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論文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論文

  1、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必須具有區域的概念。

  2、“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體現出最高決策層對於中國進入世界並重塑世界格局的考量,是有具體路徑和方式的。這也提醒我們在思考文化“走出去”的時候,必須要有區域國別的概念,必須要了解具體的民族、族群以及宗教的情況。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但外部世界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靜止的。如今是多元世界,外部情況十分複雜,走出去應該首先謀劃佈局,要有區域、國別、宗教、語言的具體觀念,仔細研究物件國家和區域的政體、經濟、宗教、文化、語言等情況,不單是我們深入當地去研究,而且還可以利用當地人來研究,比如像我們學校,60多個“一帶一路”區域國家來華留學生一應俱全,我們就準備嘗試引導他們對所在母國及其區域的某個方面,還有他們對中國的認識進行調查研究,這是有實際意義的。由此,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走出去”的不同模式,進行理論探索,同時也要重視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建設和成效評估,“中國文化走出去”要有具體針對性,不能“一鍋燴”。

  3、從學術的角度看,目前國家為“走出去”戰略推行了“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專案”、“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中國文化著作對外翻譯出版工程”等多種專案支援。對於“引進來”的專案支援比較少,似乎不太重視。孔子講“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之不知人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引進國外優秀的文化資源,我們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國文化才能擁有源頭活水,從而永葆青春。所以我認為“引進來”和“走出去”應該是並行不悖的。我們“引進來”歐美文化、日本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我們瞭解對方文化的特點、瞭解對方的所思所想,我們才能找到一種他們可以接受、認同的方式,真正地走入對方文化之中。

  4、總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既是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同時也是在主動進入多元文化和世界文明語境的征途中,在與歐美文化、東亞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的對話與競爭中,去創新性地闡釋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我們應該以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對世界歷史文明的貢獻為理論出發點,以重新發現中國文化的原創性動力為基礎,涵融和塑造新的世界文化走向和文明格局。

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1、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必須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繼續推進“引進來”戰略的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2、企業在走向國際化時,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從管理、技術、融資模式上有所創新,步步為營,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注重企業文化的形成;

  3、要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講求實效。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要面對許多新的挑戰,對企業的素質要求較高,做出決策要

中國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聯合國專家: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2012年07月27日 0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貴陽7月26日電(安娜)“我們走進中國西南的任何一個民族景點,迎接我們的都是長桌飯和歌舞表演。”這是參加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專家杜曉帆對於傳統的“民族遊”的第一感受。杜曉帆告訴記者,這類“民族遊”還有一個專業代名詞——“表演文化”,目前中國的各類文化遺產地和民族景區普遍存在著“表演文化”的現象,令人擔憂。

  “就拿一些住在福建土樓裡的村民來說,他們現在全部都變成了演員,遊客才是他們生活的主體。”杜曉帆告訴記者,居住在供遊客遊覽的福建土樓裡面的村民,連空調都不能裝,因為那樣對於遊客來說就“不自然”了。“更有趣的是,他們住在裡面,卻連雞鴨都不能養,因為有遊客因為踩到雞屎而投訴過。”杜曉帆說。

  在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中國式的“表演文化”當前侵蝕著大多數的中國文化遺產景點。“當下,由於旅遊的入侵,很多當地人的本來生活的文化,變成了表演形式。”杜曉帆認為這類“表演式文化”對各民族地區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同濟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韓鋒對由此類“表演文化”而引發的對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問題,更為擔憂。“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中,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就是它真實性和完整性。只有完整地知道、理解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你才知道怎麼樣去保護它、去深化它。”韓鋒說。

  怎樣去掉這些中國式“表演文化”,還原文化的本質?杜曉帆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這些文化的主體——即文化的承載人意識到他們本身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感興趣的、想保護的,並不是某一種舞蹈、某一種歌曲、或者是某一種美酒,最讓我們想要保護的,是文化遺產的承載者本身,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杜曉帆說,只有這些文化遺產的承載者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他們才會摒棄他們已經習慣的“表演模式”,從而去掉這類中國式的“表演文化”,還原文化最本真的面貌。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地的被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就拿貴州侗族來說,也許很多年以後,他們的民居改變了、服裝改變了,但是隻要他們的鼓樓不變就沒有問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周儉說,因為鼓樓是侗族人民作為族姓群體的外形標誌和集會議事及娛樂活動的場所,對於侗族人意義重大,代表著他們的民族精神、甚至民族自信。

  與會專家在論壇上傳達出了這樣的觀念:“表演文化”只是一時的,每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當前的“表演形式”很快就會被新的“表演形式”所代替。對於文化遺產的主體來說,只有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真正地將各類文化及文化遺產流傳下去。(完)


深圳設計要“引進來,出去

  深圳室內設計目前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但同時存在室內設計行業設計附加值不高、與國際溝通不夠順暢以及設計師地位堪憂等問題。1月15日, 設計之都 系列座談會第六場在深圳市室內設計行業協會舉行,三十餘名室內設計精英與高校相關專家暢所欲言,共同探討深圳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和行業前景,為深圳 設計之都 建設獻計獻策。 ...

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族戲曲 北京奧運放大中國文化

     曹氏風箏藝術家孔炳彰正在展示風箏作品。新華社小編李紫恆攝   一個是人類體魄美的極限,另一個是東方精神美的極致———這兩種似乎搭不上界的東西,在人文奧運理念的催化下,終於在北京有了千載難逢的因緣際會。當採自雅典的奧林匹克聖火點燃了“鳥巢”主火炬的剎那,孕育於古希臘的西方文明開始了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破天 ...

臺灣百姓度“中元”:感受中國文化的韻味與傳承

  新華網臺北8月24日電農曆七月十五,整個臺北浸淫在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中元節這個在大陸已逐漸被淡忘的傳統民間習俗,在今天的臺灣被完整地保留著。   進入農曆七月,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無形間多出了些許忌諱,因為這個月是中國民間相傳的“鬼月”,是那些業已過世卻又無所歸依和寄託的魂靈相聚的時段。而每年的農曆 ...

陳紹樞:從倫敦奧運會看中國文化創意

  100 天、90天……倫敦奧運會漸漸向我們走來,越來越近。近日記者走訪了離倫敦奧運會“最近”的中國企業——北京華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008年華江公司成 為唯一一家在北京奧運會擁有特許生產商、特許零售商、場館運營商三重權利的特許企業,同年,又成為唯一獲得倫敦奧運會特許權的中國企業。   據英國媒體介紹,今 ...

保護“出去”的同胞是一個外交新課題

     迦納淘金者   迦納政府近期治理非法金礦並抓扣124名中方人員,網路上有關他們遭受暴力對待的圖片和文字觸目驚心,引發國內強烈關注。對此,輿論呈現兩極化,有人指責外交部門沒盡到保護職責,有人認為中國人到西非淘金是非法的,不值得同情。   這一問題很容易觸動民族情緒這根敏感神經,很久以來, 人們已經有了 ...

文化遺產日圖示的含義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的意義

  文化遺產日圖示的含義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圖的意義   中國文化遺產日的圖示採用金沙“四鳥繞日”,畫面是四隻神鳥圍繞著太陽飛行,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各民族自治區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文字,在對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

試論加強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指人類優秀的物質遺產和精神遺產的總稱。中國是個文化源遠流長的古國,其深度和廣度不言而喻,文化建設需要從先從經濟入手,經濟基礎紮實了,優秀的文化就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獨立性,文化的建設要順其自然,不能揠苗助長,所以對於文化而言,只有繁榮,沒有所謂的對錯。所以加強文化建設的意義能引導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