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南戲的“活化石”-正字戲

南戲的“活化石”-正字戲

  正字戲是因為語言用官話而得名的,它包括了一個正音曲以及崑腔和雜曲等等,也是一種多種聲腔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正字戲也已經經過批准列入第一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大家對於正字戲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廣東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瞭解一下吧!

  正字戲的藝術特色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魄宏大,特別擅演連臺本戲。文戲的唱腔保留著古老的面貌,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唱牌子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大鑼、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繼承了弋陽、青陽古腔,滾唱運用得較為普遍。崑腔曲牌有一百多支,其中有一部分充分體現了北曲嚴格、完整的組織形式。

  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以渲染氣氛,氣氛熱烈火爆,有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馬、展示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能很好地表現各種歷史、軍事場景。正字戲傳統有紅面、烏面、白麵、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帥主、公末、婆、醜等12行當,演出中有些行當勾畫臉譜。

  正字戲的臉譜有毛面、水龜目、鷹嘴、虎目等兩百多種圖案。正字戲的主要曲調有正音曲、崑曲兩種,也有部分雜曲、小調。其正音曲曾受弋陽腔、青陽腔、四平等腔影響,一唱眾和,且多滾白、滾唱,常出現大段的“暢滾”。樂調分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類,並有頭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牽句等節奏變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朱文飛]、[鎖南枝]等。

  正字戲的傳統劇目

  正字戲有傳統劇目兩千六百多個,分為文戲和武戲兩類。文戲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劉希必金釵記》及嘉靖年間的《蔡伯喈》南戲抄本和一批較完整的清代、民國抄本,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記錄本。《三元記》、《五桂記》、《滿床笏》、《月華緣》“四大喜戲”,《荊釵記》、《葵花記》、《琵琶記》、《白兔記》“四大苦戲”和《忠義烈》、《千里駒》、《鐵弓緣》、《馬陵道》“四大弓馬戲”統稱十二真本戲。

  正字戲是古老南戲的變體,被稱之為南戲的“活化石”,為戲曲聲腔的流變和廣東文化對戲曲的影響等研究提供有力的證據。目前,正字戲的生存出現危機,需要有關方面及時加以搶救和保護。而有南戲“活化石”之稱的正字戲,十年來終於有了一出精品大戲。12月12日晚,由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根據宋元南戲名劇、明代手抄劇本重新整編的正字戲精品劇《劉文龍》在汕尾馬思聰藝術中心舉行首演。古樸悠揚的唱腔、栩栩如生的“跑布馬”、氣勢雄渾的南拳表演、用嗩吶表現的淒厲哭腔……兩個多小時下來,一連串幾乎消弭的傳統絕藝在戲劇舞臺上再現。《劉文龍》一方面力求“原汁原味”,再現了正字戲的古樸聲腔與伴樂,弋陽腔高亢喧囂激越,生旦戲的海鹽腔、青陽腔、四平腔,委婉清麗、飄逸纏綿,展示出精緻獨特的南曲音韻……

開封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

  

  鬥雞:是開封人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比賽勇猛激烈,精彩有趣。鬥雞的選擇、飼養、調教、訓練都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方法,極富樂趣。近年來,開封飼養鬥雞的居民逐年增多,開封鬥雞協會每逢旅遊文化節日都要舉行鬥雞比賽,引得中外賓客競相觀看,場面十分熱鬧。

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廈門南音

  眾所周知,南音不僅在閩南地區流傳甚廣,甚至還傳播到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地區,甚至有外國專家學者稱之為“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那麼,你想知道南音的起源嗎?想知道它是如何傳承的嗎?那就跟小編一起看看廈門文化吧!

  一、起源

  福建南音是曲藝的一種,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福建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1)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麴”傳播於民間。大麴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筒簫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麴、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

  (4)宋代“南戲”五大名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南曲也演唱這些劇目。

  南曲在民間流傳,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傳播。清代以來在泉州、廈門和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團成立,並有專業的教師傳藝。建國以來,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會。還建立了專業的南曲音樂團。

  植根於閩南大地的南音,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典雅優美、情韻深沉,千百來廣泛流傳於閩南語系地區,並遠播港澳臺和東亞採一帶。研究南音音樂,不僅可以充實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而且對於促進海峽兩岸及福建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都將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認為若能借鑑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美學等多學科的方法,相信對福建南音本世紀的發展及其所體現的美學思想進行綜合探討能起到基礎性的推動作用。


農安縣的一張“名片”黃龍

  黃龍戲是吉林身漢族地區的一種戲中,黃龍戲產生起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種,後來實踐中充實了刀馬旦、老生與老旦。黃龍戲也是屬於農安客觀存在地方的戲劇種,那麼,大家對於黃龍戲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黃龍戲溯源   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她是以東北皮影戲音 ...

儺戲活化石—關索

  雲南地處西南方,由多個民族交匯,整個城市文化呈現多元化的態勢,其中有這麼一門特殊的劇種是隻存在於雲南的,它被稱為古老儺戲的活化石,那就是關索戲這一種帶有祭祀色彩的戲劇,下面就一起看看關索戲都是怎麼樣的。   流傳在澄江縣陽宗小屯村的關索劇屬於儺戲範疇,以傳說中的蜀漢大將關索的名字命名,何時形成無確切資料。 ...

蒙古音樂文化的“活化石蒙古四胡

  在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郭爾羅斯,四胡就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民族樂器。我們經常聽到二胡,可是我們很多人都比較少見到四胡。在舊社會,四胡其實就是民間藝人用來傾訴牧民苦難生活的手段。那麼,大家對於四胡瞭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蒙古四胡的起源   在古老而又獨具特 ...

中國的聲音“活化石八音坐唱

  布依族的八音坐又被我們稱為“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世代代一直度在流傳的一種民間曲藝的說唱形式,因為歷史非常的悠久,音樂曲風婉轉優雅,民族特色濃郁因此也被我們稱為天籟之音。   那麼,大家對於這種音樂形式是否瞭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八音坐唱的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 ...

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重慶的民間音樂文化是伴隨著重慶文化的發展而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化形式,重慶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漢族音樂文化的精華。接下來就由小編我向大家講解一下重慶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八版鑼鼓。   八版鑼鼓是一種民樂演奏形式,流傳於重慶涪陵市龍潭地區,已有數百年曆史。其技藝世代相傳,其中以舒家班 ...

廣東大戲文化的“活化石粵劇

  粵劇是漢族戲曲之一,也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以及對於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粵劇也被組織肯定,並且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麼,大家對於粵劇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廣東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粵劇溯源   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 ...

中國武術格鬥的“活化石梅花拳

  梅花拳是一種流行於河北的一種武術文化,它融合了周易八卦於拳理,不斷地發揚光大,先後出現了很多的名人。隨後也被列為首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大家對於中國武術格鬥的“活化石”瞭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梅花拳的特色   據《辭海》“梅”字條目中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