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為“趕年”。關於“趕年”,民間有這個傳說: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徵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衛茅崗土司覃堯之與兒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鶴峰、永順司彭翼南、容美司(今湖北鶴峰)田世爵等奉指率土兵出征。時值陰曆年關,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
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徵。”
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個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上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一”。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侯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趕年”習俗體現了土家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甘願為國捐軀的博大胸懷,是土家人民的驕傲。
從地圖上看,恩施在湖北以西的更西,像一根鑽頭,鑽到了湖南和重慶的腹部,或者像一隻靈巧的觸角,腳踩在荊楚,而頭已探出身外老遠老遠;他的三面都不是湖北。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完全浸泡在荊楚風中,倒像個另類,有一種脫籠之鵠的感覺。他雖然與湖南和重慶交織一片,但他也不是湖南,更不是重慶。這地方要他不奇也不行。
奇地產異俗,譬如此地的摔碗酒。
恩施土家族的摔碗酒,我見識多年也摔過幾回碗,卻無法參透其中奧妙,頗有敬畏,幾番思量,不敢下筆。想想吧,你被邀請去一個筵席上做客,本是彬彬有禮之事,賓主相見甚歡,大家推杯換盞,長幼尊卑有序,敬酒吃酒,無不禮數到堂,怎奈一陣猛烈的砸碗聲,尖銳的瓷片四處亂飛,人皆驚惶,心臟無力承受,血壓嘣嘣暴漲。這頓飯吃的!
吃飯在鄂西有些地方如神農架叫呼飯,而巴東叫逮飯。都是很火急很暴烈的樣子,連呼帶逮,再砸幾個碗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
但再一細想,也覺不對,咋能把自己喝酒的碗給摔碎了,再找主人要新碗的呢?任何人,不管是南方北方,中國外國,假如你在人家裡做客,必須對餐具輕拿輕放,符合起碼的禮節教養。那年月,誰都知道,破損了的碗是不會輕易扔的,還得請鋦匠師傅鋦補。就算是大戶人家也要厲行節簡,沒有鋪張到可以拿一疊碗來讓你砸個滿堂彩。
但恩施就是這規矩,喝頓酒,貼了酒肉飯菜還要歡迎你把咱家碗摔個七零八落,然後走人。好沒道理!
摔碗酒說是起源於周朝。按本地的講法,與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關,當年巴蔓子將軍因國內有難,去楚國搬救兵,楚國要求巴國給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國後,楚使請巴國割讓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國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頭換取城池。重了信譽,保了國家。“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而在割頭之前,喝酒後摔碎碗,再拔劍自刎。這種大義人,天下少見,想想也夠悲壯的。後人為紀念他,摔些酒碗也是學他的豪氣,學他的作派,學他的捨身取義,學他的決絕篤誠。
這只是一種傳說,要將自己的摔碗與歷史英雄聯絡起來,壯膽是主要原因。也應了一句老話:喝酒喝的是氣氛。但凡喝酒之人,都愛賭酒鬧酒。逞了一時英雄,再多的酒倒入肚中,都不見蹤影,只是苦了胃囊。最直觀的豪情當然是將喝乾的空碗摔了,以求結局響亮。叭!這一聲,聲、色、形都到了高潮,戛然而止,酒與人的魅力也到了巔峰。如果主人欣賞的是你摔得越多我越高興,這個風俗也就無可厚非地站住了。
我猜想應該只有在酒館裡摔。都是一堆男人,都是一群酒仙。沒多少拘束,有多大的力使多大的力,有多少碗摔多少碗。既然來了,都不當這個孬種,不輸這口豪氣,摔了碗,掏錢就是。好在碗不是碗,就是一小土碟,二三毛錢,摔多少也不值幾個子兒,只要大家高興,主客盡興,值!
這摔碗也有講究,初來乍到的,使了吃奶的力往地上砸,帶著階級仇,民族恨一樣的,可碗砸地,還是整碗。按當地的規矩這要罰酒三杯,再砸三個碗。如果再砸不破,那可就麻煩大了。但我見到的瀟灑摔碗者,是喝淨後,亮底後,三個指頭拈著碗,輕輕從頭頂往後扔過去,一個漂亮弧線,碗自由落體,自然解體,四分五裂。那個美勁兒,那個姿勢,煞是有派。
說到這叫碗的土碟子,也不是瓷的,應是陶,口沿上了點釉,是防劃傷了嘴巴。酒通常也不是白酒,是土家人的米酒,度數不高。每次也不會斟滿,就一二口,喝了,摔了,再斟。就是白酒,也點到為止,不像如今通常的酒宴上,大玻璃杯上到滿,溢位才為敬,還要一口悶。土家人將一杯酒分解成無數“碗”,真的就是為一個氣氛,為多摔幾個碗,為讓酒館裡多有此起彼伏、噼噼叭叭的爆破聲,酒沒喝多少,碗摔了一地,圖個熱鬧。
摔碗酒在恩施也叫“biang當酒”,極有趣的名字。 biang當,是個象聲詞,東西落地碎裂的聲音。biang讀一聲,相當響亮。三五好友碰上了,說,走,喝biang當酒去!喝這酒一定是在農家樂,主要是在鄉村。矮桌子,柳木椅,冒辣泡的臘蹄子火鍋,少不了合渣、蕨粑、燻乾子、臘肉,還得有幾碟泡黃豆、泡辣椒、醃韭菜、蘿蔔皮、豆豉、涼拌側耳根。摔碗酒是草根的,下里巴人的,和泥裹土的,不是豪門盛筵裡的東西。我幾次喝此酒都是在村莊裡,一桌有幾個火鍋,煮得熱火朝天,自然會摔得天翻地覆,雞飛狗跳。主人說,摔吧摔吧,碎碎平安!
以頭換城也好,碎碎平安也好,都是藉口託詞,就是篤定了要摔這個碗,衝著“biang當”來的。因而摔碗要有這種摔碗的環境,要有這種摔碗的衝動和氣氛,桌上定不能有宵小之人。必是合性投意、割頭換頸的朋友才能湊一堆拼命摔一通碗,也沒有旁人呵斥你無禮粗野。我看如今只有像恩施這種外界少擾的地方才能摔這個碗了。山野莽漢,生性率真不羈,待客如火。想起他們的山歌:“皇帝老兒管得寬,管得老子想發癲。”山高皇帝遠,我兄弟們想摔就摔了,癲就癲一回,你又能把爺怎樣?在許久以前的年月,土司要女人們的初夜,官家要老百姓的糧稅,土匪要鄉親們的錢財,生活再怎麼苦,酒碗還是要摔的。這就是強力的生存哲學,男人們不摔幾個碗夠不上巴人後裔白虎血脈,有時女人也摔。摔得稀里嘩啦,轟轟烈烈,這陣勢,就是一個破壞,激烈的、報復的、兇狠的、果決的、壯美的破壞。以破壞完成感情,完成性格,完成民風,完成人生。摔的那個勁頭,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不破不立,大破大立,重建一個自我,砸掉一個窩囊廢,成全一個純爺們。
楚之蠻,巴之雄,野風烈土,敢作敢為。生活其實是在傳統無形的道德桎梏之下,人的行為被無數的觀念鎖鏈鎖住了,一刻的衝破與爆發,有生命的新境。
往往大山大景之地,會有大俗大性。沒有區眉小眼的規矩,不來精雕細鑿的謹慎。豪氣干雲,擲地有聲,想砸就砸個稀巴爛,這才是做人的真性情。
但也聽說,此俗隨著旅遊的推波助瀾,有愈演愈烈之勢,某家酒館一天要摔一萬個碗。滿地狼藉,不堪入目,驚心動魄。這些碗沒有萬年不能迴歸泥土。如果後人發掘,會恥笑我們是個縱酒肆色,盡情享樂,毫無節制的時代。如將其回收,碎成瓷粉,或者乾脆與水泥一起,鋪成大路,也算是廢物利用。但我建議,若要儲存此俗,最好是做成泥碗,即可降解。但摔聲不脆,不葷不素,不如不摔,食客掃興,生意不興,如何是好?
讓人又恨又愛的摔碗酒!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動中,重情節、禮行,講友好,尚文明,並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禮儀;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形成了一套山的習俗。
情禮文明
在社會上,土家族與人交往,都很講情禮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聲譽。對人稱呼,無論親友長幼,“尊敬”二字為先。
在土家社會中,親戚來往非常密切,禮儀不少,且不問貧富,不論親疏。土家族有句諺語,“親戚象把梭,往來腳跟腳”。
土家族不僅親族往來,有優良的道德風尚,就是與一般人往來,也很講究社交道德。一切都講究文明禮貌,維繫民族傳統道德。
人生四禮
土家族在人的一生生活中,禮儀較多,但歸結起來,只有四大禮儀,即誕生禮,成年簪冠禮、婚禮、葬禮。現將人生四大禮儀,分別記述之。
誕生禮
誕生禮,是人生的開端祀。
土家族人,相當注重為嬰兒舉辦誕生禮儀式,既含有為新生命祝吉的意思,也有為產婦驅邪的表示。禮儀中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土家族人舉辦誕生禮儀過程是較長的。
結婚禮
土家族人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制度裡,有著不同的婚姻制度,不同的禮儀、習俗。
祝壽禮
祝壽,土家族把它視為人生禮儀中重大禮儀之一。對祝壽,土家族有些不成文的俗規;未滿童限的小孩,稱為“長尾巴”;成年人,則叫“過生日”;五十歲,方稱“祝壽”。但是,若父母在世,即使年過半百,也不能舉辦“祝壽”,有“尊親在不敢言老”之說。最隆重的祝壽,是滿六十花甲;特大隆重的壽誕,是年滿百歲,稱為“人間壽星”。
因此,土家族慶壽儀禮,也就因年齡而異。
葬禮
土家族葬禮,既有社會習俗的特點,又有對處理死者的信仰。不過,民族歷史的悠久,民族雜居的融合,使土家族的葬俗不斷髮生演變。但是,無論怎樣演變,其民族特徵總是鮮明的,而且有著重大的科研價值。
土家山俗
土家族世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種在山,燒伐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土家族山的習俗。
概括起來,主要有刀耕火種,春種秋收,飼養豬牛,買蛋買鹽去趕場,“閨女人人會繡花”等。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有關土家族“過趕年”的傳說: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士兵英勇作戰,立下了 ...
“太陽落土四山黃,情妹出來撿衣裳。雙手巴在欄杆上。望郎不來哭一場。”日前,小編下鄉採訪時,婉轉的歌聲從田野裡傳來。循聲望去,一位古稀老農在莊稼地裡一邊歌唱、一邊勞作。唱歌的老農名叫蒲耀明,71歲。他剛才唱的是薅草鑼鼓的唱腔。據蒲老介紹,薅草鑼鼓在改革開放前還在流行。農民們在除草的時候,常常打薅草鑼鼓。幾十 ...
土家族是個對於禮儀十分看重的民族,有著悠久而獨特的禮儀文化。修船造屋,婚喪嫁娶,待人接物,都有自己的禮儀和讚詞,這些禮儀和讚詞,大多蘊含著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讚詞,大多高雅、通俗、順口,以讚譽、祝福為主,體現著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其中婚禮中的禮儀和讚詞也無不如此。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結 ...
《龍船調》淺談
《龍船調》原名《種瓜調》,是恩施土家族民歌。在20世紀80年代被評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國民歌40首大聯唱》優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鮮明的特點匯入全國56個民族的音樂大海。
《龍船調》是利川民間劃龍船唱腔的主體。《龍船調》之所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由於它詞曲都很有特色。歌詞 ...
一方山水一方人。每到異鄉,如果僅僅遊山玩水,沒有了解當地的人,沒有欣賞當地的歌舞,沒有學兩句當地的土語,便會留下遺憾。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這是土家風俗。而客家人的梅州則總讓我想起黑白片裡的廣州。 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男人跳茅古 ...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土家女哭嫁習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離別,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禮前三日開始,哭三天三夜。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 ...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