母,稍微長大之後懂得友愛兄弟,這些都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因為它是源自於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

  溫公雖然高官顯貴,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僕人代勞,鉅細靡遺,都親自操持,這種至情至親的手足之愛,與下人照顧是全然不同的。我們想想,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那是何等感人的畫面!

  對於兄長伯康,溫公是恭敬到了極處,也愛護到了極處,所謂「友愛至極,無以復加」。《禮記》雲:「聽於無聲,視於無形。」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的確,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擁有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畢竟人懂得珍惜的時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後悔,為什麼過去不對他好一點?所以珍惜親情的可貴,是何其重要!

  溫公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親之志,自幼就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不僅學識淵博,更通曉經史,又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鑑》的編纂工作。侍奉父母極其孝順的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悲痛至極,三天三夜都滴水不進,哀痛逾恆,完全看到溫公的風範。

  司馬康為人恭敬謹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們見到他溫文的舉止和脫俗的內涵,即使不認識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馬光的兒子。因為深厚的學識與嚴謹的家風,薰陶了他非凡的氣宇。他能如此優秀,都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

  司馬溫公照耀青史的偉大風範,啟發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人們從他不凡的品操中,體會到了真正的忠誠愛國與骨肉的至情,也見到了一位讀書人能?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善天下?的卓絕操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身體力行,追隨這種不朽的精神風範,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飛毛腿的由來

  “一個人的成熟與否,不是出口成章,說出許多深刻的道理,或者是思想境界達到很高。而是待人接物讓人舒適,並且不卑不亢。不是你能用很多大道理去開導別人,而是你能說服自己去理解身邊的人和事。”

  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飛毛腿的由來吧!

  飛毛腿

  飛毛腿,源自古代的郵務系統,現在意義經常引申為跑得特別快的人。

  由來

  “飛毛腿”一詞源自古代的郵務系統。古時候交通不像現代如此便利,所以相隔兩地的訊息往來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中國自漢朝以來官方就發展出一套郵務系統(秦朝之前就有,不過漢朝將其制度化,頒有《郵驛令》),也就是“郵驛站”。

  郵驛站有點像現代的郵局加旅館,讓傳遞訊息的人員和坐騎有休息的場所,郵驛站一開始是專屬官方公務使用(元朝以後才開始接受處理民間書件往來),通常是軍事用途。當有十分緊急的情報需要傳遞時,就會派出信使,連日連夜馬不停蹄的趕路,即使到郵驛站時也是換馬不換人,務必在最短時間將信件送達!

  這種緊急的軍事文書,通常在信封一角會黏根羽毛,稱為“羽檄”。王維《老將行》:“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有時馬匹無法到達的地方,也會派出善於快跑的人想辦法將羽書送達,這些人被稱為“健步”,或“急腳子”或“快行子”!後來人們就引用這個典故,將那些健步如飛的人稱為“飛毛腿”,意思就是說這些人的腳力,足可擔任送羽檄的責任,跑起來像是在送緊急軍情,速度非常的快。(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便是“飛毛腿”的典型)

  傳說有個孩子生下來就會,飛簷走壁,草上飛,後來人們發現孩子腳底下有毛,大人趁小孩睡覺把他腳底的毛剪掉後孩子就不會飛了,和正常人一樣。後來稱跑的快的人叫飛毛腿。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有眼不識泰山的來歷

  有眼不識泰山現在用作成語,比喻“自己的見識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認不出來。是一種比較恭敬的說法。”那麼,有眼不識泰山在我們生活當中用得很頻繁,你知道它的意義那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來傳統文化故事看看吧!   “有眼不識泰山”的來歷   這條成語中提到的泰山,並不是指山東省境內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國古代的一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父子有親

  父子有親的故事大家有沒聽過呢?沒聽過的跟小編來民間故事看看吧!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接下來講解更多精彩哦!   父子有親: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做東的由來

  這期傳統文化故事帶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做東的由來,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結束19年的流亡生涯回國登基,想到曾逃亡到鄭國,鄭國對他極不友好,他就聯合秦國攻鄭。我們一起來詳細瞭解瞭解吧!   做東的由來   之一: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結束19年的流亡生涯回國登基,想到曾逃亡到鄭國,鄭國對他極不友好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太太的由來

  “茫茫人海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只是擦肩而過,有些人可能也是點頭之交,有些人會和你一起走。然後,有的人走著走著也都散了,最後陪在你身邊的就剩那麼幾個,三兩個,甚至一個,這就是知己。”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太太的由來。   太太的由來   古公亶父有賢妃曰“太姜”,即泰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醜八怪的由來

  “千山萬水阻隔不了心的遇見,時光流轉改變不了永遠的信念。身在天涯心在咫尺;情在墨裡愛在心裡。懂你這份愛,懂你的真誠,懂你,何需千言萬語,默默的給予,深深的疼惜。”接下來,來民間故事看看醜八怪的由來。   醜八怪的由來   “醜八怪”用以形容外貌醜陋的人。它來源於“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陶侃勵志

  這期民間故事帶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之陶侃勵志的故事,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生產落後,人口不多。陶侃在那裡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閒。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一起來看看吧!   陶侃勵志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生產落後,人口不多。陶侃在那裡沒有多少公事可辦,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無商不奸的由來

  “閱盡人生百態,還是誠實最好;閱盡生活坎坷,還是真誠最美。生活就是一面鏡子,於其中,或是善良誠實,或是奸詐虛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情態;生活就似一部書,於其間,或是真誠相待,或是虛情假意,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記錄。”   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傳統文化故事看看無商不奸的由來吧!   無商不奸   “無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