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土家婚俗中的“過禮”

土家婚俗中的“過禮”

  土家族是個對於禮儀十分看重的民族,有著悠久而獨特的禮儀文化。修船造屋,婚喪嫁娶,待人接物,都有自己的禮儀和讚詞,這些禮儀和讚詞,大多蘊含著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讚詞,大多高雅、通俗、順口,以讚譽、祝福為主,體現著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其中婚禮中的禮儀和讚詞也無不如此。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結婚的前三天,新郎倌要給新姑娘送去梳頭禮,禮物主要是梳子、篦子、髮套、簪子管簪、首飾、絲帕子等,新娘收下梳頭禮的第二天,就要請當地稍有名氣的扯臉師扯臉梳頭。扯臉師用兩根縫製衣服的棉線交叉在一起,運用雙手的拉力和棉線的閉合力,慢慢將新姑娘臉部的汗毛拔下,這不僅是修飾面部,也意味著新姑娘自此不再是毛丫頭。扯完臉後就是洗頭、梳頭,梳頭時要將新娘的披髮或辮子開啟收攏,然後在後腦勺上纏繞盤成圓形,再套上髮套,別上簪子管簪,叫粑粑髻。梳頭就緒,新姑娘正式結束了毛頭姑娘的生活,同時也為迎接新郎過大禮作準備。

  正期的頭天傍晚(土家人把婚期分為傳客、正期、支客三個時段),男方將事先準備好的衣物、豬肉、菸酒、大米、麵條、糖果點心等禮品,用皮簍或者專用的木製格式禮盒裝好,再由幫忙的人、娶親的人和鼓樂師,當然少不了媒人和總管,一行浩浩蕩蕩,在鼓鑼和嗩吶聲中,送到新姑娘家中。此時雖已夜幕降臨,但新姑娘家中早已燈火通明,有坐堂鑼鼓和坐堂嗩吶及眾親友迎候,此時雙方鑼鼓嗩吶、鞭炮齊鳴,成了歡樂的海洋。

  鑼鼓鞭炮聲過後,開始開盒過禮。過禮由新郎倌家的總管向新姑娘家的總管辦交接。交接之前,新姑娘家的總管代表新姑娘家致歡迎詞,然後,男方的總管開始將皮簍裡的禮品一件件拿出來,依次擺放在新娘家事先搭好的香桌上,並一邊開啟禮盒一邊高聲祝福:“一架盒兒四四方,張郎修起魯班裝,兩邊鑲起雲陽板,百般禮物在中央。一開天長地久,二開地久天長,三開榮華富貴,四開金銀滿堂,開盒禮畢百般大吉,開盒一箱大吉大昌。”過禮在一派熱鬧和祝福聲中結束。

  如果你有幸參加土家婚禮,還可以看到陪十姊妹、發親、拜堂、鬧洞房、喝茶等習俗,從中領略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風情。

土家婚俗“攔車馬”

  迎風儀式完畢,新娘即將登堂。新娘登堂之前要舉行“攔車馬”儀式。傳說新娘帶有煞氣,攔車馬即迴避煞氣,所以又叫“回煞”或“回神”。攔車馬時,先將大門緊閉,門口擺設大方桌一張,繫上繡花圍布,桌上放一升玉米和“三生碟子”。(喻示三牲),內裝生雞蛋一個,生豆腐一塊,生豬肉一片。轎伕抬著花轎站立桌前,由土老師或者本地的秀才學士前來點燃香紙,將信香三柱插於玉米中,三杯酒灑於地上,然後將升子中的玉米邊向轎拋撒邊高聲唱道:“日吉時良,天地開張,今日回神,車馬還鄉。”這時響匠鳴號奏樂,鞭炮齊鳴,將方桌抬走,大門開啟,花轎抬入室內,舉行“拜堂”成親儀式。

湘西鳳凰土家婚俗

  姑表婚:指兄弟姊妹子女間通婚,俗稱"對開親",或"扁擔親",這是原始族婚所遺的落後婚俗。舊社會在土家族乃至少數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中均有,解放後,姑表婚已基本消失。

   

  交換婚:是兩家互換姊妹為妻,或互換女兒為媳的婚姻。為一平等的議婚形式,也有包辦,節財的因素在內。

  轉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的殘留形式。兄亡已後,如其弟尚未婚,願意和有權與其寡嫂結婚。俗稱"弟坐兄床",又作"轉茶"。弟去後寡媳,若其兄願意,也有權收弟媳為妻,"兄坐弟床"。若兄弟皆不願,寡嫂媳方可外嫁,但必須守孝三年;婆家要索"贖身錢","滿堂酒",除孃家送的東西外,其它的財物不能帶走;若有兒女,一般帶女不帶兒。這類婚姻現已罕見。實質是視婦女為一般私人財產的封建習俗。 

  招郎上門:女方父母無子,招女婿上門成業,為女方養老接代。放話:即指"議婚"。包括"指腹議","童子議","訂婚議"。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胎兒婚姻","童子婚姻"極少,多為適齡訂婚。但有一套俗規履行,放話前女到男方"踩屋場",作一番考察,滿意後方訂婚。訂婚要破費,由男方備好豬肉,酒,魚和衣服,鞋襪,雨傘之類由媒人引路,率一些至親上女方家。女方則大辦酒席,內外至戚齊距,認識接待未來女婿。女婿逐一認親,再據男女生庚日期畫八字配鸞書,完成訂婚手續。此後,每於年節必多備酒禮,送女家親戚,謂"朝年"。將娶前數月報吉,謂之"求吉"或"報日"""。如女方同意,男方必於正月內擇一吉日,先請媒人訂婚期,然後往來回訪,謂之"親家過路"。其後,女方請木匠打嫁妝,男方給木匠送酒,肉,糧及"利市錢",新娘給男方父母親族長輩做鞋子。女方陪嫁棉絮數床,男方備香等包單。婚前數目男方要向女方納采,叫"過禮",抬盒上寫著"禮成奠雁",盒內放一份禮單。女子于歸前一日,擇族戚中有德行婦女為之修眉,以線勒住去鬢邊短髮,"開臉",也叫"上頭",梳頭有講究,做閨女時。興分梳扎長辯,叫"分頭";出嫁時挽成高髻,稱"滿頭"。婦人為新娘修眉開臉梳頭。要與新娘一起哭嫁(即唱嫁歌)。女子出嫁,必筵請相好或同村青年女子九人合新娘而十,圍坐閨樓"哭嫁"叫"陪十姊妹"。

  命字:俗謂取號,男子多用朱漆木匾金字迎親,前一日戚友鼓樂送至。冠者父率新郎拜領,謂之之拜號匾,拜畢懸掛堂壁,謂升號匾。升號匾要三吹三打,鳴炮]奏樂。鳴炮後,設筵堂中,擇童子九人合新郎而十,日"陪十兄弟",且稱十人中新郎?"狀元郎"。

  接親:即翌日新郎偕媒人及一干男女新友至女家迎新娘。迎親將到門。須於門前設一方桌。上列香燭,酒,帛,雞各一,或蛋一個,米一升,茶一杯,有執事者拱手作揖,祝回女家寶神。祝畢,手抓米拋向新娘轎上。謂"攔車馬"。土家族亦興"攔門禮"。男女家各選一伶牙利齒者為禮生,一問一答,天上地下,間間萬事萬物,一真到女方禮生"理屈詞窮",撤去方桌,迎親人才能進堂屋成親。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諸如"妝郎","送親","圓親","見大小","回門",等等。十分繁雜。 媒人來賀必設果酒筵於門外,立飲,謂"接風"。婚後懷孕,稱有喜"。分娩後,女婿提著雞和染紅的雞蛋給岳父"報喜"。第三天,岳母攜禮到男家給外甥洗澡叫"洗三",又稱"三朝禮",滿月那天還有長命錢。這點講究。俗禮行施時莊重而神秘,繁瑣而富於喜劇色彩。

  白族冠婚,雖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包辦婚姻嚴重,封建的"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盛行。亦有指腹為婚,一旦違背,要受到族規懲罰和社會譴責。白族結婚,要經歷媒人求婚,畫八字,填庚字,道喜,報日,接媒,下書,朝拜。出嫁前男方要送禮豬,女方要備嫁妝,要哭姊妹,哭百客,哭憶娘詞,結親時,男方派接親,女方屋裡燒滿堂大火丟筷子,殺雞隔邪;派人抻轎。到男方後舉行拜堂。鬧新房,拜茶等儀式。三天以後,回門認灑。當天去當天回,有"新婚十天不空房"之規矩。 白族人生孩子,熱鬧非常,接生,報喜,洗三,打三朝,取名,滿百天,滿週歲,十二歲脫白穿青,都要舉行慶賀活動。


婚俗

  哭嫁----新娘出嫁前要大哭三天三夜,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和姐妹惜別之情   上頭----用細繩捋去新娘臉上的汗毛,表示她已出嫁   上花轎----妹妹出嫁要由哥哥揹著出門   攔門禮----在結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轎、樂隊等隊伍到女家迎親。女方早在門口擺一大桌攔住門。 男方至門口時,女方執事人以歌聲與男方 ...

男方家人需要到女方禮金的數額一般都是多少

  結婚作為大事裡面的講究自然不少,像小編所講究的過禮便是其中一個,也正因為這樣過禮男方家人需要到女方家嗎成了大家茶餘飯後討論的焦點,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   過禮男方家人需要到女方家嗎   過禮不一定要在男女方家裡。   在過去過禮是要在女方家裡辦一次的,不過現在人們會選擇在酒店裡辦,只要男方把該準備 ...

摔碗酒

     從地圖上看,恩施在湖北以西的更西,像一根鑽頭,鑽到了湖南和重慶的腹部,或者像一隻靈巧的觸角,腳踩在荊楚,而頭已探出身外老遠老遠;他的三面都不是湖北。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完全浸泡在荊楚風中,倒像個另類,有一種脫籠之鵠的感覺。他雖然與湖南和重慶交織一片,但他也不是湖南,更不是重慶。這地方要他不奇也不行。 ...

湖南禮俗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動中,重情節、禮行,講友好,尚文明,並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禮儀;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形成了一套山的習俗。   情禮文明   在社會上,土家族與人交往,都很講情禮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聲譽。對人稱呼,無論親友長幼,“尊敬”二字為先。   在土家社會中,親戚來往非常密切,禮儀不少,且不問貧富,不論親 ...

薅草鑼鼓——民俗文化經典

  “太陽落土四山黃,情妹出來撿衣裳。雙手巴在欄杆上。望郎不來哭一場。”日前,小編下鄉採訪時,婉轉的歌聲從田野裡傳來。循聲望去,一位古稀老農在莊稼地裡一邊歌唱、一邊勞作。唱歌的老農名叫蒲耀明,71歲。他剛才唱的是薅草鑼鼓的唱腔。據蒲老介紹,薅草鑼鼓在改革開放前還在流行。農民們在除草的時候,常常打薅草鑼鼓。幾十 ...

《龍船調》與

  《龍船調》淺談   《龍船調》原名《種瓜調》,是恩施土家族民歌。在20世紀80年代被評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國民歌40首大聯唱》優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鮮明的特點匯入全國56個民族的音樂大海。   《龍船調》是利川民間劃龍船唱腔的主體。《龍船調》之所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由於它詞曲都很有特色。歌詞 ...

廣東東莞重現疍婚俗

     資料圖片:點紅油燈      資料圖片:身著傳統疍家特色的迎親隊伍   中新社東莞4月12日電 小編今天從廣東東莞沙田鎮政府獲悉,該鎮將在今年10月舉行的沙田文化藝術節上推出真實版的疍家水上婚禮,重現“媒聘”、“花艇迎親”、“哭嫁”、“對歌”等習俗,沉寂了20多年的沙田疍家婚俗將重現民間。   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