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別具風光的蒙古族祭祀文化--敖包

別具風光的蒙古族祭祀文化--敖包

  內蒙古大草原的每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敖包,敖包其實就是一般的位於高坡或者丘陵之上的一種類似建築的東西。從遠處看,就猶如一座座尖塔。每個敖包又有屬於自己的名稱,敖包在牧民的心裡就是神像的象徵。

  那麼,大家對於敖包有多少了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祭敖包”習俗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築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

  關於敖包的各種說法

  一、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裡一般存放英雄的遺物。

  二、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佔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在長期的征戰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佔了這座山頭,也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這裡。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搶佔了這一片草原,就要帶著各種戰利品前來山頭上祭奠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三、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方法,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領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

  四、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就有這樣一種傳說。因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駝道”必經之地。

  五、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資訊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場的烽火臺的作用差不多。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草原文化迅猛發展。近幾年,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動在原有的祭祀禮儀形式和內容上增添了許許多多新的民族文化內涵。除了進行摔跤、賽馬等體育競技活動外,還開展牧民歌詠比賽等文藝活動,使祭敖包活動發展成為內容豐富、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文化體育盛會,為祭敖包活動注入了新的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新鮮血液。

別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山東梨花大鼓

  鼓不僅僅是戰場的衝鋒號角,也是民族的傳統樂器,鼓的種類有很多。山東梨花大鼓是北方大鼓的始祖,原稱犁鏵大鼓,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本期山東文化,帶你來看看別具地方特色的山東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歷史悠久。據考,梨花大鼓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就流行於河北南部農村,清光緒年間始進入其他省市。清末民初小說家劉鄂在《老殘遊記》中所寫的黑妞、白妞(即劉小玉姐妹)皆為馳名犁鏵大鼓演員。

  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於民間,故多訴露民間疾苦和表現農家故事。它風格樸實,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傳統書目很多,其中尤以說為主、唱為輔的中長篇書見長。現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廂記》等。

  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區獨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國曲壇上一支別具風采的鮮花,頗受群眾的歡迎。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它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己有藝人演唱,清嘉慶年間,河北邢臺威縣的王奎山、臨西呂連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風噪冀魯兩省。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帶頗為流行,是中國曲壇上一枝別具風采的鮮花,深受群眾歡迎。河北省擁有一批較有影響的梨花大鼓演員。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帶的魏金鳳、穆大愛、孫金梅等享有盛名。

  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活躍於曲壇的孫金枝(藝名“大金枝”)是孫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詣深,表演風格樸實細膩,酣暢大方,運字行腔聲情並茂,唱腔豐富多變,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稱。1958年,孫金枝參加全國第一次曲藝會演,幸福地受到周**的親切接見。粉碎“四人幫”之後,她演出的《廣場思親》又榮獲1980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曲協聯合舉辦的全國優秀曲目獎。

別具風光的長白山放山習俗

  長白山的放山習俗其實就是在採挖山參的過程當中形成的,它流傳於中國的人參之鄉吉林。放山的習俗包括專用的雨嫣、行為規範峰峰。其實,長白山放山習俗歷史非常的悠久。那麼,大家對於長白山的放山習俗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長白山放山習俗歷史溯源

  撫松縣是長白山區人參生長的主要區域,素以人參之鄉聞名於世。據《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長白山區己經有人開始採挖人參。自唐朝以後,居住在東北的各部落進貢朝廷的主要貢品中就有野山參。到明末清初,長白山區採挖野山參己形成規模,成為當地人民群眾的主要生產活動和生活的重要來源。長白山區的勞動人民在近千年的採挖山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口傳心授,世代相傳,早己成為長白山放山人共同遵守的習慣和規則,由此產生的信仰、思想品德、道德規範、環境意識、價值認同和傳統技能,極大的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習俗理念並昇華為一種獨特的人參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長白山放山習俗的基本特徵:

  1、具有民族文化相融的多源性特徵。長白山放山習俗源於滿族先祖靺鞨人和女真人。至少一千多年前,靺鞨和女真人便在居住的長白山採挖野山參。在長白山挖參,把漢族文化同滿族文化有機相融,使放山習俗更加完整豐滿。

  2、具有獨特性和地域性特徵。長白山放山習俗是長白山區特有的習俗,對長白山區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範、環境意識、價值認同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影響。與長白山的歷史和傳統聯絡緊密,反映了吉林文化傳承的特點和風格。

  3、具有傳奇性特徵。山神老把頭孫良的傳說本身就是傳奇故事,無數放山人的親身經歷充滿著傳奇色彩。

  4、具有傳承性特徵。放山習俗的形成歷經千年,完全是靠一代代的放山人師徒之間口傳心授才得以流傳至今。

  5、具有科學性特徵。長白山放山習俗本身包括實用的傳統技能。從專用器具、放山場地的選擇、森林中方向辨別,到放山人的環境保護意識,都充滿著科學原理。

  長白山放山習俗的主要價值:

  具有多種特徵的長白山放山習俗,在整個長白山人參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長白山區的優秀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理念的遺存。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一)學術價值。人參文化起源於放山。放山習俗歷史悠久,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民族其他傳統習俗中實屬罕見,近年來己經引起國際上的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和研究。發掘、搶救和保護長白山區特有的放山習俗,不僅可以豐富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貢獻。

  (二)實用價值。在中國各民族古老的習俗中,像放山習俗這樣歷經千年而仍具有實用價值的並不多見。發掘、搶救、保護放山習俗,對長白山區及到全國的現代化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

重慶的飲食文化魅力重慶火鍋文化

  重慶火鍋是咱們當今中國一種非常特色的美食,也是重慶的一種比較傳統的飲食。起源於明代,很多人到重慶都必須吃到的一種美食。但是很多人都不太瞭解關於重慶的火鍋文化。大家對於重慶火鍋文化的瞭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重慶火鍋的文化特色   1、它表現了中國烹飪的 ...

風味的撒拉族飲食文化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區。作為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撒拉族所有的習俗得根據伊斯蘭教而定。撒拉人自稱“撒拉兒”,其他民族稱之為“撒拉”。那麼,撒拉族有哪些別具風格的飲食習俗呢?一起來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 ...

蒙古族的重要祭祀文化敖包

  蒙古族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就是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累積起巨大的石堆,也有一些使用土堆起來,一般都呈圓形,叫做敖包。   那麼,蒙古族文化中的敖包是什麼意思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多築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 ...

彝族古老的婚俗文化搶婚

  彝族是我們中國一個歷史相對來說比較悠久的一個民族,同事也是我們中國的第六大少數民族。因此,彝族的民族文化是我們中國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彝族其實也流傳著一種非常古老的婚俗文化。   那麼,大家對於搶婚是否瞭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搶婚的傳說   彝族搶婚 ...

湖光山色的山西孝義碗碗腔文化

  孝義碗碗腔是古老的漢族戲劇,古老的孝義碗碗腔是山西的傳統文化,它的唱法分為真假聲混用,孝義碗碗腔也是漢族戲曲最為古老的聲腔之一。碗碗腔也是由皮影戲的基礎發展而成。想要更瞭解碗碗腔文化嗎?下面的山西文化為你帶來更多的孝義碗碗腔的更多內容。   唱腔特殊。碗碗腔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唱句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偶 ...

風味的海南黎族飲食文化

  黎族是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區的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最接近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黎族人民多能講漢語,苗語海南方言等,所以也有和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情況存在。黎族的飲食文化作為海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含著濃濃的海南氣息,你難道不想見識見識?   黎族的飲食文化一樣多資多彩。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