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出嫁的姑娘不準在孃家生孩子。其說法是“閨女沾了媽家的草,輩輩世世過不好”。產婦臨產時,要把炕蓆捲起,鋪上草木灰,找接生婆用土法接生。櫃上燃香,地下燒紙,一旦難產就準備送死。孩子出生後,穿上小褂,捆好手腳,包在尿布裡,放在糠袋上,差人去孃家報喜,孃家用紅布蒙著筐,送雞、蛋、白麵、紅糖等。生男孩是大喜,送的東西多一些,生男孩在房門左邊掛弓箭,生女孩在門右邊掛紅布。第三天給孩子洗澡,女嬰還要在耳垂上扎耳眼,準備長大戴耳環。
嬰兒出生要過“十二日”或“滿月”擺席請客。之後,孃家把姑娘接回去住幾天(一般是三、六、九天),送回時要給孩子掛紅白線,蒸麵“火局火局”(一咱魚形麵食),也有給嬰兒過“百天”的。
孩子一週歲要辦“生日”,親友贈送衣服、銀鎖等物件,宴請賓客後,在炕上擺放筆、算盤、鞭子、桃(用白麵做的桃形饅頭)等,讓孩子抓拿,以此來“判定”他將來讀書做官、經商為農還是光知道吃喝——好吃懶做。
生育風俗,是從孩子出生到滿月期間的一些禮儀習俗。主要有報喜、三朝、取乳名、送祝禮、送滿月禮、吃滿月飯等。這些生育習俗,至今在農村仍很盛行。
報喜:小孩出生後,其父親要帶紅雞蛋、餅子等禮品,到小孩的外祖家報喜。因以往稱男孩為“讀書的”或“放牛的”,稱女孩為“繡花的”,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要在禮品中放一本書或一支筆;若生的是女孩,則在禮品中放一支花或一束五彩絲線。這樣,外祖家一見便知道生的是男是女,避免直接詢問的尷尬。
三朝: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請外祖父、外祖母前來赴宴,稱為“吃三朝飯”,其目的是商定請三親六眷前來吃喜酒的時間。這天,還要祭祀送子娘娘,並要用艾蒿、車前草一起煎水給孩子擦身,謂之“洗三”,意為祛災避邪。
取乳名:三朝後,外祖父母要請算命先生,按小孩的生辰八字檢視五行,再根據五行取名。如果孩子五行中缺什麼,就要在乳名中補什麼;若五行齊全,則多用富含寓意或時髦響亮的字詞作乳名。以往由外祖父母給孩子取乳名是定規,現幾乎不再。
送祝禮:按“三朝”所商定的時間,雙方所有的親戚眷屬,都在這天備厚禮前來祝賀,稱為“送祝禮”或“送祝米”。禮品一般為稻穀、麥子、油條、饊子、紅糖、豬蹄、母雞、雞蛋及衣料等。外祖家除以上禮品外,還要送搖窩(現為童床)、木枷椅(現為童車)、棉被、棉衣、甜米酒等。所送賀禮,除外祖家可全部收留外,其餘客人均只能收一半左右。
滿月禮:小孩滿月時,外祖家要為孩子送“滿月禮”。禮品仍為一些較好的食品。這天,還要請理髮匠來家中給孩子剃滿月頭,人稱“剃胎頭”,家長除付給理髮費外,還另贈送香皂、毛巾等禮品,並請理髮師傅吃酒席或燒湯喝。
吃滿月飯:孩子滿月三天後,其母要回到孃家吃一餐飯,稱為吃滿月飯。未吃滿月飯之前,其母、子被稱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別人家串門的;吃完滿月飯後,便如同常人一般,再無任何禁忌了。
大連市地處遼東半島南端,古往今來,東北諸民族的活動,多涉及此地。自燕秦到唐初,漢族、東胡族(鮮卑、氐)、扶余族(高句麗)迭相爭長,持續近千年。自五代後梁到清初,又延續近千年。其間,遼代渤海漢戶、東丹國人、熟女真,元代南宋新附軍及西夏戰俘,都先後有部分徙居本區。
各族人民互相雜居,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文化技術交流,推動了生產的發展。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大連市共有36個民族,即漢、滿、回、錫伯、蒙古、朝鮮、壯、侗、維吾爾、土家、苗、達斡爾、俄羅斯、白、瑤、布衣、藏、哈薩克、彝、鄂溫克、黎、畲、傣、高山、鄂倫春、阿昌、納西、仡佬、羌、仫佬、哈尼、塔塔爾、柯爾克孜、水、京、裕固。其中少數民族35個、28.6萬人。在少數民族中,超過20萬人的有滿族;超過萬人的有回族、錫伯族;超過千人的有蒙古族、朝鮮族;超過百人的有壯族、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苗族;其餘25個少數民族人口都在百人以下。全市有12個民族鄉鎮,分別是:金州區石河滿鎮、七頂山滿族鄉;瓦房店市老虎屯滿族鎮、三臺滿族鄉、楊家滿族鄉;普蘭店市樂甲滿族鄉;莊河市小孤山滿族鎮、塔嶺滿族鎮、高嶺滿族鄉、三架山滿族鄉、太平嶺滿族鄉、桂雲花滿族鄉。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0%的鄉鎮全市還有12個。截至1997年,全市共有少數民族幹部8648人,其中地(廳)級幹部7人、縣(處)級幹部187人、鄉(科)級幹部542人。市十二屆人民代表和市九屆政協委員中各有少數民族代表委員35人、30人。全市企事業單位有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員6835人。1997年11月21日,座落在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連民族學院正式建院。
催生禮
產期臨近,孃家要送“快使肉”,謂孕婦吃後可順利分娩。從前生第一胎,向多子女人家討嬰兒衣服,對方給單衣、夾衣各一,叫“利市衣”,以保小兒健康成長。
分娩
舊時穩婆接生,嬰兒死亡率高,現均新法接生。產後,休息一月,稱“做月裡”。產婦房關閉窗戶,拉下窗簾遮陽,以防損目。
產婦穿長袖衣服、 ...
大連生育津貼的領取條件包括:
1、在大連市參加了生育保險;
2、按照大連市社保局規定,在生育前按時足額連續繳納一年以上;
3、能夠提供真實完整的領取生育津貼所需的證明材料。
申請領取大連生育津貼需要準備身份證、嬰兒出生證、結婚證、生育證、診斷書、住院現金收據、出院小結等。 ...
生兒育女,是人類社會繁衍的需求,也是人類社會的精神寄託。由於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歷史淵源,“養兒防老”是國人的其本信條,古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道出了生育對國人的重要程度。由於“無後”為“不孝”之首,因此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如同一把枷鎖禁錮著人的思想,於是就有了“生個兒子一喜,生個姑娘揪著嘴”。給新生兒 ...
濟源人生男育女, 均為喜事。屆時, 主家到女方孃家報喜,然後視家庭經濟給嬰兒“鬧十二”或“鬧十八”,即孩子生下第十二天或第十八天,主家要設宴款待來賀喜的親友。“鬧""""前主家先向親友送“喜餅”,生男餅上塗上綠色,生女塗上紅色。“鬧”時諸親友給主家送小兒衣、布料、米麵、雞蛋 ...
民國時期,嬰兒出生後,向親友散紅雞蛋。四天到外祖母家報喜,六天或九天外祖母家和親友送米花、紅糖、雞蛋、油條等稱“送米麵”(沿芡稱“送飯”),至親加送嬰兒鞋、帽、衣、被及銀鎖等物。中午設宴待客(壇城地區窮家掃鍋臍灰以示無力待客)。生男孩,賓客較多,喜慶氣氛較濃。滿月,外祖母家接住—宿,走時給一鉸頭雞,建國後 ...
長沙風俗,嬰兒出世都要到神龕前燃放鞭炮,向祖宗報喜。昔時重男輕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認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歡天喜地。認為生女是“生個空人”,是背時貨,一愁包腳,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嬰現象。
小孩降生時,如有不速之客進屋,稱“逢生”。來客就是嬰兒的乾爹或乾孃,但有“男逢男生,背時三年,踏了血地, ...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中秋節相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