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老的製陶技藝:濟南龍山黑陶

古老的製陶技藝:濟南龍山黑陶

  作為遠古社會的一種主要的生活用品,陶器的發展是一個時代歷史的見證。到了後期陶器逐漸發展成了工藝品,更是凝聚了藝術家對於美的追求。這其中黑陶是陶器中製作水平最高的一種,它主要出土于山東濟南,成為濟南文化的代表。

  黑色陶器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濟南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髮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濟南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製陶業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濟南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舜對黑陶的創造和喜愛,所以他特別喜歡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響到禹和當時的社會。據古籍傳說,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韓非子說舜和禹都在木製飲食器、祭器外面塗漆,應當也是尚黑的意思。出生於諸城的舜無疑對黑陶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併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稱黑陶為舜陶應是當之無愧的。

  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三類,統稱為龍山時代。龍山時代的陶器有灰、紅、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

  龍山黑陶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以細泥薄壁黑陶的製作水平最高,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髮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紋飾一般比較簡單,僅以磨光透亮的光澤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是黑陶顯出秀美韻致的風格之所在。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複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和鼎等。

  黑陶的製作一般採用快輪,其器型勻稱、規整,作工精細,火候極高,質地堅硬。由於其應用範圍大多為禮器,很少用於日用器皿,所以產量較少,卻因此而彌足珍貴。龍山黑陶作為原始禮儀的載體和精緻的藝術品,永遠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誘人的魅力。

傣族文化:古老的傣族製陶工藝

  傣族製陶工藝是傣族文化的活化石,在當代,瓷器都是機器加工出來的,而在寂靜的傣族大山,人民還在用最原始古樸的方法來製作瓷器,經歷歷史的不斷轉換,這種傳統工藝依舊完整地保留在傣族寨子中,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傣族文化:古老的傣族製陶工藝吧。

  傣族自古喜愛用陶。據明錢古訓《百夷傳》載: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許多傣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製陶工藝。傣族土陶均由婦女製作,工藝特點為慢輪手工製作。國內外考古、民族學家認為,傣族製陶完整儲存了遠古時期的製陶技術,是我國原始陶藝的代表。傣族土陶廣泛使用於日常生產、生活和佛事活動中。

  製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紋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錘、小簸箕等組成,原料是各地盛產的粘土。一般經過取土、曬土、篩土、加沙和泥、安裝轉盤、製坯、涼曬、燒製等幾道工序。品種主要有鍋、罐、甑、壺等,其中以土鍋最有名。

  用傳統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鍋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則清涼爽口,煎藥能保持最佳藥性,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傣族土陶均由婦女製作,為了技藝不外傳,現在有的地方還沿習製陶技藝不傳給兒女,只傳給兒媳的習俗。

  製陶,傣語名曰“板磨”,俗稱“土鍋”,主要製作各類生活用具、建築材料和賧佛用品。工藝特點為慢輪手工製作,器物表面均用有刻紋的木拍拍列印紋,與南方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器非常相似。在用料上均採用泥土加砂石料,有露天焙燒和封閉半焙燒等多種方法,成胚方式多樣化,有無轉輪制胚、腳趾撥動慢輪、手撥動轉輪等,這些技術過程充分證明了傣族製陶完整儲存了遠古時期的製陶技術。

  您可能還會喜歡:

  黎族文化精品:人形骨簪

  黎族酒文化:茅臺山蘭酒

  黎族的飲食、飲酒禁忌

  黎族傳統、純熟的捕撈技藝

福州:尋覓龍山古巷的歷史遺痕

  

  2年前的一天,福州龍山古巷一座老屋斑駁的牆上,一片泥巴突然脫落,露出“樟隱祝先生祠”幾個大字,後房主又鑿掉了上方抹在牆上的厚泥現出“奉旨祀典”。兩塊刻石的發現,風雨飄搖中的古巷頓時熱鬧了,人們好奇地圍觀,媒體紛紛考證,新聞報道時見報端。果然這“樟隱祝先生”非同尋常。樟隱就是宋代的祝穆,是朱熹的得意門生,史載: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人,徙居崇安。與弟癸同從朱熹受業,後被薦為迪功郎。著《古今事文類聚》前後續別四集、《方輿勝覽》七十卷。

  這樣看來,祝穆可算是宋代的一個理學家、一個文學家了。這時有人提議要研究其生平,有人呼籲要保護這老屋,可是龍山巷的拆遷已是規劃好的,這不添亂了嗎?於是有官員出面澄清:房子的結構早已改過,保留價值不大。這解釋真睿智,眾人紛紜之口終於閉上,死水微瀾的古巷復歸沉寂。其實,其時的龍山巷已是“徐妃半面妝”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福州就開始舊城改造,古巷的一大半建起了一片樓房,俯瞰著另一小半日漸衰敗的老屋。擁擠、破落卻無可奈何。但古巷、老屋大多有過輝煌,有很多歷史的故事在訴說。

  

  近日,龍山巷孑遺的老屋正式開拆了,這兩天我都拎著相機在這裡徘徊,心裡湧起的是一種難言的情感。似乎在追憶童年的舊時光,我從小就在這一帶長大,這裡有我 兒時的夥伴;彷彿要驅散古巷飄忽的疑雲,巷名龍山,龍山卻首尾難見;著意在尋覓歷代名人的遺痕,回味那一段段悲歡離合的故事。

  眼前是一片片斷壁殘垣,一堆堆瓦礫棄物。老屋相連,都已坍塌,但結構依稀可見,多為三進大屋,大房間挨小房間,住戶密集。二進與三進之間均有十多級石階,而最後一進多建在“小山”上,圍牆外便是芝山開元寺。福州自古多山,所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福州人耳熟能詳的是“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除了屏山、烏山、于山這三座我們能見到的山外,另外六座山都是“三山現”的餘脈,說法不一,多以羅山、冶山、閩山為藏,以靈山、芝山、鐘山為不可見。龍山即靈山,實際上古人已替我們作了分辨,清《榕城考古略》清楚記載:“靈山,俗訛作龍山,與芝山相連,一山二名,皆越王(即屏山)之支也。歷代剷鑿殆盡,微見岡阜”。據說當初在山上發現靈芝,可能為方便稱謂故以靈、芝分名山之東西。我推斷這老屋後進的小山包,應就是山之東面微見岡阜殘留的龍山了。

  在亂石中拾級而上,腳下老屋已化廢墟,龍山古巷滿目瘡痍,可我仍不忘在這裡尋覓。砸壞的花窗格精緻、褪色的馬鞍牆高聳,殘破卻依然撩動著我的情懷。彎下腰,屏住氣,撥開頹土沙礫、破磚爛瓦,看看歷史還能留下一些什麼:幾件油光發亮的破衣爛裳,半堆字跡漫漶的報刊殘頁和那一地破碎支離的粗瓷碗片……拆解的古屋舊房,一切都成了垃圾。所有有價值的,都已湮沒無跡可尋。可遙遠、破碎、迷離的歷史遺痕,卻常在我記憶是中閃回。龍山巷,無論是古老的還是現代的,總在默默地傾吐著無盡的惆悵,讓我為先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沉思。

  祝穆的祠堂,不知是否有人考證是何時遷來的。但我分明記得福州府志有記載,明代著名的學者、藏書家,號稱閩中十子之首的曹學佺,曾在這裡建“別業”號“靈山草亭”,並作《靈山草亭落成》詩 :“鷲嶺亭初落,龍山會未收。煙光迷故國,寒序餞窮秋。白菊香醪熟,青蓮黛色浮。授衣今已過,長得振衣遊。”曹學佺精通音律,擅長度曲,譜寫過閩劇的主要腔調逗腔,並創劇社“儒林班”,因此被認為是閩劇始祖之一。唐王在福州稱帝時,授禮部尚書等。清兵入閩,在離此不遠的西峰裡家中自縊殉節。曹為人坦蕩,曾撰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

  到了民國,有省教育廳長晚年自號“龍山硯叟”的鄭貞文住在這小巷。1933年 蔣光鼐主政福建,一改前任“以閩治閩”,排斥福建人,但鄭仍被委以重任。時人有詩調侃:“又是黃梁夢一場,柴門袖手看人忙。生氣勃勃龍山巷,王氣消沉朱紫坊。書記通宵抄節略,委員剋日整行裝。家車奔走憐科秘,履歷爭投廣萬昌”宦海升沉,富貴無常。其中“生氣勃勃”寫鄭,相對“王氣消沉”的是閩人陳培錕,陳從北洋起已連任數屆財政廳長,此時賦閒。起用鄭貞文,可謂知人善任。鄭是教育專家,留過洋主攻化學,曾幫助陳嘉庚籌辦廈門大學並出任教務長、代理校長。他擔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達12年,為福建教育事業建樹頗多。抗戰時,提倡“笠劍學風”:笠,是勤勞、質樸的象徵;劍,是莊嚴、勇敢的象徵。鼓舞民眾同仇敵愾,培養學生愛國情操。文革中,歷經折磨患病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龍山巷中的老屋場景還出現在老作家王西彥筆下。從1942年開始,王西彥輾轉於廣西桂林、平樂、南寧和福建永安、南平、福州等地,1945-1947年7月間居住在龍山巷內,這期間創作了《還鄉》等三部長篇小說,併為當時《星閩日報》撰寫長篇連載小說《進窄門的人》,兩年多來,他對居住的宅屋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在作品這樣描寫:王寓究竟在哪裡?在一座三進五開間的大院落裡,旁有附屬的樓房,從第二進一扇邊門出入,好像依傍"看不見"的靈山(俗訛稱為龍山)地勢構建的,樓下只有半間,樓上倒有兩間,有點"上重下輕"似的夾在兩座大宅院之間,坐落小巷深處,鬧中卻顯寧靜……晚年撰寫回憶錄《鄉土·歲月·追尋》,對這段歲月也有詳述。

  如今前人、老屋、古巷都已是過眼煙雲。只有開元寺的金頂在陽光下閃耀,拆遷後的古巷將讓地給這座有著一千多年曆史,曾經十分破敗,一度淪為街道工藝廠的古廟。盛世修史修志當然也離不開修廟,開元寺雄心勃勃想要恢復鼎盛時期的規模,“北跨龍山與芝山”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昌江黎族工藝

  昌化縣江橫貫海南島中西部,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海南黎族文明。在昌化江畔,一些黎族村莊的婦女至今仍保留著世代傳承被考古界稱為製陶史上的“活化石”的古老製陶工藝,真實地折射出黎族人民的智慧與聰敏。   黎族女性專屬的製陶手藝   在久遠的傳承中,黎族製陶術保留了許多獨特的民俗,按黎族風俗,製陶是婦女的工 ...

濟南風俗濟南的臘八 年畫 辭灶

  喝臘八粥、泡臘八醋預示了過年的資訊。臘八粥源於佛教,相傳釋迦牟尼得到牧女的奶粥後,於臘八“成道”。後來僧家煮粥供佛,以示紀念。臘八粥用小米、江米、紅小豆、黃米等熬製。臘八粥之美,全在粥果,有紅棗、栗子、核桃仁、花生、桂圓肉等。夜半淘米煮豆、剝殼剔仁,清晨熬好,閤家聚食,饋送近鄰。這天還要泡“臘八醋”:將潔 ...

紙、、織傣錦

  製紙:西雙版納傣族最早用於書寫的紙,即今貝葉文化中所說的貝葉。貝葉是棕櫚科植物貝多羅樹的葉片,傣語稱為“非蘭”。   另一種傣語稱為“嘎拉沙”的紙張,用構樹之皮作原料加工。加工方法是把樹皮剝來,刮掉表皮層,用白色韌皮纖維打漿(舂爛成茸後煮熬成漿),倒入擺在靜水池面的紗網櫃內,反覆在水面上盪漾,使纖維漿均勻 ...

夢見工人什麼意思 夢見工人預示什麼

  我們現在用的碗和一些盤子都是用陶製作而成的,這些碗經過製陶工人的製作,從一坨泥巴變成了精美的餐具。他們將黏土捏成不同的形狀,然後經過加熱,最後上釉,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藝術品,每一件餐具都是他們辛勤設計的。那麼做夢夢見製陶工人是什麼意思?做夢夢見製陶工人預示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夢見製陶工人 ...

唐三彩屬於什麼技術

  唐三彩(TangTri-ColorGlazedCeramics),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

產自古老杏花村的酒汾酒分類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酒,汾酒位列其中。汾酒按照其釀造方法不同分為各不相同的種類,每種都有其獨特的香型。下面就介紹幾種較為有名的汾酒。也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的酒文化,看看你都瞭解了多少。   濃香型   又稱瀘香型、窖香刑。以四川滬洲老窖特麴酒為典型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是以高梁、大米等穀物為原料,以大麥和豌豆或小麥製 ...

手工拉麵顯技藝正宗蘭州拉麵的做法

  在中國南方地區最常見的就是水稻,而餐桌上的主食也大多都是白米。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則是最常見到面食,許多的地方都吃麵,可是蘭州拉麵卻很不一般。   那麼,本期教你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正宗蘭州拉麵的做法。   材料:麵粉300克、牛肉250克、白蘿蔔半根、香菜50克、小蔥兩根、大蔥兩根、幹辣椒10根、八角兩個、茴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