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古人的花饌習俗

中國古人的花饌習俗

  

  鮮花,餐風飲露,汲日月精華,除觀賞之外,還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珍饈佳餚。自古以來,食用鮮花的記載史不絕書,代不乏人。

  以花為美食,在我國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屈原《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在說明詩人品性高潔之外,也間接反映戰國末期已見食用花卉的端倪。漢武帝時,宮中每到重陽必飲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

  漢魏時期釀製菊花酒的方法已有簡述。據《西京雜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晉代陶淵明愛菊成癖,有一次,他痴坐菊花叢中,忽見江州刺史王弘送來美酒,他便將菊花充作佳餚下酒,從此成為古今美談。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記載,菊花酒是盛行的健身飲料。此俗自漢時宮廷傳入民間,相沿成習至今。

  鮮花可食之風更是盛行於唐代。據《隋唐佳話錄》記載:武則天於花朝日(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遊園賞花,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成百花糕分賜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歡松花,愛吃一種用松花製成的糕點。武則天之後,鮮花入饌之風日盛,並相繼出現《山家清供》、《養余月全》等記述烹調鮮花的“花饌譜”。

  唐以後,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作是一種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許多“秀色可餐”的佳話。宋代蘇東坡喜用松花製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載:蘇東坡守定州時於曲陽得松花酒,他將松花、槐花、杏花入飯共蒸,密封數日後得酒。並揮毫歌詠,作了《松醪賦》:“一斤松花不可少,八橭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齊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道出了松花的美顏功能。

  清朝慈禧為美顏養身,常以鮮花為食。每年六月之後,在荷花盛開的季節,待紅日躍出地平線,荷花開放後,慈禧令宮女們採摘最完整、妖豔的荷花帶回御膳房,將肥壯的花瓣浸在雞蛋、雞湯調好的澱粉糊裡,再炸至金黃酥脆作為點心。她還將玫瑰花搗爛,拌以紅糖,經過特殊的配料加工,製成一種花醬,塗在麵食點心上,食後齒頰留香。由於慈禧太后常用鮮花提取精萃,用於美容、美髮、潤膚,她的膚髮老而不衰。

  古人對花饌何以如此嗜好?囿於當時的科學水平,他們也許不明就裡。近年來,科學家們對花的化學成分研究後發現,花卉含有16至22種氨基酸及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脂肪,並含有維生素A、B、C以及鐵、鎂、鉀、鋅等微量元素,還含有抗菌和抗病毒物質。具有一定的藥用和保健功能,可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如菊花能安腸胃、利血氣;金銀花清熱解毒、養血止渴;茉莉花生髮養肌;梨花清熱化痰;梔子花清肺涼血;玫瑰花活血理氣,駐人容顏;芍藥花能行血中氣;月季花能消腫療瘡。由此看來,古人食花習俗確有其道理。

查詢黃曆定吉凶,中國古人的自然觀

  我們今天所用的日曆的功能只是標註時間:大字是通用的公曆,小字是傳統的農曆,再用紅字標出節假日,看上去簡潔明瞭。但是,古代日曆的內容卻遠比今天要蘊含更多奧妙。

  北京東城區雍和宮附近的一條小街上,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門臉兒,門口不像其他小商鋪那樣擺掛著色彩炫爛的商品以招徠顧客,只在門楣上掛著個簡單的牌匾,白底黑字:“擇日 起名”。

  這一帶是老北京胡同區,淨是青磚灰瓦的老房子,門口還留著舊時的青石臺階,走上臺階,拉開玻璃門,裡面只有七八平米的狹小空間,對面牆上掛著幅挺大的五行擇吉圖,上面密密麻麻標記著每日諸事吉凶宜忌的情況;櫃檯後坐著位胖胖的老先生,他就是能給人擇吉日、起好名的丁先生。

  如今結婚選個好日子、公司開張擇個吉時辰,大至團體開辦活動,小至個人搬家遷居,依黃曆擇日子的現象,非常普及。丁先生告訴我,前些日子,就有位男青年請他算算近期出門遠行的吉日,丁先生說,他問明瞭情況,給他推算了日子,誰知那主顧並未按日子行事,“結果……”丁先生搖了搖頭,暗示我結局不好。

  日期,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客觀得不能再客觀的“時間”,它怎麼會沾上“吉凶”之說?我們不妨來看看最古老的日曆。

  我們今天所用的日曆的功能只是標註時間:大字是通用的公曆,小字是傳統的農曆,再用紅字標出節假日,看上去簡潔明瞭。但是,古代日曆的內容卻遠比今天要蘊含更多奧妙。

  20世紀初從疏勒河流域出土的漢簡中發現有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的歷譜,即當年的日曆,上書:七月廿七日壬午開天李;廿八日癸未閉反支;廿九日甲申建*;卅日乙酉除。“壬午”、“癸未”、“甲申”是當日的干支;“開”、“閉”、“建”、“除”及“天李”、“反支”是當日的歷忌,忌什麼?後唐同光二年(924)曆書中有一段具有普適性質的歷忌歌,歌中道:建日不開倉。除日不出財。滿日不服藥。平日不修溝……開日不送喪。閉日不治目。從中我們可以約略看出點門道。不過這歷忌歌可不能翻譯一切歷忌專案,它只是龐大艱深的歷忌之學術理論的摘錄罷了。

  中國的歷忌之學發源甚早。《史記》中就有堯舜帝“擇吉月日”的說法。長沙子彈庫戰國墓出土的楚帛書中的《丙篇》,則通篇為一年中逐月吉凶宜忌的內容,比如說某月“可以出師、築邑,不可以嫁女、取臣妾”,某月“可以聚眾,會諸侯”等等,這恐怕是現今能找到的最早的歷忌之術的歷史記錄,其中專案已不少。可見,早在戰國時期,歷忌之術已頗具規模。東漢時,王充在他的《論衡》中也討論了當時的六類歷忌之書,除了祭祀、葬事等隆重之事的擇日,還有專講洗頭之時日吉凶的沐書,講裁衣時日的裁衣之書,講造房、裝車、挖井等事的工伎之書。可見歷忌之術已深入民心。

  大致在六朝隋唐之際,曆書,即我們後世常說的“通書”、“通勝”、“黃曆”,就是古老的歷忌之學與歷譜(相當於今天的日曆)在大約五世紀中葉至七世紀中葉相結合而成形的。這種從術士的枕中鴻寶走出、具有指示日常行事宜忌功能的指南,在唐時大為興盛,成為上至朝廷下到民間的“生活寶典”。同時,歷忌之學也得以廣泛發展,至明清曆書中,歷注在用事宜忌方面已多達四十多項——連會親友、掃屋子都要看“黃曆”,歷算的理論流派也越發紛繁複雜,眾說紛紜。於是,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責允祿、何國宗等三四十名皇家歷算官員編撰成一本統一的擇日規範,這就是《協紀辨方書》。從此歷忌之術有了規範可查的工具書。乾隆還為此書親制序文說“協紀辨方者”“敬天之紀、敬地之方也”,算是為古老的歷忌之術做了個哲學性的總結。

  民國之後,孫中山宣佈改用公曆,年號沒有了,干支不用了,政府不再管歷忌的事。但歷忌、擇日的觀念深植在民間的根並沒有斷。民間仍由道家術師、擇日師排出“通書”,各地命相師可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或者賣出版權由公私機關印行當贈品。文革以後,大陸民間也漸漸恢復對黃曆的排算,擇日的民俗甦醒過來。1985年,臺灣進行過一次對黃曆使用行為的民意調查。結果發現,83.6%的家庭都使用黃曆,而且每100個家庭裡,竟然有120本黃曆書。難怪有人說,自從唐代風行,千餘年來,黃曆一直是中國民間最暢銷的書籍。

  根據黃曆而擇日的傳統由古而來,至今不絕,如果說它不科學,偏偏有很多人內心裡還以它為行事尤其是重要事情的依據;若說它一定有道理,道理又在哪呢?要想尋找答案,我們還須從古代中國人時間概念的形成、從古老的天文曆法去追尋。

  我們都知道,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人一直使用陰陽合曆。即按月相變化計算月的時間,按太陽視運動的規律計算年的時間。從漢初頒行《太初曆》,確立了每年從立春左右的元旦(即大年初一;因此這天被稱為“春節”)開始,以月亮朔日為初一,一年分十二個月: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一年354天,依曆法可置閏,滿足太陽曆的365天。全世界的民族仰望天空,觀察天象,制定曆法,排算時歷,大概都是這樣的規律,但是,中國人用來織就時間之網的絲線很特別——東漢起,朝廷令行以天干地支來紀年,這“天干地支”是什麼?它讓中國人的時間染上什麼特別的色彩了嗎?

  《山海經·大荒經》講了一個故事:遠古的神仙帝俊與妻子羲和生了十個太陽,“九日居上枝,一日居上枝”,住在樹上的這十個太陽每天輪流值班,居上枝的就是值日的太陽,值一輪就是十天,即今天我們說的“一旬”,這十個太陽取了十個名字分別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就是十天干;帝俊還有個妻子叫常儀,生了十二個月亮——十二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天之大數”,在紀時體系中,十二是個很常用的進位法——分別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就是地支。

  除了傳說故事,對天干地支還有一些嚴肅的研究,郭沫若在他的《釋干支》中說十二支是古人觀察天象而產生,“中國科幻小說之父”鄭文光以為它們起源於夏代,因為十二支之首“子”,其甲骨文寫法是從參宿的圖形衍化出來的,參宿正是夏氏的族星。總之,十二支的名目都來自天上的星宿。

  如果從對上古文化的研究分析,干支是跟天上的星象有密切關係的,古人用它們來紀時間很有意味。天干地支,這套極為抽象、至今仍難以確定其創始時間和意義的符號體系,不但很有中國特色地渲染了時間的人文色彩,它們也直接參與了中國時歷中頗具“神秘主義”色彩的歷忌之術的架構。

  我們是否可以大膽地猜想:人們觀察天上日月行星的執行而制定了時歷,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天上的星辰也決定了時日的“性質”即吉凶宜忌?

  許多研究者將中國古代歷忌擇吉之術的理論依據作了如下概括:古代人認為,天地間有許多神煞,他們性情或善或惡,干預、左右人間事務的能力或強或弱,諸神煞按照自己的執行規律,輪流值日管事,於是,每天諸事的吉凶宜忌就由諸位值班的神煞之性情善惡、能力大小,他們之間相互衝突、合力、牽制或平衡的結果來決定。這個神煞體系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由簡趨繁。早期漢簡歷譜中所注的建除、反支、血忌等,都被歸入神煞體系,到唐宋時代已頗具規模,至清乾隆時皇家頒行的歷忌工具書《欽定協紀辨方書》集其大成,各類神煞已近300項。

  在古代的歷忌之學中,有非常詳細地推算這些神星、神煞值班的“工作流程”。在古代,做一個術士,推算時日的吉凶,並非易事。第一步,他要將頭緒繁多的諸神煞執行規律“值班表”下死功夫牢記心間;第二步最難,要將值班的諸神星、神煞的性情、能力參透,才能得出平衡的結果。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吧。事實上,不僅如此,諸如陰陽五行、八卦九宮、河圖洛書、四時五方等等都被新增進擇日的因素中。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歷注,往往只有短短三五個字,諸如“利侵伐”、“不可以築室”等等,其背後卻是相當繁瑣的功夫。

  今天市面上流行著諸多黃曆,他們的計算原則,也同樣要依據上述理論。如今許多人不斷追問“黃曆,準嗎?”還真不好回答。有學者拋開黃曆科學與否的爭論,從人文角度來探究,認為黃曆這一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時間”是有性情、有個性,中國人的時歷從年到月、日、時都密密麻麻地標註著吉凶宜忌,一本曆書,上面刻劃的是另一張“時間之網”,這張時間之網,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在一起,是中國人看天、看地、看萬事萬物的態度的結晶,如果要說它是古代中國人的自然觀,也無不可。

中國回族婚禮的習俗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 卸擔兒 ,認為這是 終身大事 ,是老人的責任。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但由於回民分佈在全國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據史書記載,回族的婚姻習俗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如娶妻,要經過請媒人提親,送禮,寫婚書,擇吉日成婚等程式。據《固原州志》說,過去固原地區議婚, 先請媒妁通姓,惟不闢同姓,議妥納茶果 等,之後還要 擇日送衣料 等。婚期到了以後, 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麥、清油等 。新婚之夜,還要請阿匐念《古蘭經》,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婦要洗大淨。《綏遠歸綏縣誌》載: 回俗須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議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為信,不立婚約,不親迎,無鼓樂。新婦下轎,由其兄弟抱入洞房。不見親友,待阿匐來為之誦經贊聖。及夕,新郎詢問新婦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禮。 《黑龍江志》還載: 新婦入洞房,坐炕上面牆,謂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婦食長壽麵。翌晨,仍宴親友,新婦依次拜謁,親友尊長,皆有賜予,錢物不一 。臨夏的回民一是請媒,二是定茶,三是納聘禮,四是迎娶。無論是從史書記載,還是從現實的調檢視,回族的婚禮習俗,各地大同小異,概括起來經過以下幾道主要程式:請媒人提親,看人看家道,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一)提親

  回族當中有句俗話: 一家女兒百家奔。 當回族姑娘長到十六七時,就有人上門提親。提親一般都是男方家透過各種途徑看準女方家的姑娘後,請媒人去提親。回民請媒人一般要兩個以上,一個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個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親時,要帶上茶、糖等四色禮,並通報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經濟狀況和教派等情況,有的還詳細介紹男方家小夥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藝等,女方家長聽後覺得大體合適,便給男方家媒人給話。女方家也請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並由男女雙方媒人安排姑娘、小夥子在集市或親戚朋友家見面,看男女雙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見面後如無反對意見,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帶上四色禮,小夥子還要帶上見面錢,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見面。姑娘一般由姑媽或嫂嫂領著當面看女婿,媒人此時問小夥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夥子此時給姑娘見面錢,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則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夥子的見面錢後還給小夥子回贈小禮品。過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說婚姻事,不敢張口說同意不同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或媒人就觀察表情,如果低頭微笑,就說明同意;如果沉臉、哭泣或發脾氣,則說明不同意,就不強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辦的婚姻。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現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認識,彼此也瞭解,互有愛慕之心,但還要請媒人給雙方家庭說明情況,走個過場,否則會受到諷刺。回民擇偶不 合八字 。

  不管是自由戀愛的,還是經人介紹的,只要雙方表示同意,則要儘快準備 定茶 。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 說色倆目 或 道喜 。定茶一般要選擇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準備回民喜歡喝的花茶、綠茶、陝青茶、龍井、毛尖等各種高中檔茶葉,還要準備一些紅糖、白糖、桂圓肉、核桃仁、葡萄乾、紅棗、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後分別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個小包上放一條紅紙,表示是喜慶的事。另外,還給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體、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雞、宰羊,以糖茶、宴席熱情款待。吃完宴席,雙方當著眾親戚朋友的面,互道 色倆目 ,表示這門婚姻大事已經定下和許諾,今後一般不再變更和許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時,還要給男方家以適當的回贈禮,表示意志堅定,決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 定親 ,有的地方還叫 提盒子 ,也叫納聘禮,意思是為姑娘插朵美麗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 定親茶 以後,媒人根據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納合理的聘金,回民叫 麥哈爾 ,並適當購置一些化妝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裝或布匹材料、手錶、腳踏車、錄音機等等,以及送相當的裝飾品,如手鐲、戒指、耳環等,還要準備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贈送聘禮,則婚姻無效。這些東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長輩或同輩婦女去陪同購買。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匐等帶領,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嬸子跟隨。女方家也有一位阿匐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禮。女方家還要炸油香、宰羊、過 爾麥裡 。 爾麥裡 ,即由男女雙方請的阿旬或懂得伊斯蘭教義的人,誦讀《古蘭經》有關章節,其餘人聆聽。 爾麥裡 過後,兩家人和親戚一起赴宴,這時相互寒暄,講婚配和攀親的重要意義。最後由雙方商量結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準備。

  插花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將一對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飯、幹活兒,增進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沒有規定,一般是根據男方的經濟條件量力而行,不強迫。通常情況下,不得少於一兩純銀,但無論多少都要履行這一習俗。回民認為,贈送聘金,一方面是為了防止男子對婚姻大事不嚴肅,朝三暮四,隨意離婚,從經濟上有所牽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項措施。長期以來,在回族當中形成了男子如果無理提出離婚或中斷婚姻關係,男方所贈的聘禮和東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於受中國封建社會買賣婚姻的影響,所索聘禮越來越多,數額越來越大,給家庭貧窮者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娶親

  回族青年男女結婚不看黃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陰曆雙日為佳期。在結婚的前一兩天,由男方帶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饅頭、油香若干個,送到女方家去,這叫催裝禮,意為請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證姑娘過門後,好光陰賽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裝禮後要儘快做準備。結婚當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較遠,接親車要早點出發,主要是怕與懷孕的婦女相見,要圖吉利。寧夏徑源等回族聚居區在娶親這天,男方家還要請一位結婚不久的新媳婦去接親,臨去時還要帶些核桃之類的東西,到女方家後先把核桃之類的東西撒到院子裡,乘人不注意時趕忙到客屋吃飯;之後,陪同新娘上車。女方家一般在結婚頭一天要設宴款待親戚朋友和鄰里鄉親。來的人一般都要給新娘送衣服、襪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錢,回民管它叫 填箱 。結婚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淨,這叫 離娘水 。要絞臉,用交叉的線絞掉臉上的汗毛。梳妝完之後,要穿上紅色的棉襖,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要穿上,這叫 厚道 ,主要是講究吉慶,如果穿得太薄,則認為是 薄情寡意 ,頭上要搭上一塊紅綢子或紅紗頭巾,將新娘的面孔蓋得嚴嚴實實。然後從近鄰和親友中請幾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兒女雙全的人去送親,回民也叫吃 宴席 。在送親途中,若遇其他娶親人馬,新娘子要互相交換腰帶,以防 沖喜 。

  接親車快到男方家大門口時,新郎要由姐夫帶上跑步迎上去,圍著接親車轉一圈,故意碰一下車,這叫 撞親 。到大門口時,恭賀新喜的人要自動排成兩行,迎接新娘和送親的賓客,並向來賓道 色倆目 問好。然後將賓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還要從新房門口到大門口,鋪上紅氈或毛毯子,沒有條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著新娘走進洞房。無論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時,將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進院裡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給了開箱錢或搭門簾錢後,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頭上的 搭婦巾 。

  (五)念 尼卡哈 及其他

  當新娘子入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後,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匐給新郎新娘念 尼卡哈 :在堂屋正中設一張方桌,上方坐阿匐,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地下鋪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聽阿匐的教誨,阿匐宣讀《古蘭經》有關片斷,再用漢語作一番解釋,其大意是:結婚是成人的標誌,是夫婦做人的開始,從此做人應盡種種責任;要嚴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謙虛,主持家務,奉公守法,上進求學等。然後阿匐面對證婚人問新郎: 你願娶她為妻嗎? 新郎如願意則應馬上表態。再問新娘: 你願意嫁給他嗎? 新娘如表示願意,阿訇就宣佈,從今天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新郎新娘互敬互愛,白頭到老。證婚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準備入洞房時,教長或家長將早已準備好的果子、糖、棗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為感謝真主賜給的良緣,祝新郎、新娘長生到老,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新人入洞房時,將喜棗、喜糖等撒向圍觀的群眾,以表示喜慶的施捨,眾人皆從地上搶著揀,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這種撒喜的習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據《清源全氏族譜》 麗史 篇載, 西域回回(口加兀)吶,選民間女子入其室,為金豆撒樓下,命女子攫取以為戲笑 。可見過去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黃金來撒喜,後來勞動人民因沒有黃金,就用自己喜愛的棗子、糖、花生、核桃等來代替。

  撒喜以後,開始耍新郎,不能讓他隨便進洞房,新郎一般要請姐夫等人保駕或掩護,準備衝進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擋住了,要將鍋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 黑包公 時才放進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當新娘入洞房後,眾鄉親把公婆簇擁到院子裡,耳朵上掛兩串紅辣椒,頭上戴上破草帽,脖子裡掛一個銅鐘,反穿皮襖,倒騎毛驢,在眾人的逼迫下,讓公婆騎上毛驢轉圈圈,逗笑話。回族群眾認為,結婚三天沒大小,不耍不熱鬧。山東泰安和曹縣的回民婚禮習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帶領下,和婆家所有的親戚見面,新郎拿著墨碗隨從,新娘見一位親戚,用毛筆在他臉上畫一下,誰的臉上畫得最多,誰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當天晚上的晚飯由新娘做長面,以示茶飯水平。吃過晚飯,開始鬧洞房,大家民主推薦一位能說會道、幽默風趣的人當司儀,出點子,串節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聲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塊糖、說繞口令等各種節目。

  鬧房結束後,新郎、新娘要交換禮品。新郎要給新娘送一個裝著20元或50元錢的小紅包,新娘給新郎送一個紅布蛋蛋或 針扎子 ,表示恩愛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離。新郎還要問新娘是否懂得伊斯蘭教的最基本教義,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樂於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曉,新郎的嫂子要將熱水和湯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門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罷早飯後,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領著新娘認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門,到第四天才開始認大小。認長輩時,新娘要長長叫一聲,長輩要響亮地答應一聲,然後要略表心意,給新娘見面禮物或錢,以示紀念。

  (六)錶針線

  回民也叫擺針線,一般都在結婚的當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舉行。

  擺針線,過去是為了看新娘子的針線活做得如何,將她未過門時給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繡花枕套、荷包等 一展示出來讓眾人欣賞。同時,選一個才思敏捷、能說會道的人即興編詞演說,誇耀稱讚和渲染,向眾人們介紹新娘是個心靈手巧、精明能幹的人。現在擺針線,主要是眾人看看孃家給新媳婦陪嫁了什麼東西,男方家給新婚夫婦購置了什麼傢俱、電器以及生活用品。當擺針線儀式準備好時,男方家選請一位說客,讚揚女方家買的東西又多又好,心實禮厚。如寧夏同心縣預旺鄉回族楊四虎在錶針線時說:

  金銀絲繩子空中掛,

  各樣擺設好齊茬。

  大紅手巾牡丹花,

  絲線圍巾廊繩搭。

  扎花的枕頭繡描花,

  美容用品一樣不差。

  氈條被褥擺不下,

  玻璃鏡兒明天下。

  洗臉盆子月亮大,

  一個座鐘作用大。

  縫紉機子單擺下,

  飛鴿車子相配它。

  毛衣毛料春秋穿,

  風雪大衣能擋寒。

  滌淪、滌卡、的確良,

  四季服裝都齊全。

  說完讚揚詞,說女方家把金山一樣的一口子人送來了,還陪這麼多東西,我們頂恩不起,向女方家親戚道 色倆目 。

  女方家一般也要請說客,回敬男方,渲染誇獎男方家富裕大方,給後代安置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好家庭。如平羅縣回族婦女馬鳳蘭說過一段《錶針線歌》:

  黑缸子、白沿子,

  汽車送來了命蛋子。

  紅綢子、綠緞子,

  丫頭找了個好漢子。

  沙發床、電視機,

  箱子櫃子分高低。

  小兩口,笑嘻嘻,

  兩個老人歇心裡。

  有的說完錶針線歌,還要替媒人、廚子說一段,讚揚他們的功勞。

  (七)回門

  婚禮後三天或七天,新郎要準備禮品陪同新娘回門,也叫回孃家,看望岳父母及親屬。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準備,款待女婿女兒。寧夏固原、涇源等地的回民習慣用雞腿來款待重要客人和親友。除此以外,新娘家親戚還要一家挨一家的請新郎、新娘吃飯,並給新娘回贈禮物。回門的當晚,新郎要趕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後再由孃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來接回家。


中國各民族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10-19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一、回族   回族在我國人口較多、分佈較廣,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在甘肅、陝西、貴州、青海、雲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區。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於公元7世紀中葉,由阿 ...

長角苗跳習俗

  朵有(長角苗未婚男子)一般12-13歲開始跳花坡。箐苗十二寨,每個寨子都有一個固定的山頭。朵村(長角苗未婚女子)只能在自己寨子的山頭,跑到別個寨子的山頭就要捱打。只有朵有想到哪個山頭玩就到哪個山頭玩。   每年臘月二十六、七,幾個幾個的朵有就邀邀約約鬥了煤放在一家(一個寨子分成若干幫),集中在一起邊燒火  ...

維吾爾族與習俗

  新疆的維吾爾族是一個愛花的民族,他們把花看作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徵。花,維吾爾語稱“古麗”。愛花、戴花、養花成為他們的一種習俗,春天,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摘一朵花拿在手上,有的則插在鬢邊,有的還把花柄銜在嘴邊。有趣的是連開汽車的駕駛員也喜歡把花擺在駕駛室裡。同時,他們還喜歡三人一群,五人一起地唱起那古老的《戴 ...

中國元旦的飲食習俗 有吃有喝又養生

  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是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通稱的“新年”。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於《晉書》,而元旦也有很多飲食方面的習俗。下面就和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元旦的飲食文化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旦美食之餃子   每到元旦佳節,家家戶戶都會煮餃子吃,尤其是北方。俗話說,“好吃不如餃 ...

202x小年情人節為什麼要送 小年習俗有哪些

  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一個,但它並不是節日,它有著許多的名稱,在各地都有著不同的叫法,每到小年時,人們差不多就要放下一切忙碌的事情,準備過年,婦女們為家中添置年貨,為孩童購買新衣,打掃家中各處,因為小年一到便意味著要過年了。   小年夜情人節   一般送女友花束,任何人的首選都是紅玫瑰,代表著你們火熱的愛 ...

202x年春節在幾月幾日 中國臺灣的過年習俗是什麼

  2022年春節在幾月幾日春節是農曆的節日,而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日曆是以陽曆為主的,是世界通用的太陽曆。2022年春節是正月初一,正對應的陽曆是 2022年2月1日。到了這一天,我們就正式告別牛年迎來虎年了。   中國臺灣的過年風俗我國地大物博,很多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過年風俗,包括臺灣。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 ...

中國古人的讀書名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熟讀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