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土家族的節日風俗

土家族的節日風俗

  土家族節日習俗:過年、趕年、過月半。

  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時間,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過族年,要在祠堂裡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裡,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祭祀畢,遊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長達三、五日之久。

  土家族的春節,比漢族提前一、兩天,甚至提前六、七天,稱為“趕年”。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先祭祀祖先。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團年時,先給果樹和犁鏵、雞舍等餵飯,給碓、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

  土家人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並楊聲呼名哀悼。建國後此類迷信活動逐漸消失,但農村群眾依然重視過月半,已相沿成習。

土家族節日有哪些風俗

  土家族節日有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包粽子、聚集在一起吃社飯等風俗,土家族每逢節日,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綠豆粉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傳統節日 風俗活動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除了漢族還有其它55個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國家,而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節日,那麼土家族傳統節日有哪些呢?土家族的風俗活動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土家族傳統節日

  趕年

  土家有過趕年的習俗,即比漢族提前一天,月小臘月二十八,月大臘月二十九,吃團年飯,到臘月三十同樣除夕守歲,因此有土家過兩個年的說法。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月初二

  土地菩薩生日,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戶戶住屋的當頭,都有一座土地廟,也叫當坊土地,有“不怕客人來得遠,也服當坊土地管”的說法。這一天,人們對天氣晴雨十分關注,農諺有云:“土地公公曬出汗,一碗蕎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傘,一斗蕎子打一碗”。

  清明節

  上墳掛青,節日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豬腦殼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

  牛王節

  四月十八日這天,傳說是牛王菩薩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並給牛喂好料,如黃豆等,打掃牛欄,人們還要殺雞、宰豬,祭祖先。

  端午節

  有頭、二、三端陽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頭端午最為隆重,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兒女婿回家“過端午”。所謂“有心拜年,端午不遲”,說明這個節日的重要。過端午節,各家都要採集艾蒿、菖蒲、風藤等懸於門首,用這些草藤燒水洗澡,可以去風溼,治皰瘡。因而有“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納千祥”的聯語。喝雄黃酒,給小孩身上抹雄黃,以及繞井宅撒雄黃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民俗事項,因為雄黃有防蚊蟲蛇蠍的功能。

  六月六

  曬龍袍,也叫吃新節或嘗新節。土家人在這天將家裡的被子衣服拿出來曬。另外,這天也叫嘗新節,瓜果穀物有的開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嘗新,要用包穀酒敬神。

  月半節

  節日時要燒紙錢,所謂月半紙,祭祖先,據說月半前後,死了的祖宗都回來,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為鬼節,所謂年小月半大。

  鶴峰土家族又把月半節當作女兒節,到了農曆七月十二、十三這兩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兒回家團聚,參加祭祀祖先的活動。也因為這天出門的女子多,到聚居區鄉鎮“趕場”,觀看遊藝活動的姑娘和年輕媳婦多,故又被稱叫作“女兒會”。一般在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談情說愛,為青年人的盛會,而且已不僅僅限於某一個少數民族的男女參加。

  重陽節

  有大重陽小重陽之分。大重陽十九,小重陽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謂撿重陽菌。

  洗神

  舊時土家族除信奉白虎神外,還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殺豬宰羊,男女老少著本民族服裝參加“洗神”,擺三牲祭品,由老師即男巫、手執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驅邪。然後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長的一根竹竿,畫上紅綠顏色,打通竹節,灌上桐油,塞上布條點燃、左右盤旋,跳民族舞蹈。


安徽的人文風俗之———節日風俗

  農曆   又稱陰曆、夏曆或古歷。相傳中國的歷法始創於夏朝,《尚書·大傳》稱“夏以十三月為正”,即每年定l2個月,至第13個月時轉為新一年的正月,至漢代時統一使用這種曆法,因而稱之為“夏曆”。夏曆極為重視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作物生產與生長的關係,故其別稱為“農曆”。夏曆主要是對照月亮(太陰)繞地球環行 ...

人日節日風俗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勝日”“人慶”等,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人日節的主要習俗有:   戴人勝   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贈花勝   是日 ...

北京節日風俗

  每年農曆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是舊時北京民間的三大節日,尤其春節最為隆重熱鬧。在眾多大小節日中,流傳著豐富多樣的習俗風情。如農曆臘月三十日晚(大年三十),全家人歡聚一堂,吃“更歲餃子”,“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新年伊始燃放鞭炮“辭舊迎新”,“拜年祝福,祈求吉祥”。初二“接財神”。初一至初四,不用刀、剪 ...

普寧歷史節日風俗

  “人節”食“七樣菜”:農曆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也叫“人節”。這一天,普寧家家戶戶有吃“七樣菜”的習俗。   初九天地生:農曆正月初九俗稱天地生,家家戶戶清早點燈籠在門前,備辦果品拜“天公”。這一天城鄉不宰生畜,不除穢物,鹹感天地好生之德。   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節城 ...

大冶人節日風俗

  春節,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節日,家人無論在何地,離家多遠,大都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早晨開門時,各家各戶要放鞭炮,接著家人團拜,互相祝賀,然後進門向尊老拜年,熟人是面抱拳作揖,恭賀發財。鄰居、朋友家家上門拜年,名曰“拜跑年”。初二拜年與鄰地不同,別的地方禁忌這天到親戚家拜年,但若有新亡人則一定要去,名曰“新 ...

洪洞節日風俗—— 祭祀先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祭祖掃墓節,但各地風俗差別很大。洪洞人把掃墓叫“上墳”,也叫“說墳”,意思是清明期間家家都要到自家的墳塋祭奠,所以叫“上墳”;到了墳地,長者要給晚輩孩子們講說地下的先祖,所以叫“說墳”。上墳的時間則有不同。洪洞南部,一般是集中在清明的前三天,第一天上新墳,第二天上舊墳,第三天則是被家族“出戶 ...

土家族節日

  土家族的春節   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過,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稱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烯起一根大柴 ,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土家人要吃象徵吉祥如意,富富有餘(魚)的“紅曲魚”和大鍋燴菜(或稱合菜)。正月初舉行古老的“擺手舞”會。“擺手舞”又稱“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著絢麗多彩的“西蘭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