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儺戲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儺戲簡介

儺戲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儺戲簡介

  池州儺戲,儺戲在皖南地區的分支之一,其表演以宗族為單位,僅在祭祀和敬神等特殊節日演出。演出劇目有兩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另一類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節的正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儺戲文化中具體看看吧。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臺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

  它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僅在祭祀和敬神時演出,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兩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體分為三個層次:儺舞、正戲、“新年齋”。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整臺“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臺砌末等戲曲特徵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曆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劇目有兩大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的小戲,用於娛神,如《舞傘》、《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觀音》等。另一類是本戲,共有五大本:《劉文龍趕考》、《孟姜女尋夫》、《打鑾駕》(即《陳州放糧》)、《章文選趕考》(即《賣花記》)和《花關索》。

  儺戲曲調有曲牌和板腔兩種。伴奏樂器有:大鑼、大鈸、小鑼、小鈸、小堂鼓等,無絲絃樂器。

  池州貴池的各村社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舊習的程式和規範演出儺戲,至今有“無儺不成村”之說。1987年2月,由中央藝術研究院、安徽省藝術研究所主持召開的古老稀有劇種--儺戲學術研討會在貴池舉行,同期舉辦了池州儺戲劇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覽,與會人員在劉街鄉觀看了儺戲現場演出,會後,《安徽日報》發表了有關論著。2006年5月20日,池州儺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儺戲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儺戲簡介

  武安儺戲,是儺戲在河北省的分支,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是民間戲曲、藝術等領域極其難得的活資料。武安儺戲內容豐富,娛神娛人節目多樣,儺戲面具角色原始古樸。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儺戲文化中具體瞭解吧。

  武安市地處河北省南部,東距邯鄲市30華里。武安儺戲歷史久遠。從武安儺戲的規模、陣容和角色來看,有宋代宮廷大儺的遺風。武安儺戲內容豐富,娛神娛人節目多樣,有隊戲、賽戲、竹馬等。儺戲面具角色原始古樸。

  武安市固義村有一種古老的儺戲“捉黃鬼”,豐富的內容,恢弘的氣勢,演出的同時還賽戲,以及花車、旱船、龍燈、獅子舞、武術、霸王鞭、秧歌等民間藝術形式。直接參加演出的600多人,連同輔助人員,總數不下千人。整個演出期間還有迎神、祭祀蟲蝻王和冰雨龍王、送神等儀式。

  “捉黃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啞劇,其角色有閻羅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黃鬼。黃鬼既是洪澇、蟲害、疫病等災害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間邪惡勢力的代表。

  主要表現村民驅除鬼祟,祈盼村落平安、人畜兩旺的願望,是原始火崇拜的遺續。“捉黃鬼”中的各種人物角色,大都以臉譜和麵具為扮相。他們身著古裝和各種佩飾,面目或計策或猙獰。這些角色大都是世襲的,輩輩相傳,不派不選,使其久演不衰。

  武安的社火表演豐富多彩。儺戲均由鑼鼓伴奏,劇目主要是三國及漢代以前的內容,劇情較為簡單質樸。在《岑彭馬武奪狀元》、《吊黑虎》、《吊勒馬》、《點鬼兵》和《打十棒鼓》等出戏中,都出現了“掌竹”角色。他的說唱半吟半唱,聲腔古樸渾厚,念詞多為七字句,大都押韻,處於由吟誦向唱腔發展的過渡階段。

  武安儺戲起源於夏商時期,與“磁山文化”一脈相承,是古老的、質樸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民間藝術形式和研究人類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民間戲曲等領域極其難得的活資料。

  武安儺戲的存在為研究中國儀式戲劇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實證資料,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武安儺戲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國宋金雜劇引戲人“竹竿子”在當今的遺存。武安儺戲完整地再現了中國儀式戲劇發展衍變中的四種形態。

儺戲代表分支:湖南沅陵辰州儺戲簡介

  辰州儺(又稱土家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流傳最廣的儺戲,是湘西五溪地區當地人民群眾長年生產、生活、文化傳承的縮影,是五溪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辰州儺的表演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到儺戲文化中瞭解吧。

  辰州儺(又稱土家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流傳最廣的儺戲,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誌》、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順縣誌》、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縣誌》均有記載。沅陵縣七甲坪鎮尚有較為完整的儲存。辰州巫師衝儺還願時,必唱儺戲。辰州儺由兩大流派組成,即上河教和河南教,行儺時,分為三個部份:即儺祭(又稱法事)、儺戲、儺技。

  1、法事:上河教有37場法事,河南教有38場法事。兩教儺祭中部分法事,也有儺戲的成分,如迎神、跳標、發五猖、送子、曬衣、下池、教子、勾願、盜豬等,均與儺戲不可截然區分。

  2、儺戲劇目:

  演唱的儺戲劇目可分正戲、小戲和本戲:正戲是儺儀的一部分;小戲存在於儺儀之中,內容卻與儺儀無多關聯;本戲與儺儀無關聯,為娛神而演唱。

  儺壇正戲:是由法師作法事請神演變而成的,帶有簡單情節及表演的劇目,內容屬法師還儺的法事程式,表演往往與掌壇法師及主東家交流,演員大多戴面具,有代言體唱詞和白口、面具、裝扮、唱腔、表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儺堂戲的雛型,主要劇目有《搬先鋒》、《搬師孃》、《梁山土地》、《三媽土地》、《搬八郎》、《仙姬送子》等。

  儺堂小戲:亦稱正朝。已具小型戲曲特徵,雖殘存還儺痕跡,但情節、表演已較為豐富,有一定的戲劇矛盾與人物性格。現存主要劇目有:《曬衣》、《姜女下池》、《觀花教子》等。

  儺堂大本戲:又稱花朝。是長期伴隨法師還儺活動演出的,戲曲化程度較高的劇目,此類劇目的文學、音樂、表演諸方面均較完善,但仍存儺壇影響。現存主要劇目有:《孟姜女》、《龍王女》、《七仙女》、《鮑三娘》等。

  3、儺堂戲的表演

  角色行當:早期的儺堂戲角色,以其面具造型來識別。民國初年,出現行當之分,以生、旦、淨、醜四行為主體,隨後向更細緻的分行方面發展,但是,無論是儺堂正戲還是大本戲,均以"對子戲"為主,或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或老生、老旦。

  表演技法:儺戲長期在儺壇演出,藝人多為法師出身,其劇目又多具宗教色彩,某些劇中人物亦為儺壇所祀神祗的化身,因此,儺戲的表演具有濃烈的宗教風格,如臺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決",特殊道具(柳巾、師刀、師棍)的表演等,儺戲根植於農村,因此也收到了一些民間歌舞和說唱的表演成份。七甲坪的儺戲,是在清末民初時,儺戲藝人與辰州戲藝人互相交流融會,而形成今天帶有辰州高腔唱腔的儺戲腔。透過交流,也促進了儺戲的表演藝術的程式化,同時也收到了少量袍靠戲程式和點將、起寨、過兵等。

  4、辰州儺戲的音樂

  辰州儺戲音樂情調古樸,地方特色濃郁,曲牌有[先鋒調]、[師孃調]、[八郎調]、[土地調]、[姜女調]、[範郎調]、[下池調]等20餘支。演唱儺戲的巫師班,一般都兼能表演“開紅山”、“過火槽”、“上刀梯”、“踩犁頭”、“滾刺叢”等儺技。


儺戲代表分支貴州德江土家族儺堂戲

  德江儺戲,是儺戲的一種,並且是古儺的一種,源於古時儺儀。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其道具、服飾、音樂等都有十分特別的藝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儺戲文化中瞭解它吧。   德江儺,作為一種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儺的一種,它源於古時儺儀。明代中期,德江儺堂戲已發育成熟 ...

儺戲代表分支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

  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是儺戲的代表分支之一,作為咸寧民俗活動中的一種表演,變人戲以其獨有的表演藝術展現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種表現。那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儺戲文化中瞭解關於威寧彝族變人戲的內容吧。   “撮泰吉”是彝語。“撮”意是人,“泰”意是變化,“吉”意是遊戲、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類剛 ...

儺戲代表分支江西兩大儺戲介紹

  儺戲在江西的分支主要表現為寧都儺戲和平鄉儺戲,這兩者儺戲的表演形式和劇目都有所不同,具體任何地方習俗相關。那麼,這兩個儺戲究竟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儺戲文化一下去了解看看吧。   一、寧都儺戲   寧都儺舞是贛南僅存的儺舞,其所在地為江西寧都南部的黃石鄉中村。這個村自明代洪武年間建村迄今 ...

傳統地方古老戲劇池州儺戲

  戲劇的起源已經無法考察,中國戲劇的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戲劇透過舞蹈、音樂、語言等形式,在舞臺上敘述一段事件。你可曾知道古老戲劇池州儺戲?一起來了解下吧。   池州儺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池州儺,屬《論語》中所載“鄉人儺”。它起於明代、盛於清朝,主要流佈在九華山麓方圓百里的貴池、青 ...

儺戲傳承人,五大傳承人簡介

  由於現代文化的衝擊,戲曲已經頻臨危機。不僅僅是因為戲曲本身的文化創新,藝人本身也成了一大問題,急需年輕人傳承。對於儺戲來說也是一樣的,不過,在儺戲文化中,仍有五大傳承人,他們在用自己的努力讓儺戲越來越好。   龍開春   龍開春,男,湖南懷化天井寨人,於1948年2月加入侗族儺戲班,數十年間演出不輟,與叔 ...

土家儺戲大師譚學朝的個人簡介

  譚學朝,土家儺戲大師,曾被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譚學朝“民間藝術家”稱號。作為是恩施市儺戲、儺面具製作工藝最系統、最全面的唯一繼承人,譚學朝的儺戲之路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儺戲文化中看看吧。   土家儺戲大師譚學朝,恩施市三岔鄉鴉沐羽村四組人,自幼開始在農村從事儺戲、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 ...

儺戲面具的作用和文化意義簡介

  儺戲面具在儺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儺戲的不可分割的一大部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儺戲面具對於儺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儺戲文化中具體去看看它都有什麼意義和作用吧。   儺戲面具的作用和意義:   古代,儺祭、儺戲的流行面很廣,西南地帶、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