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代詞,指有了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的人。
原句為:惑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有疑惑而不詢問老師,就是一直的疑惑,終究不能解惑。
出處:韓愈《師說》。
介紹:
《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
韓愈針對魏晉以來的門第觀念和“恥學於師”的壞風氣,以非凡的勇氣和知識,抨擊時弊,弘揚世道,獎掖後輩,發揚新風,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其對教師職責和擇師原則的論述,至今廣為流傳。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主張文以載道,恢復先秦兩漢的的優秀散文傳統。
舜擔任國君,他的政治措施喜歡救人而討厭殺人。出自《孔子故事系列》之二十二大舜何冠。舜,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建立虞國,治都蒲阪,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後世以舜稱之。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意思:偉大的人,不偏離他的純潔、善良的心。
2、《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根據孟子的“性善論” 來說,修身養性也是為了保護人的本性,讓本性不受外界事物的 汙染。有赤子之心的人較為純潔,懂得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有赤 子之心的人多了,社會也會變得美好起來。
3、宰相肚裡之所以能撐船,是因為他不斤斤計較於一得之利,一孔之見,而能夠保全自然無偽的本色,永遠以一種童心般的新奇 和純真面對這個世界,生機蓬勃,以至於無的不知,無所不能。
誑:欺詐、誑騙的意思。 實:實在,真實的意思,此處作意動詞。
全句意思是: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
此句來自《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無中生有,原文是: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
句子釋意: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
字詞釋意:闢:同“避”,迴避,躲避。
出自:該句話出自於《左傳》,《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
1、慈父之愛子,非為報的意思:慈父關愛兒子,並非是想得到子女的報答。
2、出自:漢朝·西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
3、《淮南子》相傳是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漢書·藝 ...
孝悌者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這就是仁的根本。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學而篇》。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 ...
當他作為君主老師時,則不以臣子相待。出自《學記》。《學記》提出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是可貴的,在中國教育史上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學記》既然把學校教育當做“建國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對於執行教育工作的教師,必然給予崇高的社會地位。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 ...
1、行拂亂其所為的拂釋義:違背,不順。
2、句意:所有的行為不會違揹他的行為方式。
3、節選:《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作者·佚名。
4、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 ...
1、意思是:不做那些自己不該做的事,不要貪圖那些自己不該要的東西,如此而已。
2、出自《盡心章句上》,選自戰國孟軻的《孟子》。
原文: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譯文:
孟子說:“不做那些自己不該做的事,不要貪圖那些自己不該要的東西,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