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回族的習俗

焉耆回族習俗

  回族有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牲節(古爾邦)、聖祭、所有節日都與信奉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聯絡。

  回 族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紀蒙古人3 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

  “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的是“回鶻”,即維吾爾族。元代的漢文史書中,便把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西亞、中亞的各族穆斯林均統稱為“回回”。這時“回回”的涵義是西亞、中亞和新疆的穆斯林了。歷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詞,常用來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詞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詞彙)中,“回回”一詞都被寫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區,各民族語中對回族還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如藏族稱回族為kace,據說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克什米爾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把回族稱作為Hotun,據說那裡的部分回族來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語中因母音和諧的關係讀成Hotun了。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釋為由於新疆的回族來自潼關或“東甘”(甘肅東部)而得名,有的解釋為Tung"gan來自turupqalgan(留住下來的)。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因回族中馬姓多而得名。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 來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為雲南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波斯。各民族對回族的不同稱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職業及遷徙等情況。

  回族的起源與形成:回族的族源比較複雜。就構成的成份來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就遷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主要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後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紀中葉被蒙古族先後征服的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中亞和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這些征服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隨蒙古軍從陸上經過新疆來到中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徵調過來的“西域親軍”中的“回回軍”。這些在不同時期、經不同線路到中國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經過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別是與漢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變,到明代時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民族,因“回回軍”而得名回族。

邵陽回族習俗

  邵陽市轄各縣(區)均有回族分佈,以市區和隆回縣為多。回族勤勞儉樸,具有善於商賈和艱苦創業的優秀民族傳統,在習俗方面,亦長期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徵。

  邵陽回族服飾,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只在履行宗教儀式時,男的多戴白色或黑色無沿帽和禮拜帽。節日在清真寺會禮時,阿匐和信仰虔誠的人,還用長幅白布纏在頭上,稱為貼斯帶。婦女喜戴黑色蓋頭布,蓋頭布從頭頂直披至肩上,扣在頜下,只露出面部在外,這一習慣在中、老年婦女中一直保持。

  回民族飲食禁忌較多,不嗜酒,不食豬肉、豬油,不食病死或其他原因自死的動物,不食動物血液,不食未經阿匐或老師傅屠宰的動物(魚除外);不食虎、豹、豺、狗、鷹、烏鴉等性情兇惡的食肉類動物,不食龜、蚌、蟹等動物與鱔、蛇類、鼠類。

  回族青年男女訂婚時,先由男女任何一方向對方提出婚事,一經同意,便讓第三者知道,由阿匐證婚,交換男女經名。擇偶不合“八字”,定婚、結婚不擇時辰。回族婚禮過去在清真寺舉行,必須請阿匐作證,也叫“念配”。在婚禮中最熱鬧的場面是“打喜”。當新郎新娘在舉行婚禮時,年青的小夥子、小姑娘們早就手中暗握蘿蔔、紅薯之類可拋擊之物,在阿匐“念配”結束後,一時蘿蔔、紅薯從左右前後拋擊。這時,新郎家早已安排兩位年高德重的老人,用團篩之類的遮蓋物掩護新郎新娘退出禮堂。一出禮堂,就不許再行拋擊。

  邵陽回族,每年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回曆八月,回族婦女還要過法圖默節。回民在回曆九月都要封齋,每天早晨破曉前和傍晚日落後進餐,白天自覺停止飲食,齋戒~月期滿,才開齋,因此這天稱開齋節。開齋時,回民要沐浴淨身,用清水洗全身或部分,分別稱大淨或小淨。在無水時,也要用上代水做主淨。再穿上潔淨的衣服,並刮鬚剪甲,到清真寺聚會禮拜。禮拜後,又至亡人墓地誦經悼念。還有些回民,自幼樂捐,施捨本民族困難戶。還有小開齋節,又稱古爾邦節,即從上述開齋那天算起,往後推七十天便是。這天,有的向清真寺贈送牛羊,宰牲聚會,接著遊墳誦經,表示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聖紀節,又叫冒路德節,在回曆年三月十二日,以紀念伊斯蘭教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回曆八月,是回民紀念穆罕默德女兒法圖默的節日。回族婦女沐浴淨身,衣服整潔,去清真寺聚會並會餐,阿匐給她們講伊斯蘭教義,讚揚鼓勵她們勤儉持家,發揮民族傳統美德。因參加者系婦女,又稱女人節。

回族的禁忌習俗

  

  回族禁忌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一 回族的禁豬習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飲食習俗

  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無論遇到什麼壓力和阻力,始終未改變回族禁養豬,禁食豬肉的習慣。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列入《古蘭經》中。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義頒佈的,信仰穆斯林的回族必須無條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點的懷疑。

  回族在飲食方面,除了禁食豬肉外,還禁食狗、驢、騾等不反芻動物的肉,禁食兇猛禽獸和自死的牛、駝、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動物與飛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動物等。

  回族對可以食的牛、羊、駱駝、鹿、雞、鴨、鵝、鴿、鶉、兔等畜禽,也要請阿匐或懂得宰牲規戒的穆斯林來宰,形成了宰牲定製,即宰前要洗大淨和小淨。如宰牛、羊、駝時,須用繩子捆綁其兩條前腿和一條後腿。並將這些可食畜禽擺成頭南、尾北、面西的姿勢,宰牲時必須先念誦真主名,然後切斷畜禽的食管、血管、氣管,待控淨血液之後方可剝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滾水燙皮、燙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殺的牛、羊、雞等畜禽。

  二 回族禁菸酒習俗

  回族由於受《古蘭經》的影響,嚴格禁酒,毫無變通辦法。回族不喝酒,在家裡也不備酒具,家裡來客人一律不擺酒,有時為了接待客人,在參加宴會時,別人敬酒和碰杯時,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飲料代替。回族群眾認為,酒是一種麻醉飲品,飲酒不但對身體健康不利,而且在歷史和現實當中,因飲酒耽誤國家大事、敗家、喪身、違法亂紀、為非作歹、毀壞自己聲譽的不勝列舉。所以,回族認為飲酒是不光彩、不應該的,必須嚴格禁止。對孩子從小就進行教育,不許飲酒。現在回族無論是烈性酒,還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有些回族本身就不願意和飲酒者同桌聚餐。雖然,回族對酒不像對豬那樣憎惡,城市裡的回民現在也有喝酒的,但他們都背過父母去喝。

  另外,回族也不抽菸,認為抽菸特別是抽鴉片是一種犯罪,所以過去回族抽鴉片的很少, 百里無一 ,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長輩對晚輩,婦對夫都常常進行勸導教育、敲警鐘。

  三 回族禁求籤、玩賭、拜偶像習俗

  回族禁止求籤、玩賭、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讓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也不去給別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風水陰宅,不求仙方神藥,不搞驅鬼治病等等。回民認為求籤算命等這一切都是不正當的汙穢行為。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頭雕塑像,家裡忌擺各種人物和動物塑像,牆上也不願掛人頭畫像,只掛山水風景畫。有的回民家雖掛了人物或動物畫像,但禮拜時,在畫像的眼睛上蓋一張白紙。因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靈,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養成了在家裡不擺偶像的習慣。

  回民還嚴禁玩賭,認為玩賭對己、對別人、對社會都不利。認為玩賭是 核倆目 ,所賺之錢不勞而獲,是不義之財。回民還禁忌放高利貸,認為放高利貸使不得。另外回民還禁止用食物開玩笑;禁止婦女袒胸露臂;忌漢民到回民家借餐具;回民還禁止男子戴金飾、不許過度裝飾、嚴禁扎青(黥墨、文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回族的喪葬習俗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 ...

回族的婚姻習俗

     一 回族的婚姻觀及婚姻形式   回民的婚姻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習俗慣制,如對婚姻的認識和態度,選擇婚配的條件以及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等都具有鮮明的民俗特點。   (一)回族的婚姻觀   包括回族對婚姻的認識、態度以及對結婚配偶選擇的要求和婚姻制度等。   回族認為,婚姻是構成家族、產生親族的基 ...

中國回族婚禮的習俗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 卸擔兒 ,認為這是 終身大事 ,是老人的責任。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但由於回民分佈在全國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據史書記載,回族的婚姻習俗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如娶妻,要經過請媒人提親,送禮,寫婚書,擇吉日成婚等程式。據《固原 ...

寧夏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 ...

回族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7-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回族860多萬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全國各省市都有分佈,但卻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寧夏回民比較集中,約120萬人口,其分回民大多分佈於甘肅、河南、河北、青海、新疆、雲南、山東等地。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是著 ...

廣西回族民間喪葬習俗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約有40萬人,信仰伊期蘭教。   回族人,不論什麼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後從那裡發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國籍、肝膽色、官職大小、富貴貧賤,回民們只要耳聞目睹,都要去幫助料理喪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講衛生,無論是去禮拜、贊聖,還是與死 ...

回族服飾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服飾既有歷史的繼承性,又受到了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我國唐朝的杜環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系銀帶,佩銀刀”。這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