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弦板腔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弦板腔

  中華人民共和國雖成立的時間不算久遠,但若是算起我們的歷史朝代文化來那可是源源不斷的,許多的精神財富到現在都還保留下來,戲劇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期興平文化帶你去了解一下弦板腔。

  弦板腔是流行於陝西關中乾縣、禮泉、永壽、興平、武功、咸陽、戶縣、周至一帶的漢族地方劇種。據《乾縣縣誌》記載:“該劇種起源於宋代,由民間流傳的‘隔簾說書’發展而來”,是在西路皮影戲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2006年5月20日,弦板腔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弦板腔的主要樂器有“弦”(二絃和三絃)、“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兩種),加上唱腔,故稱“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壯,高昂激揚,又委婉細膩,柔和清亮,能夠表現各種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濃郁的田園牧歌式的觀眾特色和民歌韻味。

  西路皮影弦板腔(東路是阿宮腔)曾盛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當時走紅關中的就有“致和”、“楊五”、“換印子”、“天訓子”四大皮影弦板腔名班社。“一掛牛四個人,繩子四條椽四跟”是當時的演出場面。

  牛車用作舞臺,四根大椽撐在車廂四周,朝觀眾的一面掛上亮子(帳幕),亮子後面掛一盞亮燈,隨著樂聲響起,坐在前面的一人按照劇情舞動手中皮影,後面三人奏樂唱詞,戲就開演了。

  新中國成立後,弦板腔搬上了大舞臺,逐漸發展成為優秀的地方劇種。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1954年7月,組織舊藝人建起了“燈塔劇社”。1955年1月易名“和平劇社”,有演職人員62名。1956年4月,省人民劇團向乾縣調撥青年演員20餘名,演員陣容大為改觀,演出水平有所提高,改名“乾縣人民劇團”。

  1959年乾縣、禮泉、永壽三縣合併,又改為“乾縣第二劇團”。在劇本、板路、唱腔、身段、道白、音樂、場景各方面進行了改革,所排《紫金簪》、《九連珠》、《十二寡婦徵西》等劇目走紅關中,享譽陝甘,參加陝西省國慶十週年獻禮演出,頗得各界讚譽,並改名“乾縣弦板腔劇團”。

  乾縣弦板腔劇團的劇目創作成果頗豐,在省、地富有聲望的優秀編劇丁明、張漢等先後改編和創作了《武則天》、《白馬血盟》、《借驢》等古代劇和現代劇。成長起了李育亭等弦板腔獨有的音樂設計人才,在名導演惠濟民、郭景民等熱情栽培下,湧現出劉智民、楊巧言、丁碧霞、徐俊鋒、車秀花、王碧雲等優秀演員。

重慶火鍋製作技藝有望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慶火鍋製作技藝有望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術動態2009年6月14日

  鬱山雞豆花、濯水綠豆粉、石寶蒸豆腐、鬱山擀酥餅……這些聽上去就讓人流口水的食物,其傳統制作技藝將有望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昨日小編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在“6·13”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夕,99項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入公示階段,重慶火鍋的製作技藝還有望成為國家級“遺產”。 昨天,據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段明介紹,此次入圍的99項遺產,分為民間文學類如巴將軍傳說、男女石柱神話,傳統音樂類如黔江帥氏莽號,傳統舞蹈類如錢棍舞表演,民俗類如大足寶頂香會、榮昌殺年豬習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如榮昌纏絲拳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今年文化部條件放寬,瀕臨失傳的食品傳統制作技藝數量劇增,佔了很大比例,一共有15項,均有至少近百年曆史。如太安魚烹飪技藝、鬱山雞豆花製作技藝、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大足冬菜釀製技藝。其中還包括大名鼎鼎的重慶火鍋。

  專家介紹,火鍋以前是窮人食用,由於調味作料不豐富,這些人便將所有的作料和菜放在一起煮,形成了火鍋的雛形。現在火鍋製作工藝越來越講究,包含了數十種配料和多道程式。非物遺產一般指瀕臨滅絕的專案,而重慶火鍋目前如此紅火,為何還算“遺產”?據段主任介紹,雖然火鍋傳統制作工藝仍在傳承,但它能夠代表國家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就像茅臺、五糧液一樣,因此也進入此次候選名單。據有關人士透露,我市很看好“重慶火鍋”,一旦成為市級非物遺產後,將推薦其進入國家遺產名錄。

  據瞭解,一旦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得到專項保護資金,有利於它們的傳承。同時,政府也會為即將面臨失傳的專案尋找傳承人,給數量不多的民間傳承人發“工資”,鼓勵他們帶徒。

  新聞連結

  “太安魚”可能失傳

  據瞭解,進入“遺產”候選名單的有一些重慶市民耳熟能詳的名菜,但的確可能再也吃不到正宗的了!例如,太安魚烹飪技藝傳統工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傳統制作工藝中特色環節已被簡化或被代替,傳統消費習俗日益改變,原汁原味傳統制作工藝及消費習俗面臨失傳。

  小編紀文伶 實習生李麗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崑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長調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成都的國家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成都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300項左右,下面將列舉一些:   川劇;蜀錦;火把節;蜀派古琴;成都漆器;蜀繡;都江堰清明放水節;火龍燈舞;成都中藥炮製技術;成都皮影戲。 ...

剪紙是國家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專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 ...

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能夠更好的繼承與傳播商洛花鼓,也為了能夠讓人們更瞭解商洛花鼓,特此進行了一番瞭解與調查,本期的商洛文化,就帶你進一步的認識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屬於民間地方戲曲,是中國陝西商洛地區特有的一種漢族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了商洛民間藝術特色,唱腔以商洛地方語 ...

國家物質文化遺產:深圳沙頭角魚燈舞

  我國有著豐富且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深圳有著一種特別的舞蹈——沙頭角魚燈舞,在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深圳沙頭角,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跳魚燈舞。魚燈舞承載了人們的海洋夢,它的存在對於嶺南文化、深圳文化、海洋文化等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舞蹈起源   魚燈製作精巧,用竹篾紮成魚狀,糊 ...

國家物質文化遺產:河北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發源於河北省的漢族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絃,演出全憑演員的演唱功夫和擊鼓技巧。為此京東大鼓時常被作為一種文藝匯演的表演專案,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京東大鼓的歷史溯源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三 ...

物質文化遺產:陝西弦子文化

  陝西弦子腔流傳於山西民間的國家文化遺產,弦子腔是陝西人民透過皮影戲將它改造完善,再加上長時間的磨礪才創造出來。陝西弦子腔和中國的戲劇一樣,都體現了不同時期及不同地區的歷史。它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   本期的陝西文化帶你走進山西弦子腔的文化,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弦子腔唱 ...

“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

  據報道,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申報的“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2006年以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為主體申報的“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且是國內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