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鱧俗稱黑魚,生性兇猛,繁殖力強,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個湖泊或池塘裡的其他所有魚類,甚至不放過自己的幼魚。黑魚還能在陸地上滑行,遷移到其他水域尋找食物,可離水生活3天之久。
烏鱧形呈長棒狀。頭部扁平,頭大,口裂大。吻部圓形。口內齒牙叢生。偶鰭皆小,背鰭和臀鰭特長,尾鰭圓形。頭部與軀幹部皆被有大小相似的鱗片。側線完整,在胸鰭的後方有個彎曲。 頭頂部有許多感覺小孔,大魚其數目較多。體色背部灰綠色,腹部灰白,體側有作八字形排列的顯明黑色條紋。頭部有三對向後伸出的條紋。
烏鱧是營底棲性魚類,通常棲息於水草叢生、底泥細軟的靜水或微流水中,遍佈於湖泊、江河、水庫、池塘等水域內。時常潛於水底層,以擺動其胸鰭來維持身體平衡。
烏棒魚別名黑魚,其最常見的做法是紅燒。
原料:烏棒魚一條。
輔料:鹽、雞精、胡椒粉、香油、蔥薑蒜、花椒、紅尖椒、八角、醬油、料酒、適量醋、白糖。
做法:
1、烏棒魚殺完洗淨,切成段;
2、炒鍋熱油,用花椒、紅尖椒、八角、蔥薑蒜爆香,下入黑魚翻炒;
3、加入醬油,淋少許的醋翻炒;
4、加入糖,加入清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
5、燉熟後加入其餘調味料翻炒出鍋即可。
其真名為斑鰶,又稱刺兒魚、古眼魚、磁魚、油魚等,因鰓蓋的後方有一塊大黑綠斑而得名。鯡形目鯡科鰶屬的一種。主要棲息於港灣和河口一帶。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類為食。又因為其形狀類似小鰣魚,誤稱其為“小鰣魚”。
斑鰶,硬骨魚綱,鯡科。體側扁,呈長橢圓形,長約20釐米。銀灰色,具黑斑。口小,無牙。背鰭最後一枚鰭條延長成絲狀。腹部具腹稜,背鰭前無稜鱗。胸鰭上方有1黑斑。為暖水性淺海魚類,常群居於沿海港灣和河口附近,喜遊於水面。適鹽範圍較廣。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也食浮游動物和底棲生物。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中國沿海均產。為海水魚類養殖物件。肉質細嫩,含脂量高,鮮食或乾製。
1、棒棒魚是一種冷水高原魚,多產自四川、西藏、青海、重慶等地,高原湖泊一般生長的都是細鱗魚和無鱗魚。
2、它是一種暖水性中上層的魚類,它主要生活在近海的內灣或者河口附近。它的體長一般在200-450毫米,身體呈長圓柱形,側面稍扁。背部的顏色為灰黑色,側面和腹部呈白色。 ...
幹炸棒魚。
材料:棒魚200克。調料香油二分之一大匙,精鹽三分之一小勺,味粉二分之一小勺,胡椒粉1小勺,澱粉適量。
做法:
將棒魚開膛,去除內臟,洗滌整理乾淨,在魚身兩側剞“斜直刀紋”加入精鹽、味精、胡椒粉醃製入味,用竹籤從嘴部穿入備用。油鍋上火至六成熱,將醃製好的棒魚,兩面沾一層幹澱粉,放入 ...
1、懸墜釣法:
鯔魚的口位較特殊,上頜長於下頜,吃食時上頜首先撞線,若調高釣低釣靈敏的話(如調5釣2),子線繃直,鉤還未入口浮標已有了下頓動作,提竿不能刺中魚嘴,中鉤率低;又因鯔魚是吸食,標象反應小,所以浮標調釣應視水深、魚情、吃口而定:吃口好可釣鈍些(如調0釣2),吃口差則釣不靈不鈍(如調2釣2), ...
棒棒魚是一種冷水高原魚,多產自四川、西藏、青海、重慶等地,高原湖泊一般生長的都是細鱗魚和無鱗魚。棒棒魚略呈圓筒形,頭寬而平扁,口大、下位吻皮邊緣裂成流蘇狀,下唇形成寬大的橢圓形吸盤,中央為肉質墊,周緣遊離,其上有乳突,無須。背鰭無硬刺,外緣凹形。偶鰭呈水平位置。為底棲魚類,以吸盤吸附水底石塊上,食附生於石 ...
釣烏棒的方法:
1、可以利用烏棒曬水這一特性,取長的斑竹杆,3、4號尼龍線,8、9號甚至更大的專門釣烏棒的鉤,釣線3、4米長,釣餌主要用新鮮的蝦,白條要活的,蚯蚓,青蛙,小鯽魚。
2、中午太陽光線很強的時候,是烏棒喜歡出來曬水的時候,然後將釣餌輕輕地送到烏棒的身邊,一般情況下,烏棒立即就會發現釣餌 ...
烏仔魚主要含有豐富優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水分,以及一定的不飽和脂肪酸、煙酸、膽固醇。當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葉酸、硫胺素、煙酸等微量元素。另外,還含有鈣、鐵、鋅、鉀、硒、鎂、磷、錳、銅、鈉等多種礦物質元素。
烏仔魚中蛋白質含量豐富,並且含有不少 ...
1、別稱:臘子樹、桕子樹、木子樹。
2、烏桕以根皮、樹皮、葉入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採,切片曬乾;葉多鮮用,殺蟲,解毒,利尿,通便。用於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傷;外用治疔瘡,雞眼,乳腺炎,跌打損傷,溼疹,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