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京城文化:北京著名的王府井的由來

京城文化:北京著名的王府井的由來

  北京是個神奇的地方,在古代就是人潮擁擠的地方。在一些古老的景點上彷彿還能夠感受到曾經的繁華盛世,即使是每一年都在修整保養,卻依舊能夠讓人看到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來的痕跡,北京王府井也是經歷了許多的時代變更。本期北京文化一起了解一下王府井的由來。

  王府井大街定名於1915年。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後,這個小村落開始熱鬧了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稱呼。明成祖時,在這一帶建造了十個王府,便改稱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滅亡了以後,王府也隨之荒廢了,人們便稱它為王府街。

  清光緒、宣統年間,這裡開始繁華,街的兩旁出現了許多攤販和店鋪,還有一個“官廳”,成為當地有名的一個市區。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側,現今的大甜水井衚衕)而稱王府井大街了。後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

  歷史淵源:

  王府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六十年代。

  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樞密院和御史臺分佈在這條大街上,這條街名為“丁字街”。

  明永樂年間,這條大街上共建有十座王府,故改名為“十王府街”。

  清乾隆年間,這條大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不再叫“十王府街”,稱為“王府大街”。

  清宣統時,此大街被分成四段名稱不同的街道,北段仍然叫“王府大街”,中段恢復元代的古名為“丁字街”,南段因打出了一口供王府飲用的甜水井,故得名“王府井大街”。

  1916年,王府井大街改名為“莫里遜大街”(MorrisonStreet)。

  1934年,丁字街改名為“八面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莫里遜大街”稱呼,改稱原來的“王府井大街”。

  1965年,王府大街、八面槽、王府井大街三段合併為一條王府井大街。

  文革期間,紅衛兵為了“打倒帝王將相”、“掃四舊”,將王府井大街改稱“人民路”。

  四人幫下臺後,恢復“王府井大街”的名稱。

  二十世紀初期,王府井大街的商業活動進入了新時期。現今王府井大街已成為集購物、休閒、文化、娛樂、旅遊、餐飲、商務、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步行街。

天下美味:北京烤鴨的由來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相當的具有歷史底蘊的,每樣菜都凝聚了不知道多少代的精華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飲食文化在國家上有一席之地,其中聞名海外的就有北京烤鴨,作為首都的飲食標誌,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你對北京烤鴨有多少了解呢?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北京烤鴨”早在明朝時就已成為北京官府人家中的席上珍品。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宮御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廚師採用炭火烘烤,成菜後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讚,即被宮廷取名為“烤鴨”。

  以後明朝遷都北京,烤鴨技術也帶到北京,並被進一步發展。由於製作時取用玉泉山所產的填鴨,皮薄肉嫩,口味更佳。烤鴨很快就成為北京風味名菜。北京兩家有名的烤鴨店“便宜坊”“全聚德”,便是明朝時開業的。

  到了清朝,官吏們常常收購北京烤鴨,供皇帝及其親屬享用。據《竹葉亭雜記》記載:“親戚壽日,必以燒鴨相饋遣。”燒就是烤,可見烤鴨還成了當時勳戚貴族間往來的必送禮品。又有《憶京都詞》這樣寫道:“憶京都,填鴨冠寰中。燜烤登盤肥而美,加之炮烙制尤工。”

  “北京烤鴨”肉質鮮嫩,汁液豐富,氣味芳香,且易於消化,營養豐富。國內各地人士以及外國友人,大凡到北京來的,都要一嘗風味獨特的“北京烤鴨”,“北京烤鴨”名聞中外。

  您也許還喜歡:

  民間休閒小吃:臭豆腐的由來

  金華火腿的由來,原來是這麼回事

  民間特色小吃:定勝糕的由來

  東江釀豆腐是什麼菜系的

飲食文化:北京小吃的來歷

  我們都知道,北京的小吃有非常多的種類,我們比較常見的可能就是北京的特色小吃:北京烤鴨、驢打滾等等。其實我們對於北京的小吃都不是特別的瞭解,那麼,大家知不知北京小吃的來歷是什麼樣的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吧!

  北京小吃的由來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其中較著名的有老北京十三絕等。

  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麵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點、夜霄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

  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麵等。一些老字號專營其特色品種,為仿膳飯莊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莊的銀絲捲,東來順飯莊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莊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它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

  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和局。三大錢兒買甜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糖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麵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爆肚油肝香灌腸,木須黃菜片兒湯。”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北京小吃是深蘊於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一項重要文化成果。它的每一個品種的製作方式、食用方式等,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特有的審美意趣。它既是物化的北京都城史的一塊“活化石”,又是京味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北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北京小吃不僅美味,而且從視覺上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


飲食文化北京大雪節氣吃什麼?

  從中醫角度來講,大雪最適合進補。小雪過後緊跟之後的就是大雪,大雪一過,氣溫驟降,屋子外面猶如天寒地凍,人們屋裡屋外都會穿上一層又一層,保溫很重要。但大雪時節飲食也是極其的重要,為了過一個健康愉快的冬天,隨小編走進飲食文化中看看北京大雪節氣吃什麼吧。   白菜燉豆腐   冬季的時令蔬菜當屬白菜,這個季節用豆 ...

飲食文化北京全聚德烤鴨文化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很多人到北京之後,都會選擇去吃這一盤特色的北京當地小吃。北京烤鴨最有名氣的應該就是“全聚德”,那麼,關於北京全聚德烤鴨都有哪些飲食文化大家知道嗎?北京烤鴨的由來是如何的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北京烤鴨如何來的   相傳,烤鴨之美,系源於名貴品 ...

滿族文化滿族八旗的由來

  滿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處在動盪之中,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除了族內的人民上下齊心,還有就是開闢一個適合在亂世生存的制度,滿族文化裡的八旗由此就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下出現的,了嗎滿族八旗的由來有什麼故事嗎?   八旗由來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 ...

江南著名小吃奧灶面的由來

  奧灶面,是中國十大面條榜單中的之一,也是江南著名名點之一,在民間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此“奧灶”可不是彼“鏖糟”(就是不太乾淨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的美食典故為你解答奧灶面的由來,其實是這樣的。   名稱由來   關於“奧灶”二字,歷來眾說紛紜。傳說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時,途經崑山遊覽玉峰山景後 ...

著名小吃口味蝦的由來

  不知為何一談起口味蝦就會想起湖南臺的綜藝節目,口味蝦作為綜藝節目的頻繁嘉賓,去長沙錄製節目的明星嘉賓們也都會去體驗一下長沙的風土民情,相信大家也有品嚐過口味蝦或者聽過這道菜的名聲,那麼口味蝦的由來,相信知之甚少吧,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口味蝦的由來。   麻辣小龍蝦又叫長沙口味蝦、香辣小龍蝦等,是湖南、安徽 ...

廣東著名甜點之一馬蹄糕的由來

  馬蹄糕:是廣東文化中甜點名吃之一。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可謂是甜品中的極品了。吃過肯定沒有說不好吃的,那麼你知道馬蹄糕的由來是什麼嗎?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吧!   馬蹄糕的來歷:   據傳,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逝,高宗繼位。嶺南道節度使, ...

飲食文化立秋吃西瓜的由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的到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天氣也將不會那麼的炎熱。在這天各地都有這不一樣的習俗來慶祝立秋的到來,那麼,你知道立秋為什麼吃西瓜麼?吃西瓜的由來又是什麼?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西瓜雖從宋代傳入中原,但種植並不普遍,所以那時並沒有產生和形成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