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南通戲劇劇種之一:海門山歌劇

南通戲劇劇種之一:海門山歌劇

  在南通文化中歌劇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元素,海門一帶的地方流行這一種劇種,被譽為“江海平原一枝花”海門山歌劇。海門山歌劇源於海門山歌,1955年發展成舞臺劇。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海門山歌劇吧!

  歷史發展

  清朝時期

  清代中期,江南朝現在個海門地區大量移民,搿星移民就把吳歌傳進沙地地區。經過海門等地方個老百姓世代口頭傳唱,弗斷修飾創造,逐點逐點發展成功海門山歌。

  民國時期

  民國24年(1935年),管劍閣、丁仲皋蒐集海門山歌整理成功《江口情歌》,勒上海大夏大學校刊浪發表,隨即編輯成專集。第二年,管劍閣蒐集個長篇敘事山歌《紅娘子》發表勒勒武漢《天地人》雜誌。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之後,當地業餘文藝演出非常活躍,發展了豐富多彩個新山歌,反映了當時老百姓個現實生活,歌頌勞動搭愛情,抨擊各種弗合理個現象

  藝術特點

  海門山歌劇曲調優美樸實,清新流暢,鄉土氣息濃重,有鮮明地方特色。海門山歌劇常用曲調60多首,其中以“山歌調”、“對花調”為基本調,以羽、徵調式兩種聲腔形成對比;由板腔,聯曲兩種板式結構組織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調”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聯板、緊板、疊板、快拉慢唱等九種板式,“對花調”慢板、中板、清板、寬板、雲水板、簡板等六種板式。並吸收交關小調搭說唱音樂。有個用來抒情,有個用來敘事。如“月月節”,搿首曲調感情充沛,意境深遠,用來載歌載舞最為合適;《小郎依兒來》活躍有彈性;“香袋調”旋律優美,容易上口;“佛祈調”非常靈活,弗受唱詞字數限制,可長可短,可緊可鬆,可以表達愉快個心情;“打櫻桃調”、“五更鼓兒調”擅長男女對歌、抒發愛情;另外有“牌經調”“採仙桃調”等油腔滑調,適合反面人物表演。

  山歌劇個聲腔,儕是五聲音階,有個加進“清角”、“變徵”、“變宮”音;旋法特點除級進,最有特色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個跳進,加25、36、63、31、65等,由於羽音勒調式裡向非常突出,使得海門山歌劇音樂唱腔形成獨特風格;其潤腔方法緊密結合襯詞個運用,如:“嗨、唷、呀、啊、洛”等,使得海門山歌富有色彩。

  曲牌中,海門鑼鼓蠻有特色,但是隻能搭曲牌或曲子中同時使用。至於常用鑼鼓經,根據京劇鑼鼓稍加改動因地而用。樂隊編制是主奏樂器、基本樂器、色彩樂器。如主胡、笛子、琵琶為主奏組;以揚琴、大提琴、三絃、笙、中胡等為基本樂器;剩下來個是嗩吶、小提琴、西洋木管、電子琴為樂彩樂器。主奏二胡音量搭音樂比較高亢清脆。

  分類編輯

  海門山歌分兩類:

  一類是即興山歌大多勒田裡做生活或者農閒辰光,隨口編成,歌詞有四句、六句、八句等,譬如《西北天烏雲獨腳撐》、《隔江看見野花紅》、《東南風爽急悠悠》等。

  第二類是敘事山歌歌詞有十多句、幾十句,乃至幾百句弗等,譬如講《販桃郎》、《搖船郎》、《繡花鞋》、《拔蒜苗》等。敘事山歌中個系列山歌,人物、情節互相連貫,又獨立成篇,如《紅娘子》等。海門山歌以反映男女愛情生活題材為多,如《小阿姐看中搖船郎》、《情郎山歌》等,有“嘸郎嘸姐弗成歌”個說法,有個山歌從反映農民生活個艱辛,表現農民對地主剝削個痛恨,如《望望日頭望望天》、《長工苦》;還有把古人古事串成山歌,如《十字歌》等;有星山歌滑稽,純屬消遣,有星是調情戲弄。

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婺劇的起源

  這期婺劇文化帶來的是婺劇的起源。婺劇源於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婺劇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還想了解更多的話,跟隨小編繼續來看看哦!

  可能感興趣》》婺劇三請梨花唱詞大全

  婺劇源於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婺劇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200年前,四大徽班進京,融二黃、西皮、昆、秦諸腔之長,衍變成了京劇。

  徽戲自身反日益衰弱,甚至連其發祥地安徽,也因受到京劇倒流的影響而逐漸消失。婺劇則是徽劇早在徽班進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國戲曲舞臺保留徽戲劇目與資料最多、最完整的劇種之一。

  它擁有800多個大小劇目,3000餘首曲牌。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曾這樣贊過婺劇:“京劇的前身是徽劇,京劇要尋找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中去找”。

  婺劇在舊社會的摧殘下,藝人流離失所,解放初僅在金華地區留下少數班社。解放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婺劇獲得新生。1953年,浙江省文化局以民辦公助的形式,成立了金華專區婺劇實驗團和浙江婺劇實驗劇團,1954年決定興辦浙江省婺劇團。

  接著,全區大部分縣相繼成立婺劇團。為使婺劇後繼有人,浙江婺劇團1955年招收鄭蘭香、吳光煜等一大批青年演員,1958年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創辦了浙江戲曲學校婺劇班,該班在全省招演員、樂隊45人,是新中國第一代婺劇中專生,畢業分配全省各婺劇團。

  1957年全省舉辦一次規模較大的戲曲調演。婺劇在各級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和積極性,一方面對演出傳統劇目進行推陳出新,逐個進行整理,另一方面對傳統藝術進行挖掘搶救,紀錄出版了《婺劇傳統劇目彙編》、《婺劇音樂、徽戲部分》使大部分傳統劇目和唱腔曲牌得以儲存。

  並整理和加工出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黃金印》、《送米記》、《孫臏與龐涓》、《米欄敲窗》、《父子會》、《馬前潑水》等劇目參加調演。編、導、音、美及演員全面獲獎。

  1960年,毛領袖在杭州觀看了婺劇優秀傳統小戲《牡丹對課》後給予熱情肯定和鼓勵,並接見鄭蘭香等優秀青年演員。1962年婺劇首次進京演出《雙陽公主》、《三請梨花》、《米欄敲窗》、《牡丹對課》、《僧尼會》、《斷橋》等劇目,受到首都文藝專家的高度評價。

  周、朱、陳、彭等黨和國家負責人觀看演出後給予熱情肯定和鼓勵。週三次觀看演出,並邀請部分演員到中南海住所,作長時間的親切談話。著名戲劇家田漢還特地為浙江婺劇團的演出題詩,以資鼓勵。

  在十年動亂中,婺劇倍受洗劫。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婺劇又獲新生。文革中砸爛的婺劇團又重新恢復演出。被禁錮多年的優秀傳統劇目又重新與廣大觀眾見面。並新創作《西施淚》、《梨花獄》、《鐵靈關》、《白鯗娘》、《討飯國舅》、《商鞅變法》、《血劍》、《吃醋拜相》、《李漁別傳》、《義虎案》。

  現代戲《心肝寶貝》、《雷鋒啊雷鋒》、《桃子風波》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其中《西施淚》、《梨花獄》分別由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

  改革開放後,農村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村業餘婺劇團如雨後春筍。1982年統計,金華地區就有554個,出現了熱氣騰騰的新景象,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84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將永康縣舟山鄉婺劇團演出的《姐妹緣》(顧錫東編劇)拍攝成連環畫在全國發行。

  1985年,義烏義亭區婺劇團應北京市政治協商、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邀請,赴首都演出歷史名劇《海瑞罷官》,受到好評。一個農村劇團上北京,不僅推動了婺劇的發展,也為浙江贏得了榮譽。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評劇特點介紹

  評劇與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併成為中國戲曲五大戲曲劇種。都是有名的地方戲曲,都是在各個地方有著非常大的名氣並且有著很高的代表性,只有擁有著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中國戲曲界佔有一席之地。

  那麼,本期評劇文化一起來解析評劇的特點。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評劇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話。表現時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親切的民間風味。它的形式也相當活潑,自由,及其擅長於表現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步形成生、旦、淨、醜門類齊全的規模。

  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後,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評劇進入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演出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現代戲。

  【結束語】評劇雖然最初只是一種民間的說唱小調,不過卻能夠在這麼多的戲曲劇種中脫穎而出,其特點也是非常獨特的,更是被人所銘記的,評劇的特點你記住了嗎?


沙縣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肩膀戲簡介

  肩膀戲,又稱肩頭坪,是福建省沙縣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戲曲,與我國其它劇種有較大區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三明文化中具體去了解關於肩膀戲的內容都有哪些。   “第一好玩人疊人,第二好玩打死人,第三好玩迎大神。”這是流傳在夏茂的一首歌謠。長期以來,人們對第一句多有費解,以致誤解 ...

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蔚縣秧歌

  你如果有蘇曼殊《蘇曼殊全集》,那麼你一定知道《七絕·澱江道中口占》:孤村隱隱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羸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秧歌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特別是我國北方的人民,你對蔚縣秧歌瞭解多少?本期張家口文化為你解析。   蔚縣秧歌亦稱蔚州梆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產生於舊 ...

常德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武陵戲

  常德,是座千年的歷史文化古城,被稱為“川黔咽喉,雲貴門戶”。常德文化各有特色,別有一番風味,武陵戲源於常德,是湖南地方大戲之一。那麼武陵戲有什麼特色呢?一起跟著小編來常德文化中看看。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於明代,20世紀 ...

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定州秧歌戲

  秧歌是中國古老傳統的漢族戲曲,秧歌便是每當到了豐收的好季節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跳起秧歌來慶祝今年的好豐收。河北省保定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定州秧歌戲。本期小編就帶你去保定文化了解一下定州的秧歌戲。   定州秧歌戲又稱定縣大秧歌,主要流行於華北平原中西部一個古老的漢族戲劇曲種,因發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據傳其源頭 ...

南通標誌性建築之一鐘樓

  鐘樓是一種坐落於城市中央擁有大鐘的樓,而這種鐘樓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便是大笨鐘,處於泰晤士河畔,在倫敦是一個象徵點的存在。在中國也有著這樣特殊的景點。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南通文化了解一下南通的標誌性建築鐘樓。   鐘樓後的譙樓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間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樓。由於它建在州 ...

傳統戲劇之一梅花大鼓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非常多值得驕傲的藝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藝術失去了繼承的人,梅花大鼓是到如今都還保留不錯的一項藝術,你知道梅花大鼓嗎?瞭解梅花大鼓的具體表演形式嗎?本期民族文化為你解析。   梅花大鼓,脫胎於清代中葉產生於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於京津地區。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 ...

很原汁原味的景區之一江郎

  “世界這麼大,好想去看看。”最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國人想要去旅遊,減輕自己的壓力,增長自己的見識,因為這樣導致每逢節假日,景區總是人流密集,大大降低了旅遊質量,而在浙江衢州卻有一個原汁原味的江郎山景區,很少人知道,本期衢州文化為大家解析。   江郎山景區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4A級景區,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