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中喪葬風俗

漢中喪葬風俗

  送終

   親人病危,晚輩日夜侍候在側,直至親人呼吸停止,謂之“送終”。如因故不能見老人最後一面,常以為憾。

  出殯

  人死後,沐身,更衣,移遺體,報喪,入棺,落釘。家人牽手繞棺三圈,稱 “圍喪”。出殯隊伍中有六角香亭,供香爐、木主,容轎是懸圖或放大照片。棺木四周素繡白圍,上置紙紮,男龍女風,兒子喪冠、麻衣、執喪杖,扶靈拒,親屬擁香亭、容轎,親及在後相送。80年代後期,某些地方做白事糜費無度;送殯隊伍由摩托車隊、腳踏車隊開路,一路鳴鼓樂,放爆仗,還有許多花圈挽幛,所耗以萬計。

  設靈堂

  中堂掛白幃,方桌置供品、香爐、木主,兩旁列紙紮金董玉女、金山銀山。油燈長明,一日三餐供膳,敲三響小鑼,謂之“拿飯”、親友弔唁,上香、叩頭,焚化紙箱,孝子稽顙在側。每七日做一次佛事,清和尚唸經、放焰口,稱”做七”。歷“七七”49日結束,稱“斷七”。

  現城鄉經殯葬改革,喪儀從簡,多實行死後火葬。

回族的喪葬風俗

  回族的喪葬深受伊斯蘭教影響。根據伊斯蘭教教法,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人降生後要按照真主頒示的經典處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當人到老來,死期臨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終,再回到真主那裡去,即“歸真”。伊斯蘭教教義認為死亡是生命的規律,並不令人畏懼。這是回族穆斯林對死亡的看法。

  回族人在臨終前,一般要念“清真言”,阿訇則為其誦讀《古蘭經》向真主祈禱,代臨終者求真主恕其罪過。歸真後親屬要當即抹死者雙眼,託下巴合其嘴,理順其手腳,並將其頭扶向右側,然後將遺體身上的衣服脫去,用白布單遮其全身,然後作大淨。男亡人由男人洗,女亡人由女人洗。然後為亡人穿“開凡”(屍衣)。“開凡”用白棉布製成,男亡人穿三件。女亡人同樣是三件外,還須有一塊裹胸布,長三尺許,寬二寸許。男亡人頭戴平頂小圓帽,女亡人戴蓋頭。

  洗屍後,阿訇給死亡人站“者那則”(即舉行殯禮)。站“者那則”可在清真寺內、也可在潔淨的場地進行。亡人親屬、朋友均為亡人行站禮,以祈求真主寬宥。此時,阿訇念“色納”、贊聖,併為亡人和族眾作“都哇”(祈禱),阿訇在唸經時輪番傳遞“贖罪金”。站完“都那則”之後便將“贖罪金”散發給參加殯禮的人們。然後將“埋體”移入清真寺公有的“塔布”(專為運“埋體”而製作的長方形木匣子,回民稱為“經匣”)內,由四人或八人輪番抬至塋地。婦女和非穆斯林不能送亡人到墳地。

  墳坑叫“麻札”,南北向,深五六尺至八九尺。直坑挖好後再挖側洞,側洞有兩種:一種是從坑底向西挖一長洞,俗稱“偏堂”;一種是從坑底往北挖一洞穴,俗稱“攛堂”。“偏堂”和“攛堂”高二尺許,堂口呈弓背形,寬約三尺,長約六尺,遺體放置其中。墳內不放任何物體,不用棺材,不許陪葬。入葬時,阿訇跪在墳坑上方誦經,“孝子”在墳坑下方跪著聽經,送葬者也環跪墳的周圍聆聽。墳坑填滿,呈駝峰形,也有堆成長方形的。至此,葬禮結束。

  回族主張速埋儉葬,葬不擇時,滯留不得超過三日。

  回族十分重視對亡人的紀念。亡人歸葬後,早晚要在亡人的居室內誦經禮拜,為亡人向真主祈禱。亡後的頭七、三七、四十日、百日、週年、三年要請阿訇到家中為亡人過“乜貼”,主麻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親人要上墳悼念亡人。

  由於回族大部分散於全國各地,喪葬習俗也不盡相同。例如,大多數地區喪葬時家屬、近親要戴孝帽、穿孝衫,也有些地區視戴孝為異端,斥之為逆經叛教;北京牛街的回族有報孝地習慣,亡人卒後,身穿孝服的兒孫挨門逐戶向遠親近戚報喪,出殯時,有的地方親屬有嚎啕痛器的習慣,多數地區認為沿途不可喧譁,只能默誦禱詞。

壯族的喪葬風俗

  壯族的喪事禮儀,其秩序大致是:

  報喪

  壯家有人死後,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裡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後,族內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裡,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髮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邊號哭,擲幾枚錢於水中,汲水回來浴屍。孝男孝女及最親者給死者擦洗完畢,俗曰洗禮。死者是男的給他剃頭髮,是女的給她梳理頭髮。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頭巾。接著給死者穿新衣服、新鞋,還給死者口裡放一枚銀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給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給她手裡握一塊手巾。目的是讓死者乾淨體面地去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入殮

  道公來後,兒女到齊,由道公擇定吉時,便舉行人殮儀式。其儀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內放一屋草木灰,後鋪上一屋白布,將死者屍體抬入棺裡,再用一幅白布蓋上,作為新被,又用白布縫成蚊帳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諸事齊備,就將棺蓋蓋上,用大鐵釘釘牢,此時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聲大哭。邊哭邊歌,以示與死者訣別死者入殮後,棺材放在廳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衝犯祖宗在天之靈,棺材頭垂下一張布幔,設一張方桌,桌上設死者靈位,點燈燃香燭,地面鋪著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靈。

  停喪

  停喪日期,視其家貧富而定,一般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頭戴竹紙帽,腰束麻帶,腳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帶,頭扎孝巾,腳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邊痛哭,以示忠孝。前來弔喪的親朋,均戴麻巾。男的束於左臂上,女的扎於頭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唸經文。給死者超度亡靈。


漢中生育風俗

  催生禮   產期臨近,孃家要送“快使肉”,謂孕婦吃後可順利分娩。從前生第一胎,向多子女人家討嬰兒衣服,對方給單衣、夾衣各一,叫“利市衣”,以保小兒健康成長。   分娩   舊時穩婆接生,嬰兒死亡率高,現均新法接生。產後,休息一月,稱“做月裡”。產婦房關閉窗戶,拉下窗簾遮陽,以防損目。   產婦穿長袖衣服、 ...

漢中婚嫁風俗

  討歡彩   結婚求吉利,討好兆,稱紅喜事,庚貼用紅紙,禮品中必有紅喜蛋,蛋呈圓形,諧為“狀元”,並與紅棗(早)、花生(生)、桂(貴) 、蓮子(子);合成“早生貴子狀元郎”彩話。婚後,將此蛋果連同喜糖分送親鄰。嫁妝、重盛、門窗均貼上紅雙喜或吉祥圖案剪紙。   請庚幟   舊時,媒婆奔走於男女網家之間說合,並 ...

漢中春節風俗

  門開(店)的大炮首次一黎明,哪個家也放掉雙聲音戰爭和一百個孩子的大炮破裂,祈願新年萬事可喜地順利的事,繁榮發達。   吃持(有)的 早飯大量地吃持(有)。說"高(貴)"的近似聲音,"1高齡的1年"“扔掉們"。   新年做寒暄的 早起的年輕人馬上對父母等的年長者向新年 ...

錫伯族的喪葬風俗文化

  錫伯族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在少數民族中算是較多的一個民族。錫伯族是古代鮮卑族的後裔,所以在喪葬上沿襲了鮮卑的一些風俗習慣,葬禮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 ...

鄭州喪葬文化,鄭州喪葬風俗

  對於我們來說死亡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浩瀚宇宙我們在這裡誕生、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幾千年來形成了的喪葬禮儀,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下面小編帶你瞭解一下鄭州文化的喪葬文化和喪葬風俗。   鄭州殯葬習俗,或稱鄭州喪葬風俗。大家知道,關於民間的喪葬流程和祭拜方式,是三里一規矩 ...

濟源風俗喪葬

  濟源舊有的喪葬習俗繁雜。人死後, 其子女要立即央人到各親戚家“報喪”,待親戚到齊後,即入殮釘棺,多數人自死到葬,一般不超過七天, 其間晚輩子(女)孫(女)要晝夜守靈。埋葬前一天下午和晚上,要舉行“請牌位”(上墳請祖宗陰靈)、“壓紙”、“上饌菜”(即祭奠亡靈)等儀式。出殯時,晚輩子孫和親屬均頭戴孝帽, 身著 ...

生活風俗喪葬

  舊社會富家60歲便籌備“壽材”、“壽衣”.請陰陽先生卜窀穸(墓地)。歿後,孝子敞頭赤足先到至親後到朋友家報喪。親友鄰里攜紙箔、挽幛.抬祭盒,待芻靈(紙人、紙馬等)相吊。兒女兒媳披麻戴孝‘守靈”。當晚“燒鋪”.翌晚“入殖”.“封材口”,到家廟或十字路口“送湯”。停靈三日。殯日.孝子扛紙蟠.摔老盆.在櫬前引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