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傳承千年達斡爾族曲棍球文化

傳承千年達斡爾族曲棍球文化

  達斡爾族優秀的繼承了大部分的契丹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曲棍球這項體育運動。那時候曲棍球還不叫這個名字,但是運動方法、規則上已經跟現代曲棍球運動大致相同。達斡爾族也是中國唯一一個延續這項運動的民族,是達斡爾族文化的寶貴遺產。

  曲棍球是達斡爾族傳統體育活動中歷史悠久,開展最廣泛,獨具特色的運動專案,相傳是遼代契丹人“擊鞠”運動的繼承和延襲。

  據史料記載,唐代盛行“步打球”運動,極類似當代曲棍球運動。遼代,契丹人中盛行這種球類運動,在《遼史》中稱為“擊鞠”,下端彎曲的擊球棍稱為“月仗”。隨著時間流逝,此項運動後來在我國其他各民族中消失,唯有在達斡爾族中保留並發展了該項體育運動。

  據介紹,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球棍長約1.5米,它是選用根部彎曲、樹幹挺直堅韌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達斡爾族曲棍球有拳頭大小,分為毛球、木球和火球三種。毛球是用牲畜的毛搓製成的,毛球輕軟;有彈性,打出後滾動較慢,適於少年兒童擊打。木球是用杏樹根或柞樹根削磨成的,質地堅硬,不易破損,供成年人擊打。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運動,達語稱做“貝闊”係指球棍,舊式球棍是選擇根部彎曲。樹幹挺直堅韌粗細適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球稱為“樸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種,偶爾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杏樹根或柞樹根削磨成圓形制成,毛球用畜、獸毛團制而成,火球用樺樹上長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點燃、任往飛弛、不熄滅。

  在古代,每逢節慶,達斡爾人都要打“波依闊”。比賽場地大多選在平坦的草地。各個“莫昆”(氏族部落)的男性成員分作兩隊,進行曲棍球比賽。達斡爾語把曲棍球場地兩端的球門稱為“阿那格”(意為狩獵營地)和“耶熱”(意為野獸洞穴),達斡爾人把曲棍球運動當成狩獵時在獵場安營紮寨,在野獸洞穴堵擊野獸的生產活動。

  達斡爾傳統曲棍球多在重大節日、集會或空閒時,以氏族“莫昆”、村屯式街道為單位進行比賽,勝者倍享殊榮。為保證球員的安全,逐漸形成了一些比賽規則,不得從左側搶球和擊球。不得用手接球和用腳踩踢球,不得用球棍打人和絆人等,火球是在夜間進行。

  達斡爾人常在夜間舉行曲棍球比賽。當夜幕降臨時,勞作了一天的達斡爾人就用火把圍出一塊場地,開始他們最喜愛的曲棍球運動。夜間使用的曲棍球是用樺木根製成的,球身上有很多小孔,孔裡塞著松明或油脂。球被點燃後,雙方隊員就以火球為目標,進行對抗比賽。小小的火球在夜幕中飛來舞去,劃出一道道紅色的弧線,成為達斡爾族村屯夜晚最美的風景。

  曲棍球還與達斡爾族的生活密切相關。過去姑娘們出嫁時要帶上一根精美的球杆,以示對心上人的讚美和期望。達斡爾族語言中的一些生動比喻也與曲棍球有關,如“帽子怎麼能像曲棍球一樣到處亂扔”。對於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進的人,達斡爾人常比喻說:“真是塊歪木,只配做曲棍球球棍”。

  目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已經設立30多所曲棍球基點學校,將達斡爾族曲棍球運動納入中小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如今在“曲棍球之鄉”,有數以萬計不同年齡的曲棍球愛好者,傳承著這一古老傳統體育文化。

傳承千年的泉州梨園戲文化

  梨園戲被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閩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漢族戲曲藝術的精華。從歷史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梨園戲是一座無形的綜合藝術資訊庫。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吧。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著 800 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廣泛流播於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地區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儲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本文學、音樂唱腔和演出規制。

  梨園戲分為小梨園(七子班)和大梨園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劇目“十八棚頭”,儲存有《朱文》、《劉文龍》、《蔡伯嘴》、《王魁》等南戲劇目 25 種,指令碼中類似於《張協狀元》中的“瓜”、“三合”、“淨扮婆”等舞臺提示,梨園戲至今仍存在於舞臺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態舞臺藝術。

  梨園戲表演有一整套嚴格規範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動作稱為“十八步科母”,各個行當均受其嚴格規範。音樂保留了南戲的鼓、蕭、弦伴奏為主的形式;唱腔源於晉唐古樂,一字多腔,用泉音演唱,屬曲牌體,至今沿用古曲牌名:如 [ 摩河兜勒 ] 、 [ 霓裳羽衣曲 ] ;琵琶系南琶,橫彈,與唐制相仿;上弦乃晉代奚琴遺制;洞蕭即唐之尺八;打擊樂以南鼓(壓腳鼓)為主,打法獨特。

  “棚”是梨園戲傳統的演出場地,演出前都要舉行“獻棚”儀式,供奉戲祖師田都元帥,之後才開始扮角,跳加官。棚上正後方只擺設長條椅,回異於一般戲曲舞臺的一桌二椅;南宋雜劇《眼藥酸》的砌未“竹杯”,仍在梨園戲淨、醜兩個行當的表演中沿用。

獨具特色的達斡爾族曲棍球運動文化

  達斡爾族文化傳承中傳統的運動文化有很多,其中最獨具特色的要數曲棍球這一項。它不僅是傳統曲棍運動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體育中的一項絕技,達斡爾族更因為此運動專案,在1989年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那麼,達斡爾族曲棍球運動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去看看吧!

  據史料記載,唐代盛行“步打球”運動,這種運動與當代的曲棍球運動極為相似。步打球在遼代依然盛行,《遼史》中稱為“擊鞠”,下端彎曲的擊球棍稱為“月仗”。隨著時間的流逝,此項運動後來在我國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達斡爾族中得到了傳承與發展,現在這種曲棍球競技運動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聚居區。

  達斡爾傳統曲棍球運動,達語稱作“貝闊他日克貝”,其中的“貝闊”係指球棍,達斡爾球棍選擇根部彎曲、枝幹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達語中球被稱為“樸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種,偶爾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樹根削磨製成;毛球用畜、獸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於夜間運動,它以樺樹上長出的已硬化的白菌製成,殼硬內空,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點燃後煙火不熄。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比賽多在重大節日、集會或空閒時以氏族(莫昆)、村屯為單位舉行,比賽場地大都選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開闊的地方,場地大小無統一規定,場地兩端各設一個球門,參加比賽的兩隊人數相等即可,以打進對方球門多者為勝。比賽規則規定不得從左側搶球和擊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門員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腳踩踢球。

  鑑於達斡爾族為中國曲棍球運動作出的突出貢獻,1986年,國家體委正式命名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為“曲棍球之鄉”。如今,曲棍球運動已成為達斡爾族的“民族之魂”,而那些為旗裡贏得榮譽的運動員,則被視為“民族英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歷史悠久的道家養生功法

  道家養生功法乃是由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創立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後世的中醫養生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據說它有相當神奇的效果,正確練習能使人轉弱為強、返老為少,不但可驅除疾病,恢復健康,還能補腦養神,增長智慧。那麼今天的宗教文化就為你介紹,傳承千年歷史悠久的道家養生功法。   你可能喜歡》》念心經有什麼 ...

達斡爾婚禮,達斡爾婚俗文化

  在達斡爾族文化裡婚姻是一項重要的事件,需要兩家人特別對待,在經過你漫長歲月的發展後,形成了一系列完整達斡爾族婚俗,是經過古人不斷的經驗的累積和探索。今天就要帶大家探索達斡爾族的婚禮有什麼特別的。   結婚要置辦酒宴,食品和菜餚必須豐盛,特別是在迎親時,如果沿途碰見行人,不論是否相識,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點心 ...

精美絕倫的達斡爾剪紙文化

  達斡爾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而它所傳承的民族文化卻也是不少的。不僅是精神問文化傳承上,就是在物質文化傳承上也有許多。其中一項手工藝上的物質文化傳承——剪紙文化就是達斡爾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那麼,達斡爾族剪紙文化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去看看吧!   達斡爾族民間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已形成樸實、生 ...

流傳的獨龍族體育文化

  獨龍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獨龍族人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也孕育出具有民族特色得體育文化。那麼,對於獨龍族的體育文化,你瞭解多少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現生活於獨龍汀兩岸的獨龍族人民,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劣,使得其生產方式演進為刀耕火種,狩獵和漁獵,所以獨龍族也 ...

流傳的廣西喪葬文化

  中國是泱泱大國,中國有二十六個少數民族。廣西就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各個民族的風土民情都是不一樣的,我國的婚俗都有南北差異,即使是兩個相鄰的城市也有可能不一樣。那麼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廣西文化看看流傳千年的廣西喪葬文化吧。   瑤族:   瑤族的喪葬以棺殮土葬為普遍。死者以木棺入殮,棺較簡單,以四塊木板相拼即成。 ...

流傳的河南喪葬文化

  在以禮儀著稱的中國,喪葬也是格外的講究,而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信仰和喪葬傳統。百善孝為先,喪葬也能夠體現出是否有著孝道。而河南的喪葬文化也體現出了河南文化的歷史悠久,那麼,對於河南的喪葬文化您瞭解多少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 ...

中國五文化是什麼

  1、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至今從來未間斷過,這是當今世界的的一個共識,從世界宗孔形勢來看,中國文化的深邃和神秘感使世人振驚好奇,兩千年前提出的思想理念。   2、自今還為人們提供解決當前國際社會突出矛盾問題鑰匙,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然成為聯合國遵循的一項宗旨,此就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3、30年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