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同喪俗

大同喪俗

  古代大同的喪俗,禮儀相當繁瑣。一般可以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三等程式。正如《大同縣志》所述:“親始歿,擗踴哭泣無數,小斂畢,訃於戚友,大功以上皆以麻括髮,名曰:散頭;家人裂布裹首,三日成服齊哀,以下各服其服,始大斂;殯於中堂,朝夕奠;每飯必祀。是日,親戚、僚友,悉以楮紙弔慰,名曰:燒紙;是夜,哭訃於城隍廟,名曰:送燈;七日親友賻奠,名曰:盛函,又曰:開弔;尤必延禮生行家奠;庶民之貧者多有七日、九日葬者,其富者也有經年而後葬者,非禮也。惟紳士家及庶民之知禮者,於百日內卜日治葬。葬期之前數日,訃期於親友之,當會葬者。前三日親友賻奠,名曰:辭靈;延禮生如開弔,及葬也如之,凡置靈座、設魂帛、立銘旌、繪容像、造明器、作神主、告遷柩、設遣奠、祀土神皆如制。但庶人崇尚佛事,既葬三日,主人祭於墓,名曰:復三,又回:圓墓。其紳士家亦有間三、五日即哭於墓者。”

  解放以後,隨著時代變遷,喪俗大為簡化,尤其是1966年大同市建起火葬場後,土葬已逐漸淘汰,一般人員只採用召開追悼會的形式,親朋好友前往致哀,然後將死者送到火葬場火化。這種文明簡樸的葬禮形式,已逐漸為民間普遍接受。

  其追悼會程式是:(司儀一人唱禮)

  一、追悼會開始,全體肅立;

  二、獻花圈、獻悼詞;

  三、奏哀樂;

  四、默哀(靜默三分鐘);

  五、致悼詞;

  六、向亡人行三鞠躬禮;

  七、焚花圈、焚悼詞;

  八、禮成。

  喪葬輓聯

  駕鶴西歸、音容猶在、壽老歸真、德望常昭、勤勞一世、流芳千古、沉痛哀悼、壯志未酬、凋芳落秀

  在世克己奉公 終身辛勤勞動

  臨終瞻念革命 一世淳樸為民

  高風傳鄉里 一世精神歸華表

  亮節照後人 滿堂血淚飛雲天

  傳噩耗悲歌動地 想見音容空有淚

  繼遺志鐵誓震天 欲聞教誨杏無聲

  壽終德望尚在 一夜秋風狂摧祖竹

  身去音容猶存 三更涼露淚灑孫蘭

  抱孫昔日恩如海 深恩未報慚為子

  承服今朝痛徹心 飲泣難消愧作人

  半子情深 大廈悲傾梁大壞

  遊仙跡香 濃雲驚把泰山迷

  懿範堪誇 此去九泉空景仰

  靈輛在駕 殊深半子痛哀思

喪俗的赴告、奔喪、唁電解說

  1.報喪人死之後,子女要隨即向親友報告死訊及喪期、葬期等有關事情報喪亦稱“告喪”、 “赴告”、 “訃告”,其形式有寫訃文信畫報告親友的,有子女著孝跟前去報告的,現在有在報上登“訃告”的。孝子前往多是口頭的,間具訃文,舊時訃文與現代的訃告內容大同小異,格式則有所不同。如孔子第七十六代孫孔令購過世時,長於年幼,由孔府當差專班發訃告,是舊式的。

  2.奔喪:是指出門在外的子女及親友接到訃告後,及時奔喪、弔喪。子女接到訃聞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等,不顧一切地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一路哭著走來的。到家後先到靈前跪叩、哭掉,直到有人勸慰才止。因變病、生產等原因而不能奔喪者,要寄物以吊。否則要被世人譏為不孝。親友接訃文後,要攜禮來弔喪,所帶禮是果品點心、輓聯挽賬等。秦晉北部及內蒙西部弔喪攜“大點心”,即大個的饃饃,至親帶整份的,較疏的則帶半份,整份十二個。

  3.弔喪:舊時喪禮之一,是由死者家屬進行報喪,死者晚輩到親族家門“叩報喪頭”,通知死訊後,親族穿喪服,按輩分等級設靈堂,孝男輩女守靈舉哀,每天賓至都要哭靈。弔喪期間家屬親友禁忌很多,通常是非喪不談,面垢不洗,女人忌脂粉,食米粥淡飯,不能吃菜果,以示哀場。 親友來吊,孝子要迎接、陪同。有的地區,當人主和顯客致 宋的肘。候,孝子要齡門跪叩迎親,還要跪送孝帽。孝帽的層數、形制不同,可以分出親疏、尊卑,這是鄉里人十分注重的,一有不合,便要爭吵,故有‘吵孝帽”之說。  孝子賢孫要穿孝衣,孝服不鎖邊,斷處外露,但“五服”之制不那麼嚴格,腰繫麻絲一類充當腰帶,這就是“披麻戴孝”。前來弔喪的人,也要戴孝,要哭喪,這是中國民間喪禮的特色,根據遠近親疏,男女性別的不問各行俗成的限度。對死者若沒人哭喪或者人少或哭得不賣勁,人仍則認為他的人緣不好,或者子孫不孝。該哭的人不哭,被認為不知禮、不孝順,受到譏諷。 哭的種類也很多,男子多不出聲“泣”出聲也不成調,婦女要哭出聲來,還要淚涕滿面,哭出調和詞來。哭詞多是稱頌死者的賢良能於及對死者家人帶來的不幸、哭聲大的為“嚎喪”,沒有哭喪任務的親友,其責任是燒紙。一般靈摳之下放有瓦盒,旁邊有紙錢,火柴,弔喪者進門要跪叩,燒紙,長者可不跪叩。

  4.弔唁:也稱“弔祭”,即哀悼、祭悼死者,慰問死者的家屬。舊時弔唁有一套繁瑣的禮節。死者家屬在室中“哭”,對弔唁者予以歡迎;弔唁者須向死者贈送衣被等。現在主要是透過向死者家屬致唁函或唁電、敬獻花圈,或者赴靈堂參加追悼會等方式進行悼念和慰問活動。

  5.瞻仰遺容:是一種告別遺體的儀式,即看望死者的遺體容貌。向遺體告別,是現代喪葬禮儀之一。在遺體火此之前,死者家屬或系朋好友向遺體告別。這是隨著火葬的推行在中國出現的一種新的喪葬儀式,一般是在殯儀館舉行。

  6.獻花圈:花圈是用花紮成的圓環,是掉念死者的禮儀用品,常用於葬禮或遏墓儀式中。一般是用紙花、紗花、塑膠花或者是鮮花在支架上扎制而成的。將其置於死者的遺體、遺像、靈摳或墳墓前,花圈左右附兩聯飄帶,上聯書寫死者姓名、稱謂,下聯書寫獻花圈者的姓名或單位的名稱。獻花圈原是西方的禮俗,清朝末年傳入中國,現在已普通採用。

  7.唁電:是用以對死者表示悼念、對喪家表示慰問的電報。由死者系朋好友或者有關單位發維死者家屬或死者所在單位。其形式簡便,傳遞迅速,是現代入扔普遍採用的種弔唁禮。

  8.追悼會:是人們對死者追念哀悼的殯儀形式,由死者所在“單位成親友組織舉辦,一般是殯儀館、禮堂等地舉行。會場正方中央放置遺體或骨灰,兩旁放置花籃、花圈,前上方掛著遺像,追悼會的程式一般是:首先全體參加追悼會的人員在哀樂中默哀三分鐘,然後單位領導或有一定地位和聲望的人宣讀悼詞,死者家屬致答詞,向遺像鞠躬,向遺體告別,最後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追悼會不是治喪的必須形式,可根據死者的遺願或者喪家的意願從簡或者從免。

愛新基摩喪俗

  愛斯基摩喪俗是美國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喪葬習俗。人們認為人死之後靈魂猶存,亡靈與活著的親人應保持度好的強弱以保證雙方生活的安寧。因而他們對喪葬儀式十分重現。人死後;要把房屋所有門都開啟,為死者的靈魂昇天創造條件。死者安葬在墓穴以後,人們要用土細心掩埋,不留一點縫隙,以免亡靈返回。據說死者如果不滿意他的來世生活,就會回到人問溜竊親人,如果有人見到亡靈,就會在短時間死去。因此,死者家的屋門上要安放一個東正教的聖像,以防止靈魂從門口進來。愛斯基摩人相信在復活節期間,靈魂到處遊蕩,所以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掛有十字架,以使幽靈遠遁。


興安盟

  喪葬有三種: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貴族領主死後地火葬;靠瀾滄江一帶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後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風俗,人死後,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親在或子女用溫水洗屍,然後穿上新衣服。洗臉時,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釦扣在背部,以示與活人區別。穿上衣服以後再用白布裹屍,並停放於屋內。這時, ...

赤峰的

   蒙古族喪俗病人死後7個時辰不準移動,以乞"回生"。之後著手準備安葬。   弔唁方式,王公貴族死後,全族百姓穿喪服致哀。並請喇嘛誦經超度。平民富戶停屍3~7天,亦作道場,由喇嘛誦經。出殯時,屍身不得從門抬出,要走窗戶。   清以前蒙古族葬俗有三種:   1.野葬葬俗更遙遠一些,即人死後用一 ...

大同出生

  大同地區,在嬰兒出生後,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須給新生嬰兒贈送衣服、被褥、枕頭、鞋襪等禮物。在孩子生下12天時,親友中的婦女,要來看望孩子的母親,名曰:打聽。要給產婦帶來些紅糖、掛麵、蛋糕等禮物,表示慰問。產婦家中也須設便飯招待客人。在產期內,忌諱外人進產房,尤其是忌諱外家男性進產家門,為了防止有人冒然闖進, ...

大同農事

  大同地區氣候比較寒冷,土地頗為貧瘠,古代農人按照農曆二十四節,因地制宜安排了一年的農事,沿襲至今,已為農俗。   春 季   立春(公曆二月上旬):積肥、送糞。   雨水(公曆二月下旬):積肥、送糞、制定水土保護工程規劃。   驚蟄(公曆三月上旬):耕耙士地、開渠、鑿井。   春分(公曆三月下旬):種大麥 ...

中衛

  中衛人把結婚和喪葬稱為“紅、白喜事”。嫁女娶親,成家立業,視為人生之喜事,很好理解,但把親人闔然長逝、悲痛哀傷當作“喜”事,常人無法理解。這裡就反映出了中衛喪葬中的某些原始風俗以及對死者回歸的古老意識,帶有古文化色彩。   報喪:是中衛喪俗的一個內容,特別是對耄耋老人去世,視為“大喜”,喪禮極其認真。晚輩 ...

西藏之-天葬

  就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說,又有印度、中亞舶來說.一般公認天葬分兩個階段,西藏先實行的是一種無意識“棄屍於野”的”原始天葬”。到十一、十二世紀,隨著佛教思想的影響,天葬逐漸儀式化,進入“人為天葬”時期,而後數百年間天葬儀軌日臻完善。天葬也成為藏區眾多喪葬習俗中最流行、占主導地位的葬俗。   一套完整的喪 ...

重禮儀

  在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中,除大量的歲時風俗外,還有婚喪風俗. 武夷山的舊婚嫁禮俗,一般有下列程式:說媒、相親、換貼(交換生辰八字)送聘、過門、回門。其中“換帖”很微妙,互換庚貼後,庚貼要放置祖先香位前七天,點燃香燭,不讓停熄。如果燭盡香殘或杯盤破損,出生年月又有些牴觸,這起婚事就要告吹。若成,男家憑媒以聘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