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李妍:人文教育不能盲目依靠傳統文化

李妍:人文教育不能盲目依靠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引入課堂?

  一位曾任教多年的中學教師在他編寫的《人文素養讀本》中開門見山的問:“什麼是當代學生最缺乏 的?”。他的回答同樣令人驚心動魄: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並不缺乏知識與技術,但他們卻患有“人類文明缺乏症,人文素養缺乏症,公民素養缺乏症”。在我們的 教育下,很有可能將出現有知識,有技術,但沒有文化,沒有人文關懷和素養的一代人。

  “有知識沒文化”,這就是人們對當下人才教育的普遍感慨。或正因為此,直指人文素養與人格教育的傳統文化教程,正意在尋找另一條教育之路。

  近日,國內唯一傳統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北京正式 發行。該套教材不僅將《論語》、《孫子》、《道德經》等經典文獻全文選入,還將京劇、茶文化等納入其中。課題組希望透過國學教育達到四個目標:良好的行為 規範、深邃的哲學思想、質樸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審美情趣。為區別於語文課,該課程不要求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希望進行最基本的人的教育。

  拋開分數至上,沒有標準答案,新的傳統文化教程不是要去傳授純粹的國學知識,使學生成為知識 與技能上的“巨人”,而是要透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沉澱,傳遞一種人格的力量,回到最基本的人的教育。這在人格教育缺乏、社會道德滑坡問題凸顯的當 下,不僅必要,也是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

  應該看到,當下的教育積弊,已經不僅是學生和老師都淪為“分數的囚徒”那麼簡單。教育過分注 重知識的功能與技巧作用,卻忽視了知識應該傳遞給學生的道德與情操的力量。如此教育的結果,誠如北大教授錢理群所說: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一群精緻的利己主 義者。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精神卻沒有揚起來,人們陷入物質主義、實利主義、消費主義、犬儒主義的泥淖,最終釀成了精神與文化的危機。前段時間出現的幼師 “虐童”案,就讓公眾痛感當下人文教育缺失,物質與功利主義盛行,對整個社會心理造成了巨大傷害。

  精神與文化的危機,需要合格的教育去救贖。“教育必須培育人的自我決定能力,不是先去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這是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說過的話。而要喚醒這種力量,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傳播文化、打造人文、塑造人格,回到人的教育。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諸如《論語》、《孫子》等經典文獻,京劇、茶道等民族傳統,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回到人本身的文化。他們不僅是古代思想文化體系的重要一環,更在很多時候以經典文化的魅力,傳遞著傳統行為規範、道德操守、審美情趣的力量。

  國學教育當然不是純粹的道德教育課,但人文素養與完善人格的培養,原本也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 過程。任何時代,人格的教育與塑造都不可或缺。一百多年前,我們擯棄舊習,吸納西方文化,也是期望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善我們這個民族的人 格。回到今天,“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儒家思想的核心,又何嘗不是傳統社會人立足於社會的根基?

  丟掉的優良傳統,應該重新找回來。而這次的新傳統文化教程,其實就是要學生從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中,感知道德良知的厚重、傳統文化的力量、生活文化的情趣,有了這些,才可能成就一個完整的人。期待,這項課程能夠真正突破應試的禁錮,完成人的教育。

李妍:年底"突擊花錢"還有道理?

   2012年接近尾聲,一些政府部門也到了一年一度的“突擊花錢”時間。根據財政部公佈的最新一期財政收支資料預估,今年12月份將有約1.9萬億元的預算資金待支。對此,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發表署名文章表示,雖然2012年年底財政支出規模較大,但並不是違反預算管理規定,“突擊花錢”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日本也是如此。

  用一句或許不太合適的話來形容這種現象與心理,大概就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還沒花完。“年底突擊花錢”,說的也是這麼一個理。只有趕在年底之前把今年預算的錢花完了,明年花錢的預算才有餘地;如果今年的預算資金用不完,明年的預算就可能減少,在用錢上便可能捉襟見肘。節約無益,不如享受大把燒錢的樂趣。

  只要在預演算法規、財政監督的框架內,花錢本無罪。今年站出來發表“突擊花錢不違規”這一言論的財政部官員,想要表達的,或許就是這麼個意思。為了佐證“突擊花錢”的合法性,他還專門拉出日本來作類比。這當然沒有問題。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只要符合了法規與制度程式,怎麼花錢,那是你的自由與權利。

  但法律與制度往往也只是社會執行的底線,在底線內執行,不違法,但不代表這樣的行為,就能經得住道德與倫理的拷問。在法治與制度框架內,總有一種價值判斷,來自於公眾的常識認知與對行政倫理的基本判定。

  就像如今的“年底突擊花錢”,公眾之所以對這種行為不抱好感,甚至表示質疑,其實就因為,在公共部門“花錢”長期不公開、難透明、缺監督的背景下,“年底突擊花錢”很難脫離人們有關公共行政倫理的拷問。如果說年底突擊花錢不違規,那麼這樣的經費使用是否合理與有效?是否存在浪費現象甚至腐敗暗角?在日常的各種公共開支中,是否存在亂花錢、開支無效益等現象?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不反對年底集中花錢,反對的,只是大手大腳、無效益、無準則地亂花錢。

  公眾的憂慮並不是無中生有。這些年來,每到年底,總能爆出一些突擊花錢風波。除了各種天價晚會、年底出差福利,還有購買超標轎車、iphone等讓人大開眼界的事。可以想象,如果公共資金的使用始終雲遮霧罩,缺乏放在陽光下的坦誠與勇氣,就算在現有制度框架內,日常資金使用乃至年底突擊花錢合乎規定,卻也未必經得住民意拷問。

  如果公共財政的預算及使用情況,始終把公眾監督排除在外,缺乏起碼的公開與透明,那麼“年底花錢不違規”便難免陷入一種自圓其說的境地中。公眾缺乏起碼的知情權,人們對突擊花錢的憂慮與質問便很難消散。

李零: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哪?

  我所選擇的四大經典(老子、孫子、論語和周易),和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有關係。也是西方漢學家選擇的四大經典。因為西方人很重視思想史,比如他們講到希臘經典,一定會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思想家的東西,所以他們在中國古籍尋找的也是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作品。我們研究西方要讀聖經,他們研究中國,在道教裡找本書,當做宗教經典也可以理解。而且傳統所說的經典從來都不是固定的,比如《論語》,無論在戰國還是漢代,都不會算作經,它在漢代曾被視為傳記,後來也恢復成經,所以經典的概念一直在發生變化,我講的“馮胡異同”裡,胡適先生一個重要的貢獻是,講思想史不獨尊儒家,重新拉回到諸子百家的範圍內來討論,所以儒家經典也是諸子文化所依託的一個經典,其實它還在子學的範圍內,而非經學。

  易學革命

  說到《易傳》和《易經》的關係,我們回過頭看《漢書藝文志》就知道,在當時,選擇術影響最大,所謂周易之學,雖然因為經學的作用,日漸被重視其思想內涵,但和今天一樣,大家對它的興趣主要在算命,所以仍作為一種術書在傳播,在術書列裡面,一方面,易學藉助經學的力量,另一方面,用顧頡剛先生的說法,漢代的學術中,儒學本身就大講陰陽五行,知識階層和統治階層也重視。陰陽五行,原本跟天文歷算選擇之書關係更大,但當時《周易》的地位已經改變了。從術書演變的歷史來看,周易在戰國秦漢時發生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跟我們自然科學史研究最密切的,是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到底怎麼形成,在《易傳》的闡釋下,《易經》獲得了新生命——它變成陰陽五行學說的一個經典。而且,中國的數術方技無所不在,本身卻沒有一個經典,大家要研究陰陽五行學說,只好將《周易》作為經典。中國思想史中,關係到宇宙論和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周易》有獨特的力量。所以一方面,我們是在講一個孔子的時代就在讀的最古老的經典,也要看到它在戰國秦漢所發生的後續轉變。這就是我理解的易學革命。

  《周易》一直被用於占卜,而撲克和占卜相似,都是機率統計學,占卜裡體現的投機心理是特別普世的,就像現在人們算命,求醫問藥一樣。希臘人不管幹什麼都要去神廟裡去找神諭。但時常又要走後門,不斷賄賂神廟的祭司,最終是想賄賂神改變結果。《左傳》裡也記載了人類這種相似的原始思維,一方面要卜筮,一方面對結果不滿,會多次占卜,還會故意做相反解釋。情況很複雜,經過多種解釋和占筮,有一定的隨意性,根據自己的意願,這需要去研究占卜的心理學。

  我們不能把中國當怪物,覺得外國有的中國就沒有,比如,自然哲學是西方概念,我們過去想到自然起源問題,在西方宗教中,首先有創世紀。那麼,中國創世紀在哪兒?中國人對宇宙怎麼看?對這點來說,中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是不代表沒有自然哲學觀。中國的宇宙論和自然秩序,集中起來就是陰陽五行學說。雖然,陰陽五行學說並沒有一本專著,而是散見在相關的自然科學分支裡。在科學昌明的現代,也未必能有人專門對其進行科學研究,通常放在哲學系裡,被搞思想史的人研究一下,但是中國畢竟是有這種傳統的,在當代,對具體學說而言,它對中醫理論的支配性較強。

  港臺學術

  講新儒家需要注意港臺學術的政治背景。即使在臺灣,文化也與政治運動相關。1966年,大陸在搞文化革命,臺灣搞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其內資源就是新儒家和其理解的傳統道,外部與美國當時一個基督教組織相關,這個組織在搞世界道德重整運動——要以基督教的道德來統一其他道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是以儒家為核心。希望建立儒教,領導四大宗教。新儒家宣言,基本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非常相似,近年來大陸很多非常響亮的政治口號,是從臺灣來的,比如大愛無疆就是臺灣的淨空法師提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後來也歇了,原因就是李登輝上臺。但是他們那邊歇了,我們這裡興起了。

  臺灣學術這些年在中國放大,和中國現代思想界的生存狀態有關係,歷史基本都是吃後悔藥的,都愛往以前看。離我們最近的後悔藥就是臺灣,現在臺灣有一種神話,說傳統文化都在那裡。比如1948年底,蔣介石發動搶救大陸學院文化計劃,臺灣本地不知什麼叫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國民黨帶去的。

  臺灣學者有個比較好的優勢,就是沒有太多的政治運動,但學術也並非脫離政治。同樣大陸學者也沒有中斷傳統文化,中國文物也沒有全跑到臺灣去,絕大多數在大陸。學者也在這兒。你去看看中華書局、三聯、商務印書館的書目。古典文獻的出版都是很多的。對臺灣和大陸的文化要做公允的評價。


才子皇帝兩個皇后是親姐妹

     李煜   南唐後主李煜本不想當皇帝,他只想當個風流才子。他善繪畫、精通音律。他的書法學柳公權,甚得其妙,詩、文均有造詣,尤其詞的成就最高。若不生在帝王家,他一生過得可能很愉快。   可他偏偏卻當了皇帝。那是個什麼皇帝呀?窩囊皇帝,一點不錯。北邊宋朝趙匡胤雄才大略虎視眈眈,南唐已是宋的臣國。為了表示忠 ...

“高鐵”怎麼成了“高價鐵”?

   京廣高鐵將於12月26日全線貫通運營。22日,鐵道部組織媒體試乘京廣高鐵,當天,京廣客專河南公司副總經理馬明正在回答關於“有乘客抱怨票價過高”的問題時表示,“有一部分人認為高,也是正常的。同時,也會有部分人認為價格適當”。   關於票價高不高,高鐵方面以“部分人”之論作答,這是在“以虛對實”。其實,對於 ...

長安什麼阻礙了分配公平?

     分配不公   歷時數年的爭議後,近日有媒體稱,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有望在今年10月推出。雖然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頭緒萬千,面臨多重利益糾葛,但最重要的是解決分配不公的難題。   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究竟有多大?由於國家統計局自2004年後就不再公佈全國的基尼係數,現有的基尼係數都是由學者們獨立調查推算 ...

日本,不要挑戰中國核心利益

     日本右翼領袖 石原慎太郎   日本現任內閣成員等公然跑到靖國神社“拜鬼”,中國民間保釣人士登島宣示主權遭日方非法抓 扣,讓今年的“8·15”格外不平靜。日本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無德無信、在敏感爭議問題上玩火成癮,已經是明擺著的事實。面對這個非同尋常的日本戰敗投降日 所發生的種種,面對地區局勢緊張程度日益 ...

陳佔彪傳統文化缺位與社會危機

     中國傳統文化-古琴   近年來,重新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並有意識地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已成為學界、官方和民間的共識。傳統文化復興的“必要性”蘊涵在長期以來與傳統文化缺失相關的三大社會危機之中:從文化安全層面看,面臨著開放社會中文化的“失傳”和“失守”問題;從精神慰藉層面看,面臨著物質社會中精神的“ ...

晨陽儒家也是有信仰的

  “說儒家沒有信仰,我是決不能接受的”,“我也並不認為當下中國社會喪失了信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系主任李晨陽在尼山論壇的分論壇上亮出觀點,引發了臺上臺下來自大陸、臺灣等地華人學者的討論。   面對“中國人有沒有信仰”這個爭論已久、卻愈顯“新”“銳”的問題,華人學者們說,“不能把信仰和宗教信仰劃等號。” ...

程曼祺炒作“傳統文化”的根源

     炒作傳統文化   中學課本中有一篇魯迅的《父親的病》,文中“經霜三年的甘蔗”和“先知秋氣的梧桐”,是對玄妙中醫的一種玄妙諷刺。   而風水輪流轉,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有回暖趨勢,周易、中醫、武術等傳統“國粹”成為人們追捧的物件。但在懷著各樣的目的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潮流的人群中,也不乏魯迅提到的S城神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