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仙桃民俗之賽龍舟

仙桃民俗之賽龍舟

  湖北省仙桃市的賽龍舟歷來都很盛行,尤以沔城為最。從過去和現在來看,同其它地方相比,有所不同。

  在比賽時間上:其它地方多數只賽五月初五,而沔城既賽五月初五(小端陽),又賽五月十五(大端陽),舊時還賽五月二十五(末端陽)。

  在參賽地方上:以前沔城賽龍舟只准東門、南門、北門、西門、九賀門、小橋、江北、七里城、紅花提等九地參加,其它地方都望而興嘆。後來打破了這個規矩,任何地方的船都可以來參賽。1998年端午節參賽的龍舟中,就有兩隻是洪湖市的。

  在龍船的佈置上:其它地方並不那麼講究,多數只在船首裝龍頭,船尾安“保梢”就行了。而沔城不僅在船首裝龍頭,以前在中艙還豎一個“鬥”,上面扎彩,中間掛鑼,船尾裝棹和“保梢”。看上去既美觀,又很有氣勢。

  在橈手的規定上:過去沔城划船可以到四鄉去請橈手,現在不這樣做了,是哪裡的船,就是哪裡的橈手。橈手的穿戴,每隻船上是統一的服裝和帽子。划船號子也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其它地方的號子叫得比較長,沔城的號子就只有兩個字:“劃呀!劃呀!”聽起來高亢、悅耳。在比賽風格上:沔城能按規則辦事,做到“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不發生爭鬥。其它地方的人看了,都讚歎不己。

  在獎勵的形式上:沔城賽龍舟都是在小蓮花池的珠子臺上設標,奪取勝負。舊時有“劃贏了吃包子,劃輸了啃黃瓜”的習慣。誰的船贏了,商家就上船掛紅放鞭,還放包子吃;誰的船輸了,橈手自覺無光,就偷偷溜走。現在不同了,都是由鎮政府設標,給予獎勵。

  由於沔城賽龍舟別具特色,所以吸引了不少的人前往參觀。1998年端午節期間,各地乘旅遊車前往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五月十一日至五月十五日,每天參觀的人達三萬餘人。仙桃市詩詞學會副會長曹大舉先生參觀後即興賦詩云:

  端陽佳節賽龍舟,/萬眾一心爭上游。/鑼鼓聲聲催虎將,/旗橈閃閃奪鰲頭。/環池攢動人觀望,/攜卷登臨士放謳。/屈子有靈當笑慰,/古城兒女競風流。

  沔城賽龍舟不僅在本市和鄰近縣市很出名,而且參加全國比賽也很出名。1995年秋季,“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行.沔城回族鎮組織了一個女子龍舟隊,由鎮長馬吉聖領隊,代表湖北省少數民族體育代表隊前往參賽。沔城女子龍舟隊(因代表湖北省,稱湖北女子龍舟隊)在西山滇池一抖風采,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昆明詩人孫仲權寫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讚美湖北女子龍舟隊》:是滇池的芙蓉怒放/還是蝴蝶泉的蝴蝶競飛/啊――/是湖北女子龍舟隊/驅龍飛躍/耀眼生輝/紅旗飛舞/吼聲蕩回/彩龍騰巨浪/水晶響千雷/看?D?D/湖北女子龍舟隊/一抖風采/出類拔萃/兩岸贊聲嘖嘖/震驚鬚眉!

湘潭湘鄉民俗之賽龍舟

  “端午節”,漣水兩岸有塞龍舟的傳統習俗,多以宗族社團為單位組織船隊,船首扎龍頭,也有扎公雞、鯉魚及獸頭的。民國年代的賽期間是:初一谷水,初二溪口,初三羊古? 、初四薛家渡和潭市,初五杏子鋪和縣城(有段時間縣城因漲端午水之故,議定改在六月初六)。屆時居民雲集,常常出現街空巷淨的局面。溪口羊古等地“鬥舟”,開始時兩船坐首席的“頭牛”互相挽臂,也有挽“龍頸”的,進入中流快道,開始搶水,此時頭牛鬥頭牛,二牛鬥二牛,鼓手鬥鼓手,舵手 鬥舵手,龍舟一會鬥成“人字,一會鬥成“1”字,觀眾歡聲雷動,有錢人解囊掛彩。每結束一局“鬥舟”,龍舟仍在遊戈,充分表現出勝敗之後各自的情緒,雞頭行舟勝了,象雞一樣的仰脖動翼,魚頭行船勝了,像魚一樣搖頭晃尾跳躍龍門,觀眾喝彩不絕。在岸上踩旱船,以橋頭河、揚家灘一帶叫盛行。清末民國時期道士於夏季抬彩轎,內建龍舟模型,敲鑼打鼓,沿家唱說道詞,主家置水盆,讓其禳災,覆水“開船”,將災劫載去揚州,謂之“劃旱龍船”。

端午節民俗之划龍舟

  

  划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採雜藥。”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錄》中記吳地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上饒民俗節慶龍舟

  每年的端午前後,上饒市的信州區和濱湖地區的波陽、餘干等縣都會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在信江流域,在鄱陽湖上,彩旗招展,鼓聲陣陣,各式龍船爭先恐後,吸引了兩岸大批民眾加油喝彩,一時道路為之堵塞。 ...

楊箕村龍舟五仙觀鬥包粽

     有廣州人家廟之稱的五仙觀,越秀區舉辦了“‘粽’情端午幸福相約”的街坊聯歡活動,轄區內的“中國好人榜身邊好人”、第四屆廣州市道德模範、街坊遊客等200多人參加了活動。在現場,舉行了“包粽比賽”、“剪紙比賽”、“漢服情景劇”等活動。最熱鬧的當屬四個“家庭”的包粽比賽,比技藝、比速度、比重量。光塔街家庭在 ...

湘潭民俗掃墓葺墳

  為追念先烈、先師、先租及其他已故親屬戚友,機關、學校、廠礦或個人掃墓葺墳。選定春社日掛掃新墳(亡故未滿3年),清明節掛掃老村官的互動交流平臺墳。   外地懷鄉者,如港澳臺胞及僑胞,則不拘節日,隨歸隨掃。   清明節或大寒至立春半月內修葺墳場,刨草,修復內外水溝,堆新土為鏝頭狀。   掃墓儀禮,除香燭酒果外 ...

濟南民俗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

端午節民俗鬥草

     群嬰鬥草圖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 ...

端午節民俗避五毒

  五毒圖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 ...

端午節民俗跳鍾馗

     鍾馗圖   1.跳鍾馗、鬧鐘馗。   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2.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