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秋節的習俗+關於中秋節的風俗特點

中秋節的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風俗特點

  中秋節的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風俗特點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大香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等月亮掛到半空時便開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加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在這一天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大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已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秋高氣爽,月亮最圓,全家團聚——“人月共圓”。正是這種人們希望團聚的願望,因而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其餅必圓……其有婦歸寧者,時日必返夫家,乃團圓節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遊覽志餘》中則把中秋與月餅直接聯絡起來:“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意。”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佳品。

  打餈粑

  和吃月餅相類似,中秋節打餈粑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形,象徵團圓;餈粑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徵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月餅是饋贈佳品,餈粑也是饋贈禮品。

  所不同者,吃月餅的範圍是全國性的,而打餈粑的習俗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稻作地區,特別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一帶。有民諺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

  賞桂花

  八月中秋月圓時,正是丹桂飄香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外,還有賞桂這一中秋節的習俗。

  正如韓養民的《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所說:“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人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

  古人多有詩句描述中秋節月下賞桂的習俗。正如初唐詩人宋之問(656-712)的“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宋代詩人虞儔的“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有懷漢老弟》)。這些詩句寫出了桂子飄香,月下賞桂的情景。唐代詩人李嶠(644—713)的《桂》寫道:

  “未植銀宮裡,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願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此詩寫出了月下桂花婆娑搖曳之姿,以及對桂花的無限愛戀之情。

  賞燈

  在南宋時,就有中秋節賞燈的習俗。

  據《武林舊事》說,中秋節時,浙江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成為當時的一大勝景。各地街市到處明燈高懸,慶祝中秋。

  敬老

  “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每每中秋之至,官府就要挨家挨戶慰問老人,並送去坐凳和手杖,同時還要送一些食品。民間中秋節敬老的習俗更足由來已久,已婚的女子要同丈夫;·起回孃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贈送中秋禮物,表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晚輩要向長輩贈送節日禮品,表示慰問的同時,也表示尊敬之情。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地區中秋節的習俗,在香港銅鑼灣大坑地區從農曆八月十四晚開始,一連三晚都要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中歡騰起舞,熱鬧喧天。

  團圓蘿

  陝西長安一帶,中秋節家家要做團圓蘿。模有頂、底兩層,中間夾著芝麻。上層用大老碗拓一個圓圈,象徵月亮。圓圈中央刻上一塊“石頭”,一隻頑皮的“小猴子”站在“石頭”上吃“蟠桃”。在月亮周圍用頂針、大針扎出各種花形,然後放在鍋裡烙熱。吃時切成許多尖牙的形狀,給全家每人分一牙,如果有人短期外出,可以留下;姑娘如已出嫁,要派人送去。

  兔兒爺

  玩兔兒爺是中國北方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又稱“彩兔”。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中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拎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胃而帶蠢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民間取月中蟾賒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順遂吉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中秋前後,街上許多攤販都會售賣兔兒爺。居民爭相購買,放在屋內,或供奉在祭月几案上。

  燒塔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燒瓦子燈就是燒塔,為中秋節的習俗之一。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做底,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節晚上便點燃木、竹、穀殼燃料,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報土地神

  古人的春社活動,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秋社則是一年豐收後的秋報,大體在八月十五前後莊稼成熟或收割之時,時間上與秋分相近。這便是春祈秋報。秋報儀式上要唱歌跳舞、飲酒,搞得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既是娛神,也是人們自娛。在《詩經》中就有慶祝豐收和祭祀土地公的記載。土地公也即社公,相傳他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五。後來就把他畫到布上、牆上或雕塑他的像,一般樣子是白髮白髯,一手拄柺杖,一手拖元寶,讓人感到和藹可親。他有管理土地和理財的職能,所以人們很敬重他,有的發了財便說是“賺土地爺的錢”,為喜慶的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八月十五中秋節習俗盤點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八月十五中秋節習俗盤點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觀潮

  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6、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燈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中秋節賞月風俗的由來

  中秋節賞月風俗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祭月典禮。

  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而《周禮》一書中,也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

  這說明,秋天夜晚祭月的活動,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開始了。

  此後,中國古代歷朝都有祭月的活動,如明朝《北京歲華記》一書中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這些祭月活動留下了許多古蹟,最著名的是北京城內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的月壇。

  中秋節的傳說

  有關於中秋佳節的傳說大多都與神話故事有關,在諸多的神話故事中,主要以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白兔搗藥等等最為著名,其中,最能夠展現出中秋佳節需要團圓相聚的傳說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它主要講述的便是嫦娥與其丈夫后羿天上人間期待團圓的故事,而這些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在中國也可以稱得上是婦孺皆知。

福州中秋節的風俗特點 福州獨特的風俗講究

  中秋節在所有節日中算是比較溫馨的一個節日,除了傳統的祭祀拜月之外,這個節日最重要的就是家人團圓,突出了溫馨浪漫的思家情愫,也讓中國人時時記得回家看看。而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福州中秋節的風俗特點有哪些?福州獨特的風俗講究?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福州中秋節的風俗特點

  送鯉魚餅

  鯉魚餅是福州中秋節的另外一種特有的習俗。鯉魚餅有兩種寓意,一種是鯉魚放生,含義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孫,一種是象徵鯉魚跳龍門,指爭取將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種拼搏精神。

  夜遊

  按《福建通志風俗》記載, 中秋節,福州女人們還有夜晚結伴出遊的習俗,傳言此舉有散百病之說,可以為自己祈福消災。

  拜求月奶、撿月華、舞柚球

  中秋夜,從前的福州人家會在庭院或天井設案,除了擺上時令水果、月餅,桌中央還會供上一個紅漆的斗升,把家中童偶取出,立在旁邊。

  童偶背面寫上兒童的生辰,孩子們拜求月奶、鬥母保佑自己健康成長,平安富貴。拜月完畢,童偶便收藏起來,次年再用。

  搭寶塔

  明末戚家軍來閩剿滅倭寇屢戰屢勝,有次勝利正逢中秋,老百姓為了慶祝勝利,紛紛把家裡的寶貝擺在廳堂上,後來這個習俗就被延續了下來。

  過去擺塔象徵多福多旺,現在擺塔除了紀念戚家軍還蘊含著 步步高昇的意思哦。

  福州獨特的風俗講究

  正月初一忌家務

  正月初一,這是中國農曆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這一天的運氣會影響著一年的運氣。一般,特別以往,福州人在這一天不出門,蝸在家裡。

  這一天,忌動刀(包括菜刀、剪刀),忌掃地,更不要將垃圾掃到屋外(垃圾掃到屋外意味著會將家裡的錢財掃到屋外),最好是不要做家務。

  過拗九節

  福州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外,還有許多獨有的節日。比如農曆正月二十九,福州要過拗九節。

  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再加上配米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和饋贈鄉親。已嫁的女兒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孃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語逢九必窮,認為人年齡上的九或九的倍數要交窮運,必須設法送窮。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中秋節習俗---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

中秋節習俗---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 ...

中秋節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 ...

中秋節習俗---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 ...

中秋節習俗---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