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先自愛而後人愛之’出自哪裡
人必先自愛而後人愛之’出自哪裡
出自漢代儒學大家楊雄的《法言義疏十八·君子卷第十二》,原文:“人必先作,然後人名之;先求,然後人與之。人理云云,萬物動靜,無不由我以名彼者。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
意思是:人一定要自愛,而後才能被他人所愛;人一定要自尊,而後才能被他人尊敬。這句話強調了人要自尊自愛。自尊自愛,就是在品格、行為上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
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出自《孟子》,原文為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意思:如果自己都不能尊重自己,那麼別人更不會來尊重我們,想要人尊之重之,就要自己努力,充實自己,強大內心。
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名軻,字子輿,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原文: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出處:出自《孟子·離婁上》
作者簡介:孟子,中國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解析:無論人、家庭、國家都是自己做了自侮、自毀、自伐的事,種了自侮、自伐的種子,才招致他人的侮辱、破毀、征伐的。自強由己不由人,自強者勝。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內因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原因,外因只是依靠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因此,人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充實自己的力量,才能立於不敗之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意思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
大意是,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破壞,別人才跟著破壞你的家庭。
一個家庭遭到破壞,往往是由於家庭內部的不和睦才給他人以可乘之機。
一個家庭若要避免被別人破壞,就不要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家的破綻,更不能在他人面前大講自己的家庭戰鬥的故事,除非你有意那樣去做。而最好是歷盡異性的誘惑 ...
群起而攻之出自哪裡
1、群起而攻之,釋義: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2、出處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出自哪裡
出自荀子一書。《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荀子》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自哪裡
出自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李康的《運命論》:“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基本解釋:比喻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責。這句話的社會寓意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往往能力出眾,成績顯著的人,容易被嫉妒,甚至受到打擊、排斥,因此很多人往往會選擇選擇明哲保身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出自哪裡
1、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2、意思: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為人民而死);有的比鴻雁的毛還輕(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而死)。
3、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 ...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出自哪裡
1、古語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出自西漢時期劉安的《淮南子·氾論訓》。《淮南子·氾論訓》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屬於雜家作品。《戰國策》和《史記》在評論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都用到了這句話。
2、原文節選:
魯昭公有慈母而愛之。死為之練冠,故有慈母之服。 ...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出自哪裡
簡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
《妙法蓮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
1983年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