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主要具有歷史性的、符合民間的、具有一定生命力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載體,這對於弘揚民族和國家精神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影響力。
方法/步驟1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民間的應用,這才是其生命力長久不衰的核心要素。
2方法一是政策保護。由地方出臺政策或者法規,從制度層面提出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
3方法二也可以有組織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主題開發,並且形成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方法三組織開展相關主題的論壇或者研究討論會,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價值的開發與保護。
5方法四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將傳統文化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更加生動更加富有活力。與此同時,與傳媒影視等合作,製作傳播影視文化作品擴大影響力。
6以上是筆者提出的幾點意見和建議,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示,有好的意見也可以留言共享。
有的人認為,傳統文化已經是古老的東西了,已經過時了。
這種觀點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們不能對傳統文化求全責備。
比如傳統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我們應把我們所評價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價。
第二,我們要避免庸俗的進化論。
不要總以為科技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我們就一定站的比古人高,看的比古人遠。其實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很難超越的。
現在的哲學家,哪一位能寫出一本如老子的《道德經》一樣傳承久遠的經典?
現在的歷史學家,也沒有人能寫出司馬遷的《史記》那樣的鉅著;
同樣,現在中國的軍事家也寫不出《孫子兵法》。
事實上,中國古人的智慧,是後人難以超越的。人要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把我們的心平靜下來。現在很多人的情形是心浮氣躁,心難以清靜,被物慾所牽引,心境中總是有一些風浪,所以我們對外界的認識、映照就不是如實的了,看的就沒有古人深刻了。
第三,就是避免歷史虛無主義。
五四運動和十年文革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大加批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也達到了極端,而且這種誤解一直影響到現在。好像傳統文化是阻礙我們社會發展的因素,這是歷史虛無主義。
什麼是實用主義?
西方文化講思維很深刻,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我們看關於執行力的書,我們看第一本好像知道這個執行力是什麼了。但是我們看第二本,第三本就不知道執行力是什麼了,越看越糊塗。它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才能。但中國文化就是講實用主義,把複雜問題簡單化,雖然中國古代的哲人思想很高深,但是他們用簡單的話語,通俗的語言把其思想給大家解釋出來,讓每一個人都能明白。
所以中國人講的實用主義,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實用主義,也就是說在一個人中了箭以後,他不是去問這個箭是誰射的,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是從哪裡射來的等等這些問題,而是馬上把中箭者他身上的箭拔出來,把中箭的人醫治好。所以中國人講實用方法,你只要應用了這些方法,對於幸福人生就會起到效果。
1234 / 4 頁下一頁
11月16日,國家對《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條進行修改,新規定刪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部分。自明年1月1日起,違規土葬、亂建墳墓將不再允許民政部門強制平毀。而在此之前,河南省周口市從今年年中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平墳復耕”運動,據當地政府部門披露,截至目前“已平遷200多萬墳墓,複種耕地近3萬畝”。
國家的新規定出來之後,不知河南省周口市是如何落實的。但是,據媒體報道,就在11月14日上午,周口市長嶽文海要求,大力宣傳平墳復耕工作中湧現出的好典型、好經驗,爭取群眾的理解、配合和支援,穩妥推進平墳復耕和殯葬改革工作。
河南周口平墳運動在海內外引起輿論批評浪潮。不只是周口民眾不滿,在外地工作的周口人不滿,甚至也引發了海外華人、華僑的強烈不滿,而當地竟然不為絲毫所動,逆主流民意和輿論潮流而動,實在令人驚異。
近年來,河南每年都要搞祭祖大典,在新鄭祭拜炎黃二祖。一個如此重視傳統、尊重國人先祖的地方,竟然會出現大規模刨人祖墳的運動,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顯然,周口平墳運動體現了權力的粗暴和濫用,而在海內外引起如此強烈的輿論反彈,不能不說,這一粗野的行徑挑戰了中國傳統文明和中國人的價值底線,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和權利。
墳對中國人來說,不是一片平常無奇的土堆。而是維繫社會關係、人生價值的一個座標。中國人信仰自己的祖先。幾乎每一箇中國家庭都有一本家族的族譜,這本族譜上記載著往上十幾代,乃至幾十代祖先的名字,從這份家譜中,人們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而按照這些家譜,人們又追溯姓氏的起源,然後,追溯到上古的炎黃二帝。在中國人的概念當中,長輩或祖先雖已逝去,但是,他們在陰間仍然照看著子孫,保佑著子孫的平安和家族的昌盛。
中國人紀念祖先,不只在祖先的祭日,而且有清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到了陰曆的十月一,也要給先人上墳、燒紙,過年的時候,也有各種紀念的意識。
因為,對祖先的敬重,以及祖先對於當世人生的價值意義,人們對祖先的墳冢也保持了高度的敬畏和禁忌。這不僅僅是一種支系親人之間的情感寄託,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信仰。中國人也講究遷墳,遷墳也看風水算日子、要舉行儀式,可是,這祖墳自家人可以遷的,外人就不能動的。刨人祖墳,在過去是被看作最缺德的事情,並且要遭受斷子絕孫的詛咒。可以說,不刨人家的祖墳,也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過去,每個家族都有屬於私人產權的墳地,土改之後,農村的土地產權歷經多輪變更,但是,在很多地方,每個家族的墳地仍然非常清晰,誰家死了人,埋在哪塊地裡,還是按照過去的規矩。當然,現在死者家屬或許會給這塊土地的承包者以一定的補償,也有些地方將逝去的長輩埋在自己的承包地中,前提也是沒有人主張這塊土地的祖墳所有權。這都說明了,傳統的強大和國人對祖墳的感情之深。
周口市的平墳運動說白了,就是在中國人心頭最禁忌的地方動土,怎麼不招人痛恨,不引發民怨沸騰?
有的人或許覺得,傳統是不重要的,保留墳頭、厚葬先人是愚昧、落後的不良風俗。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傳統恰恰是當代公民不可隨意侵犯的自由和權利。
公民的自由和權利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概念,在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之間有著開闊的地帶。而公民所享有的這些自由,大量地來自於傳統和習俗。這當然包括對祖先的信仰,對祖墳的敬畏和禁忌,對殯葬習俗的遵從。也可以說,只要修建祖墳不影響他人,公權力就不應禁止。公民有遷墳的自由,但是,政府沒有強制平墳的權力。
在當下,我們為什麼要尊重傳統,乃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傳統中,傳統構成了我們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實質內容。當然,有些傳統的東西已經不適合當代,但是,當下仍然延續著傳統,仍然非常強大,仍然不可隨意冒犯。平墳運動這樣的“缺德”事,還是少幹為好。
經過西周幽、厲時代的大混亂,這期間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這三百多年時間裡,周國以及所有的諸侯邦國的人民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也沒有真正地得到安居樂業,一直生活在戰亂中。這一時期,即可稱為第一次“文化斷層”時期。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 ...
傳統文化引入課堂?
一位曾任教多年的中學教師在他編寫的《人文素養讀本》中開門見山的問:“什麼是當代學生最缺乏 的?”。他的回答同樣令人驚心動魄: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並不缺乏知識與技術,但他們卻患有“人類文明缺乏症,人文素養缺乏症,公民素養缺乏症”。在我們的 教育下,很有可能將出現有知識,有技術,但 ...
中國傳統文化-古琴
近年來,重新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並有意識地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已成為學界、官方和民間的共識。傳統文化復興的“必要性”蘊涵在長期以來與傳統文化缺失相關的三大社會危機之中:從文化安全層面看,面臨著開放社會中文化的“失傳”和“失守”問題;從精神慰藉層面看,面臨著物質社會中精神的“ ...
炒作傳統文化
中學課本中有一篇魯迅的《父親的病》,文中“經霜三年的甘蔗”和“先知秋氣的梧桐”,是對玄妙中醫的一種玄妙諷刺。
而風水輪流轉,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有回暖趨勢,周易、中醫、武術等傳統“國粹”成為人們追捧的物件。但在懷著各樣的目的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潮流的人群中,也不乏魯迅提到的S城神醫 ...
我所選擇的四大經典(老子、孫子、論語和周易),和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有關係。也是西方漢學家選擇的四大經典。因為西方人很重視思想史,比如他們講到希臘經典,一定會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思想家的東西,所以他們在中國古籍尋找的也是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作品。我們研究西方要讀聖經,他們研究中國,在道教裡找本書,當做宗教經典 ...
廣東音樂 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發展完善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廣東音樂在演奏上採用裝飾音和加花所產生的音色和風格,明顯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20年代初到建國前的30年間,廣東音樂創作樂曲達300首以上,其中約50首至今仍流傳於海內外。
廣東木偶戲 我國木偶戲始於漢代,發展於唐, ...
多姿多彩的服飾
迪慶民族服飾多姿多彩、風情萬種,其中,藏族服飾富麗華貴、色彩繽紛。每個藏族聚居的鄉鎮都表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風格特色。例如男性頭飾就有氈帽、狐皮帽、金邊帽、紅纓帽、髮辮纏頭等。服裝形式,用料和色彩各有不同,飾物種類繁多,有金、銀、珍珠、珊瑚、瑪瑙、象牙、綠松石、天珠等,一套服飾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