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廣州人家廟之稱的五仙觀,越秀區舉辦了“‘粽’情端午幸福相約”的街坊聯歡活動,轄區內的“中國好人榜身邊好人”、第四屆廣州市道德模範、街坊遊客等200多人參加了活動。在現場,舉行了“包粽比賽”、“剪紙比賽”、“漢服情景劇”等活動。最熱鬧的當屬四個“家庭”的包粽比賽,比技藝、比速度、比重量。光塔街家庭在5分鐘內,包了重超5公斤的24條粽子,一舉奪冠。端午節當天,楊箕湧將再現龍舟競逐、兩岸人群歡呼的熱鬧景象。
有廣州人家廟之稱的五仙觀,越秀區舉辦了“‘粽’情端午幸福相約”的街坊聯歡活動,轄區內的“中國好人榜身邊好人”、第四屆廣州市道德模範、街坊遊客等200多人參加了活動。在現場,舉行了“包粽比賽”、“剪紙比賽”、“漢服情景劇”等活動。最熱鬧的當屬四個“家庭”的包粽比賽,比技藝、比速度、比重量。光塔街家庭在5分鐘內,包了重超5公斤的24條粽子,一舉奪冠。端午節當天,楊箕湧將再現龍舟競逐、兩岸人群歡呼的熱鬧景象。
賽龍舟是凡有江河湖泊的鄉鎮,都在端午節及後幾天舉行賽龍舟活動。龍舟是一條長形木船,有16~24人執木槳,一人掌舵,打鼓敲鑼各一人。木船沒有裝飾。可分表演與競賽兩種。表演是任由龍舟在水裡穿梭划行。競賽的龍舟代表某一村、社,舉行對抗賽。可分繞樁競賽與直線競賽兩種。繞樁賽是中間插一紅旗(標),紅旗兩方等距離打上樁,競賽兩舟繞旗划行,至兩方認為距離差不多時即行競賽,每條舟都需繞過兩個樁,然後到中間奪標。因此,在繞樁時舵公起了關鍵作用。直繞競賽則在終點樹上紅旗,參賽者一齊於起點出發。獲紅旗者勝。獲勝者將紅旗向主持者換取綿旗,錦旗都是用換下來的神像龍袍裁製而成。獲得的錦旗一般賣給有地位的祖門或個人。
端午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古老習俗,而在潮汕地區,這一傳統習俗被儲存得最為完美,也發揮得最酣暢淋漓。在汕頭市金平區,有一個地方就因為龍舟而聞名遐邇,她就是素有“龍舟村”美稱的鮀江街道橋頭社群。
130年初衷不改
橋頭以“龍舟村”享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的橋頭村還是一片汪洋,村民世世代代討海為生,大風大浪的洗禮,把村民們個個鍛鍊成“浪裡白條”,男孩子長到八九歲,就都識得好水性。
為了增強村民們抗擊風浪的能力,同時增進村民之間的團結,大家合力造出龍舟,並於每年端午節舉行龍舟大賽,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
130年滄海桑田,昔日一片汪洋的橋頭如今已成良田萬頃,但是,年年端午賽龍舟的習俗依然不變,且陣容不斷壯大發展。每年的龍舟大賽總是被村民們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剛進入農曆四月,龍舟賽的籌備工作就會緊鑼密鼓地展開,而整個橋頭就會像過節一樣熱鬧,鑼鼓喧天,吶喊聲,喝彩聲不絕於耳,直至端午節這一天,整個活動被推向高潮,萬人空巷爭看龍舟的盛況令人歎為觀止。
“龍舟精神”孕育淳樸民風
在橋頭,龍舟不但是居民們強身健體的體育工具,也是居民頂禮膜拜的圖騰,而團結協作、奮發進取的“龍舟精神”,更是在居民們的精神風貌中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
淵遠流長的賽龍舟歷史,不但賦予了橋頭人有別於眾的“龍舟精神”,也孕育了這一帶淳樸的民風。走進橋頭,到處是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且先後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文明示範村”、“美在農家達標村”、“無毒社群”等光榮稱號。
鵲橋會
每年參加龍舟賽的選手,清一色的男子都在居民中精挑細揀、百裡挑一產生的,一個個身強體壯、又酷又帥,堪稱“男中精品”,而龍舟大賽也成了男性居民展示健與美的“群英會”。
女性居民無緣龍舟賽,卻又不甘落伍,就自願組成“啦啦隊”,為參賽選手搖旗吶喊。不過她們中,有不少人明裡是為比賽助威,暗裡卻為“相親”,就是衝著這些酷男靚仔而來的。湖上,男人們奮臂划槳不甘落後;岸邊,女們們搖旗吶喊、“秋波暗送”。說不定就在四目交匯時芳心暗許,一段美滿的姻緣就此拉開帷幕……於是,一年一度的龍舟賽也便成了“鵲橋會”。
年年都有新主題
龍舟賽年年舉行,歷經百年初衷不改。新時代的龍舟賽更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被橋頭人賦予時代色彩,每年都有一個新主題。
參賽陣容強盛,橋頭每年會出動青、紅龍舟四條、選手近300人。參賽的目的不但在於強身健體,更是為了弘揚“龍舟精神”,即團結協作、奮發進取的團隊精神,以此增強社群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