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中生育風俗

漢中生育風俗

  催生禮

  產期臨近,孃家要送“快使肉”,謂孕婦吃後可順利分娩。從前生第一胎,向多子女人家討嬰兒衣服,對方給單衣、夾衣各一,叫“利市衣”,以保小兒健康成長。

  分娩

  舊時穩婆接生,嬰兒死亡率高,現均新法接生。產後,休息一月,稱“做月裡”。產婦房關閉窗戶,拉下窗簾遮陽,以防損目。

  產婦穿長袖衣服、長褲、著襪,頭包黑紗布或手帕,防受涼。食姜、黃酒、索麵、男長輩和外人不能進房。

  月裡羹·滿月酒

  產後一月內,孃家及親戚朋友送索麵、黃酒、雞蛋、母雞、海鮮給產婦,謂“進月裡羹”。30天為“小滿月”,40天為“大滿月”,擺“滿月酒”,親朋送禮。也有在嬰孩四個月時擺酒,謂之“百日酒”。

  取名

  昔時,看重為男孩取名。迷信者先為算命,如命裡五行有缺,在名字後一字上彌補,若缺金,取“金”編旁字,前一字則為宗譜規定之“輩份”字下輩名字,不能跟長輩同字或同音。怕孩子難養大,往往取女名,如小燕、秀珍,或取賤名,如阿狗、侮頹。

  女孩則多以娟、嬌、婉、娥、香、英、淑、嫻等字為名。示美好賢惠;多女無子家,為女孩取名寄託有嗣願望,如招弟、有弟、領弟、來弟等。建國後,有因緊跟政治形勢,取名和平、建設、鍊鋼、衛國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名字中往往帶“紅”、“東”、“兵”、“武”、“衛”等字。

  週歲

  俗呼“對周”、“對對”。外祖家要送厚禮,有小兒四季衣著、玩具、銀飾。銀飾為必備之物,謂可避邪,近年有改為金飾者。主家擺酒宴請,較滿月酒豐盛。

大悟生育風俗

   生育風俗,是從孩子出生到滿月期間的一些禮儀習俗。主要有報喜、三朝、取乳名、送祝禮、送滿月禮、吃滿月飯等。這些生育習俗,至今在農村仍很盛行。

  報喜:小孩出生後,其父親要帶紅雞蛋、餅子等禮品,到小孩的外祖家報喜。因以往稱男孩為“讀書的”或“放牛的”,稱女孩為“繡花的”,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要在禮品中放一本書或一支筆;若生的是女孩,則在禮品中放一支花或一束五彩絲線。這樣,外祖家一見便知道生的是男是女,避免直接詢問的尷尬。

  三朝: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請外祖父、外祖母前來赴宴,稱為“吃三朝飯”,其目的是商定請三親六眷前來吃喜酒的時間。這天,還要祭祀送子娘娘,並要用艾蒿、車前草一起煎水給孩子擦身,謂之“洗三”,意為祛災避邪。

  取乳名:三朝後,外祖父母要請算命先生,按小孩的生辰八字檢視五行,再根據五行取名。如果孩子五行中缺什麼,就要在乳名中補什麼;若五行齊全,則多用富含寓意或時髦響亮的字詞作乳名。以往由外祖父母給孩子取乳名是定規,現幾乎不再。

  送祝禮:按“三朝”所商定的時間,雙方所有的親戚眷屬,都在這天備厚禮前來祝賀,稱為“送祝禮”或“送祝米”。禮品一般為稻穀、麥子、油條、饊子、紅糖、豬蹄、母雞、雞蛋及衣料等。外祖家除以上禮品外,還要送搖窩(現為童床)、木枷椅(現為童車)、棉被、棉衣、甜米酒等。所送賀禮,除外祖家可全部收留外,其餘客人均只能收一半左右。

  滿月禮:小孩滿月時,外祖家要為孩子送“滿月禮”。禮品仍為一些較好的食品。這天,還要請理髮匠來家中給孩子剃滿月頭,人稱“剃胎頭”,家長除付給理髮費外,還另贈送香皂、毛巾等禮品,並請理髮師傅吃酒席或燒湯喝。

  吃滿月飯:孩子滿月三天後,其母要回到孃家吃一餐飯,稱為吃滿月飯。未吃滿月飯之前,其母、子被稱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別人家串門的;吃完滿月飯後,便如同常人一般,再無任何禁忌了。

大連生育風俗

  舊時,出嫁的姑娘不準在孃家生孩子。其說法是“閨女沾了媽家的草,輩輩世世過不好”。產婦臨產時,要把炕蓆捲起,鋪上草木灰,找接生婆用土法接生。櫃上燃香,地下燒紙,一旦難產就準備送死。孩子出生後,穿上小褂,捆好手腳,包在尿布裡,放在糠袋上,差人去孃家報喜,孃家用紅布蒙著筐,送雞、蛋、白麵、紅糖等。生男孩是大喜,送的東西多一些,生男孩在房門左邊掛弓箭,生女孩在門右邊掛紅布。第三天給孩子洗澡,女嬰還要在耳垂上扎耳眼,準備長大戴耳環。

  嬰兒出生要過“十二日”或“滿月”擺席請客。之後,孃家把姑娘接回去住幾天(一般是三、六、九天),送回時要給孩子掛紅白線,蒸麵“火局火局”(一咱魚形麵食),也有給嬰兒過“百天”的。

  孩子一週歲要辦“生日”,親友贈送衣服、銀鎖等物件,宴請賓客後,在炕上擺放筆、算盤、鞭子、桃(用白麵做的桃形饅頭)等,讓孩子抓拿,以此來“判定”他將來讀書做官、經商為農還是光知道吃喝——好吃懶做。


漢中婚嫁風俗

  討歡彩   結婚求吉利,討好兆,稱紅喜事,庚貼用紅紙,禮品中必有紅喜蛋,蛋呈圓形,諧為“狀元”,並與紅棗(早)、花生(生)、桂(貴) 、蓮子(子);合成“早生貴子狀元郎”彩話。婚後,將此蛋果連同喜糖分送親鄰。嫁妝、重盛、門窗均貼上紅雙喜或吉祥圖案剪紙。   請庚幟   舊時,媒婆奔走於男女網家之間說合,並 ...

漢中春節風俗

  門開(店)的大炮首次一黎明,哪個家也放掉雙聲音戰爭和一百個孩子的大炮破裂,祈願新年萬事可喜地順利的事,繁榮發達。   吃持(有)的 早飯大量地吃持(有)。說"高(貴)"的近似聲音,"1高齡的1年"“扔掉們"。   新年做寒暄的 早起的年輕人馬上對父母等的年長者向新年 ...

漢中喪葬風俗

  送終    親人病危,晚輩日夜侍候在側,直至親人呼吸停止,謂之“送終”。如因故不能見老人最後一面,常以為憾。   出殯   人死後,沐身,更衣,移遺體,報喪,入棺,落釘。家人牽手繞棺三圈,稱 “圍喪”。出殯隊伍中有六角香亭,供香爐、木主,容轎是懸圖或放大照片。棺木四周素繡白圍,上置紙紮,男龍女風,兒子喪冠 ...

孝感風俗生育

  生兒育女,是人類社會繁衍的需求,也是人類社會的精神寄託。由於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歷史淵源,“養兒防老”是國人的其本信條,古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道出了生育對國人的重要程度。由於“無後”為“不孝”之首,因此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如同一把枷鎖禁錮著人的思想,於是就有了“生個兒子一喜,生個姑娘揪著嘴”。給新生兒 ...

濟源風俗生育

  濟源人生男育女, 均為喜事。屆時, 主家到女方孃家報喜,然後視家庭經濟給嬰兒“鬧十二”或“鬧十八”,即孩子生下第十二天或第十八天,主家要設宴款待來賀喜的親友。“鬧""""前主家先向親友送“喜餅”,生男餅上塗上綠色,生女塗上紅色。“鬧”時諸親友給主家送小兒衣、布料、米麵、雞蛋 ...

生活風俗生育

  民國時期,嬰兒出生後,向親友散紅雞蛋。四天到外祖母家報喜,六天或九天外祖母家和親友送米花、紅糖、雞蛋、油條等稱“送米麵”(沿芡稱“送飯”),至親加送嬰兒鞋、帽、衣、被及銀鎖等物。中午設宴待客(壇城地區窮家掃鍋臍灰以示無力待客)。生男孩,賓客較多,喜慶氣氛較濃。滿月,外祖母家接住—宿,走時給一鉸頭雞,建國後 ...

漢中宴請待客風俗

  漢中地區人好客,待人厚道,在過生日、滿月、結婚、喪葬等事上,都要設宴待客。但又因事情不同,宴席內容也不一樣。辦喪葬宴席,不僅飯菜從簡,還不備酒。他們認為,家有喪事為不幸,不宜飲酒。辦生日、過滿月的宴席,雖飲酒,不行令,讓老人安安靜靜過個生日,不讓高聲行令嚇著嬰兒。辦“迎親宴”大不一樣,不但菜多、酒多,還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