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意思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意思

  1、選自《中庸》,講的是治學求進的道理。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

  2、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譯文:

  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意思是什麼

  1、意思是: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2、出處:《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什麼意思

  1、意思是: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2、譯文: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

  3、原文(精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是啥意思

  慎思之、篤行之的意思是謹慎的思考,切實的實行的意思。   慎思之、篤行之來源於《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 ...

深學是什麼意思

  深學之而篤行之的意思是:應該廣泛地獵取知識,並堅定地將真理付諸實踐,意在告誡學子,為學之道,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眾多知識積累與社會實踐的相結合。   “深學之而篤行之”出自《中庸》原文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是什麼意思

  篤行之的意思是指最後要切實的去施行。“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篤行之”出自《禮記·中庸》十九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意思是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後要切實的去施行 ...

的前四句是什麼

  篤行之的前四句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意思是: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出自戰國時期子思《禮記·中庸》。   原文選段: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

博學審問什麼意思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 ...

博學審問全文翻譯

  博學之,審問之的意思是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此句出自《禮記·中庸》。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譯文: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 ...

援弓繳而射的弓是什麼意思

  思援弓繳而射之的弓是弓箭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想拉動弓弦把天鵝射下來,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中的《學弈》,《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一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相對而言,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