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南北“說”麵條

南北“說”麵條

  麵食

  麵條主要用麥子麵粉製作,於面出現之前,飯、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但當面出現後,麵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麵食為主糧;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但麵食亦成為重要小吃。

  南北兩地之麵條實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的“面”指以麵粉製成的麵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乾麵皆有之。廣受歡迎的有細條幹面及蝦子面;北方的“面”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麵條多不用蛋,用之以鹼水,加入鹼水能令麵條變得容易消化,故麵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條面較粗,面質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如果說“要面”,老 板只會給予麵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會是巳加工好的麵條。

  北方人以面為主食,因而麵食較重其質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鹹,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麵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掛麵,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麵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

  傳統麵條當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麵或切面全用人手,不過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麵,固名思義用手拉制而成,拉麵要做得軟滑但有韌性,絕非易事,需膂力過人,對力度控制要得宜,剛中帶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觀南方面條,卻重柔中帶剛,爽而不脆,關鍵亦在做面時的力度,麵糰和好後,利用人體的彈跳力以大竹壓之,麵糰壓簿,最後切成幼條。

  要數特色的中華面,首推伊府麵,簡稱“伊麵”,既可以湯煮,亦可作幹炒,由清乾隆進士伊秉綬家廚所創。伊府麵中國南北兩方皆有製作,尤以閩、贛最出色。伊府麵之特色在於它不用水和麵,改用雞蛋液;經沸水煮後用冷水沖涼、烘乾,再用油炸,令其變半成品。因製法獨特,可適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麵確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麵點。

  另一聞名中外的擔擔麵,於一八四一年出產於四川。意思簡單之極–挑擔叫賣的面;當時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為求生計,挑起擔子沿街賣面。雖說麵食於古時算為上品,達官貴人均喜愛之;但擔擔麵並不只專賣給有錢人吃,其物件反著眼在平民大眾。擔擔麵起初只在橫街窄巷擺賣,面質相當粗糙,僅用滾水淥熟,湯底則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許炸菜,味道辛辣,以作裹腹。要到後期才進入了大飯店、賓館,再與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極受歡迎的雲吞麵,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時產於廣東,以雞蛋或鴨蛋做面,雞蛋令面身變得爽口;鴨蛋則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稱為銀絲幼面,面要幼,煮後呈黃色,當然要爽口彈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軟,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後不可帶鹼水味。

南北古民居文化

  中國古民居實在是太古老了,因為我們甚至可以走進“山頂洞人”的家園。林林總總的中國古民居,無不各具風情,它們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演繹人生話劇的最主要的舞臺。

  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民居

   徽州名勝古蹟眾多,素有文物之海的美稱。徽州古民居與古牌坊、古祠堂並列為“徽州三絕”,到黃山旅遊的人不可不看。

  徽州古民居全部是粉牆青瓦,外形最有特色的就是那高高的馬頭牆。牆周同樣沒有氣窗,可見發了財的徽商封閉之深。推門進屋,是一個小天井,徽州人講究財不外流,所以要“四水歸堂”。

  古徽州一府6縣,古民居都儲存較好,其中今江西婺源的江灣、安徽歙縣的唐模、棠樾,安徽黟縣的西遞、宏村,安徽績溪的龍川、湖村,都是其中的精品。黟縣西遞和宏村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舊上海的市井風情——石庫門建築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在高樓林立的上海,石庫門民居亦獨具韻味。

  上海的石庫門裡弄,每戶入口有一石門框,黑漆大門上一對銅門環,一派江南傳統民居氣息。總體佈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外牆細部有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

  大上海的石庫門住宅,以新閘路上的斯文裡、陝西南路上的步高裡、興安路上的寶康裡等最為典型。堪稱“中國現代文學重鎮”的多倫路更是尋訪石庫門建築的好地方。

  衚衕裡的皇都遺韻——北京四合院

   北京自古以來住房等級就十分森嚴。皇帝老子住“紫禁城”,王公貴族住“王爺府”,窮苦人家住“大雜院”,只有小康人家才能住上“四合院”。

  四合院一般佈局是在東南西北四面建房,中間圍出一個院子,院子的外牆除大門外,沒有窗戶與外界相連,關起門來就是一個寧靜封閉的小天地。所以,四合院對“老北京”來說,首先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今,北京列入國家級保護的四合院有東四八條63、65號等4處,市級保護的有禮士衚衕129號、府學衚衕36號等29處,此外還有眾多區級保護的古民居,遊人儘可在衚衕中尋找舊時的皇都遺韻。

春節飲食風俗南北差異——南有年糕 北有餃子

  南方北方春節飲食風俗的差異。雖然中國早就大一統,飲食風俗,還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餅”、“南甜北鹹”之類演繹,說南有年糕、北有餃子,不能算錯吧。尤其過大年之際,它們都是象徵意味濃郁的符號化食品,堪稱餐桌上的吉祥的經典。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作為節慶的傳統,年糕與餃子,各佔半壁江山。大抵是南方人習慣吃年糕,北方人更講究吃餃子。年糕也滲透到北方,但比較單調,只有南方人才能將其做出眾多的花樣。至於餃子,很明顯屬於北方的產物,南方也開餃子館,一般都要打出“北方水餃”的幌子,以示正宗。這猶如某些店鋪強調“手工餃子”,與流水線上生產的“機器餃子”相區別。

  古典的食物,製作方法愈原始愈好,彷彿這樣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在江南一帶,賣年糕,包裝紙上也常印有“水磨年糕”的字樣。

  雖然中國早就大一統,飲食風俗,還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餅”、“南甜北鹹”之類演繹,說南有年糕、北有餃子,不能算錯吧。

  尤其過大年之際,它們都是象徵意味濃郁的符號化食品,堪稱餐桌上的吉祥的經典。即使現有生活條件好了,山珍海味常常喧賓奪主,但因為年糕與餃子對節慶的意義遠遠大於其滋味,仍無法廢黜。想一想,祖宗八代都是藉助這古樸的食物過年的,後人也就不太敢或太願意叛逆了。哪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皆以“新人類”自命。

  估計全家老幼去肯德基、麥當勞吃年夜飯以慶團圓的,應該比較少見。

  像年糕、餃子這樣的“文化遺產”越多越好,已徹底變成中國人的傳家寶,不至於失傳的。

  年糕的名字起得好,喻示著“年年高升”。似乎多唸叨幾遍,以誠則靈。不僅聽起來順耳,吃起來,味道也不賴。唇齒之間,能咀嚼出南方稻米天然的醇香。而且因其黏性大,口感獨特。

  江浙人家,大年三十晚上總要在八仙桌上擺一盤年糕,作為供品。我小時候,經常把蒸熟後又冷透變硬的糖年糕,切成片,放進嘴裡,當時香糖來嚼著玩。奶奶說:“小耗子”又在磨牙齒了。甜年糕,以及一種葷油年糕,可當零食吃;做菜,一般選用清水年糕,無色無味的。

  吾鄉人辦酒席,最後和盤托出一道炒年糕,既是下酒菜,又作為主食。用黃芽菜炒,用雪裡蕻炒,如果再加上肉絲,更棒了。

  上海人把這道菜做到了“頂級”:螃蟹炒年糕。用螃蟹作配料,年糕夠榮耀的。螃蟹的鮮香,透過滾燙的湯法,浸透了切成薄片的年糕。有人說:吃螃蟹炒年糕,打你耳光也不會放下。不信試試?

  舊日北京春節風俗,也有熱氣騰騰蒸年糕的,呼應著包餃子,以示米麵充足、家有餘糧。我想,這作為陪襯的蒸年糕,恐怕是南方人帶來的習性。那時候的北京城,南方人已不少了。他們不會因為餃子而忘掉年糕的。更不會因為來到天子腳下,就忘掉故鄉。

  北方人,能將餃子捏合得天衣無縫,有款有型,用熨斗熨過一般挺括餃子之吉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其造型,酷似古代作為“硬通貨”的元寶;吃餃子,近似於儀式,象徵性地在“招財進寶”。另一方面,借餃子的諧音,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寓意。

  中國人相信餃子能帶來財氣,帶來好運。如果這算作迷信,也是一種很美好、很積極的迷信。人生甘苦,總應該有一點點精神寄託的,如果它兼而給你帶來口腹的享受,倒未必是壞事。人們還將抽籤的習俗引進飲食中,包餃子時於餡裡埋藏銅錢、銀幣、寶石、珍珠之類小小的吉祥物,占卜各自的時運。吃餃子的過程,跟抽彩票一樣激動。瞧瞧誰能中大獎?更使通俗的飲食多了一份浪漫的憧憬。這才是最好的調味品呢。

  在清朝乃至民國,水餃又叫“煮餑餑”。“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這是清代李光庭《鄉言解頤》一書中收錄的民歌。看來包餃子有助於融合婆媳關係。

  北方還有諺語:“三十晚上吃餃子,沒有外人。”以示親密無間。可見餃子是除夕之夜各家各戶慶團圓的必備之物。我的朋友伊沙,寫過一篇針對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酷評”:《這鍋餃子怎麼煮》。他把老牌的春節聯歡晚會,比喻為一鍋“文化餃子”,是否有新意,關鍵還看包的什麼餡兒。

  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正如現在許多中國人,假如不看春節聯歡晚會,會若有所失。

  在節奏慢的時代,全家人圍坐一桌包餃子,東聊西扯,是一項很有情趣的集體勞動。包似乎比吃還過癮。尤其春節,家庭成員悉數在場,其樂融融;誰若缺席,會讓大夥兒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傷與思念。哥們姐們,新年鐘聲敲響之前,一定要趕回家裡吃一碗餃子喲。這樣的習俗很有人情味的。能遵守的話一定要遵守。

  不僅平民百姓,連清代的慈禧太后,都把三十晚上包餃子,當成不可省略的禮儀。葉赫顏禮儀民,寫過一遍《清末宮廷過新年》,回憶前朝舊事。

  “除夕之夜十二點的鐘點將過,太后命眾人齊至殿上,排好長案後,由御膳房將事先預備好的各種素菜端上桌,眾人一齊下手做素餡都餑餑,於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時叮兒叮兒亂響。切剁好後,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餡兒,口味鹹淡,由太后決定。天到亮時,餃子已包齊。太后命眾人退回更衣,重新梳頭打扮。不大工夫,眾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宮女把煮好的煮餑餑端上來,太后說: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時開始,我們不能忘記去歲的今日今時,今天我們能吃一碗太平飯,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護。說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頭謝恩。吃罷煮餑餑,天才大亮。”

  慈禧太后吃餃子時,確實挺虔誠的:謝天,謝地,謝祖宗。她恐怕想不到:大清帝國,這隻包了兩百多年的大“餃子”,捉襟見肘,不久就要“漏餡”了。一旦“漏餡”,再無法彌補。


祭灶的由來 為什麼南北祭灶過小年不是同一天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 ...

南北古民居各具風格

  中國古民居實在是太古老了,因為我們甚至可以走進“山頂洞人”的家園。林林總總的中國古民居,無不各具風情,它們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演繹人生話劇的最主要的舞臺。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民居徽州名勝古蹟眾多,素有文物之海的美稱。徽州古民居與古牌坊、古祠堂並列為“徽州三絕”,到黃山旅遊的人不可不看 ...

漿麵條 河南傳統美食

  漿麵條(網路)   這粉漿麵條是起源於河南省新安縣,當時是以豌豆粉漿麵條著稱,歷史悠久。據傳在明朝正德年間,該縣一個姓史的人開了個飯店,生意很興隆。有一年小麥欠收,豌豆豐收,飯店天天賣豌豆麵飯,一時生意蕭條。一天,京城一位欽差大臣帶隨從路過此店吃飯,店主因無上等米菜下鍋急得團團轉。當他看到盆裡磨碎的豌豆和 ...

南北風味粽子

  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緻,正面方形,後面隆 ...

星盤看性格缺點,可使用南北交法?

  星盤看性格缺點可以使用南北交看,南北交是星盤中的兩個虛點,分為南交點和北交點,透過這個方法可以看到不同星座的性格缺點,對號入座之後就可以瞭解自身的性格缺點,瞭解了缺點之後就有機會去進行改善,改善性格缺點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星盤看性格軟弱相關內容,一起去看看吧!   1、北交-南交天秤座: ...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品 冬至南北飲食大彙總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品 冬至南北飲食大彙總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品——餃子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餃子。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

中伏吃麵條什麼意思 中伏為什麼吃麵條

  中伏吃麵條什麼意思   二伏吃麵,是有上千年傳統的,“頭伏餃子二伏面”作為飲食習俗,影響到一些南方區域,但主要還是在北方地區。   關於大熱天吃麵的“傅粉何郎”典故:   《世說新語》裡講,何晏“美姿儀,面至白”,以至於魏明帝曹叡以為他擦了粉。這位皇帝為了試探何晏是不是擦了粉,在伏天請他吃“熱湯餅”。所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