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傣族
中華民族-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透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溼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節慶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傣族習俗
傣族亦稱焚麥、白夷、擺夷。為元謀的土著民族。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今存元謀傣族主要居住在能禹鎮法那禾、老康村,老城鄉大月舊,黃瓜園鎮雷布村等。1992年有人口223人,佔全縣人口的O.12%。
舊志多有記載:元謀系擺夷原不編丁。元謀傣族實分土著和遷入兩部分。公元756年,南詔與吐蕃一起攻(越)州,時景東府等傣族部落受南詔統屬,承擔著服役的任務,被徵去參與攻越州。越州攻陷後,南詔佔領南部,吐蕃佔北部,而大渡河以南地區即歸南詔,傣族部落的征戰者即留於金沙江兩岸。元謀如吾姓土司等即為當年駐留之傣族。公元960~1100年,又有傣族遷移至金沙江流域。元兵南下後,歸附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以雲南戍軍糧餉不足,於和曲、祿勸二州爨焚軍內,籤一百八十七戶,立屯耕種。時元謀屬和曲州,焚即焚夷,即元謀亦有傣族軍屯田耕種。加之世襲元謀土知縣吾氏也系傣族,故元謀傣族發展較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楊慎路過元謀,曾有“漁父長歌擺夷曲,鹽商愛上白夷樓”之詩句。至明朝天啟年間,劉文徵天啟《滇志·旅途志》載:“元謀……歷馬街子龍海落(能海鬧,今牛街),地皆平原而荒,人皆焚夷”。 ·
1645年,吾心奎反明失敗後,元謀傣族人口發展即處於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為:一、仇殺。事件平復後,又出現土豪張毓秀與吾氏餘黨的仇殺,仇殺四年。被殺者多為傣族,倖存者恐被所傷,逃離他鄉。二、種族歧視。因傣族反叛朝廷,受到歧視,被汙篾為“焚夷鬼”,“會吃人”。官府壓迫,民族歧視,難於立足,只好流落他鄉。至今大姚、祿勸、武定田心鄉魯期、老把附近的傣族都說祖先是從元謀遷去的。三、滅夷歸漢政策。反明失敗後,官府對元謀焚夷族實行政令,只要歸附漢族,不信焚夷就不追究,傣族人為了生存,有的只好改報漢族同時改名換姓,包括吾姓也有改為吳姓的,如《華竹新編》、《南中雜說》及其他史料中都有記載。四、利用征戰之機,以外族或敵人滅之。“自吳(吾)逆發難,各責其彝兵從徵,千人出黔,還還者不及十之二三,今所存者,鋒鏑之餘也”(劉昆《南中雜說》)。
傣族禮法嚴明。想見合掌相敬,凡有問對,則膝行而前。待客時,服侍之人一般隻立於客人之側,如過其者,必躬身而趨。筵席時,長者或貴人上坐,其餘列於下。如有十客,則令十人行十客之酒。鄉村宴飲,擊大鼓、吹蘆笙、舞牌為樂。如有行兇殺人者、強姦者,處死。偷盜,一家皆死。為盜寇,一村皆死。民房為竹樓,上覆茅草,器皿多用陶器。男貴而女賤,視妻如奴隸,耕織、貿易、苦役皆由婦女承擔,至老不得休息。生子女,貴者洗浴於家,賤者洗浴於河。三日以後,將子授給其夫,勞役如故。傣族分漢、水二種。漢擺夷男子以黑布帕為帽冠,窄袖白衫。婦女著桶裙,出門帕覆頂,會面有鄉談。水擺夷畏寒冷,喜歡洗浴,男人抱兒舂米,婦女挑擔務農。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貴族偶納妾),實行族內婚,但家門不婚。以父輩推算,凡家門即視為一家,不可婚配。不同輩不婚。禁止長輩與晚輩通婚。1950年後,傣族與漢族相處,漢傣通婚已常見。
元謀傣族的節令有“土主會”、“鞦韆會”。“土主會”於孟春季節舉行,屆時於土主廟敬香拜佛,希望來年驅邪免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鞦韆會”於舊曆正月十至十五之間舉行。會前於村中場壩寬敞之處設磨擔秋,男女亦可玩耍。
人死行土葬。死後用婦女祝禱於屍前,親鄰相聚,飲酒歌舞,謂之誤屍。婦女群擊椎杵為戲,數日後葬。葬用棺材,葬時親者一人持火及刀前導,至葬墓地,用板數片埋葬之。並將死者生前常用之器皿、甲冑、戈盾皆壞之懸於墓側,以後絕無掃祭之禮。1950年後,喪葬、掃祭與漢族同。
傣族由於清朝以來受到官府的壓迫、民族仇視和滅夷歸漢和漢族風俗習慣的影響,因此,到了中華民國末期,元謀的傣族在風俗上已經漢化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祖國廣闊、富饒的土地,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從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當漢族的先民華夏族開發黃河流域的時候,各少數民族先民也同時開發了周圍的廣大地區。生活在東北的東胡、肅慎、挹婁、夫餘、烏桓等民族在東北三省的廣大地區,北部的儼狁、狄、匈奴、鮮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區,西域的龜茲、于闐、鄯善等“城郭國”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區,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區,南部的苗、濮、武陵蠻、長沙蠻以及東南部的百越等南蠻各族在今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別在海南島和臺灣,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區,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個地區,以他們辛勤的勞動,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公元前221年),標誌著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在此後的兩千年曆史發展中,也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或者在邊疆地區建立政權,或者入主中原,成為統治民族,他們都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東北的東胡(鮮卑、烏桓)、夫餘等族都建立過自己的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兩晉的短暫統一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曾建立過23個政權,其中匈奴族建立過前趙、北涼、夏3個政權,鮮卑族建立過遼西、代、北周、前燕、後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等9個政權,羌族建立過後秦,巴氐族建立過後漢,漢族建立過前涼、冉魏、西涼、後蜀、北燕5個政權;隋唐後,經五代十國到宋、遼、金,我國又一次經歷割據,形成各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後與契丹族的遼、女真族的金朝對峙等;此後,蒙古族的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元、明、清時期,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元朝在內地和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滿族建立的清朝,曾堅決抗擊沙俄、英國等殖民主義在我國東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衛了國家的統一。綜觀中國的歷史,雖然政權有分有合,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基本趨勢。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族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各族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在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廣西爆發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有壯、瑤、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傈僳等少數民族人民與漢族人民一起進行鬥爭。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數民族,如北王韋昌輝、西王蕭朝貴,以及著名將領林鳳翔、李開芳等都是壯族。鴉片戰爭後,沙俄強佔我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和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英軍和法軍分別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區,激起各族人民的奮起反抗。達斡爾、鄂倫春、赫哲、鄂溫克和西北、西南地區的各民族人民積極組織抗戰,英勇抗擊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使各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團結和統一。
在“五四”運動時期,回族的馬駿、郭隆真、劉清揚等分別參加領導天津愛國運動和京津地區學生的聯合會運動以及上海各界聯合會的聯合行動。後來,馬駿、郭隆真等都加入了共產黨。水族的鄧恩銘參加領導了山東濟南的愛國運動,後來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蒙古族的多松年、烏蘭夫等加入共產黨,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白族的張伯簡、徐克家等於20年代加入共產黨,並分別參加省港大罷工、北伐戰爭和廣州起義;壯族的韋拔群建立農民協會,在廣西開展革命鬥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鄧小平、張雲逸等到廣西開展革命工作,並與韋拔群於1929年領導發動“百色起義”,成立了工農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在新疆,黨領導各族人民組織“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進行反帝鬥爭;紅軍長征期間,沿途各族人民群眾為紅軍帶路、傳遞情報、買糧運糧,還積極參加紅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朝鮮族人民先後有十幾萬人參加抗日戰鬥。蒙古族人民與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建立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冀中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曾讓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時期,蒙古族人民與兄弟民族一道,於1947年創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間,內蒙古騎兵殲滅國民黨軍隊2萬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發動著名的“三區革命”。各地少數民族的革命鬥爭,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統治者,有力地支援瞭解放戰爭。
經過歷史的風風雨雨,各族人民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開始了新的歷史程序。
傣族所有節日集錦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全年最大的齋賧時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典禮。大家都要按佛規向佛奉獻食物、鮮花、經書、衣物和錢幣,全社會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活動色彩。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是傣歷新年。在節日裡,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 ...
中華民族 -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製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 ...
中華民族 - 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 ...
中華民族-- 達斡爾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以狩獵和農業為主,漁業較發達。
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後普遍使用漢文,歌舞、體育是達斡爾人喜愛的活動。傳統的曲棍球近年發展很快。大部分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
中華民族-- 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 ...
中華民族- - 俄羅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佈。是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俄羅斯族人除從事農、牧業,經營園藝,飼養家畜及養蜂等外,還從 ...
中華民族:哈薩克族
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哈薩克有自已的語言,1959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哈薩克族民間流傳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格言。著名的史詩《薩里海與薩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