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錫伯族的喪葬風俗文化

錫伯族的喪葬風俗文化

  錫伯族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在少數民族中算是較多的一個民族。錫伯族是古代鮮卑族的後裔,所以在喪葬上沿襲了鮮卑的一些風俗習慣,葬禮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瀋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的後裔,因此在喪葬方面延襲了鮮卑的風俗習慣。歷史上,滿族、漢族是對錫伯族影響較大的民族,因此,在喪葬儀式上錫伯族與滿、漢民族又有許多共同之處。

  錫伯族傳統的喪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況下也實行火葬和天葬。

  錫伯每一家族都有一個固定的墳院。錫伯族在喪葬方面的宗法觀念非常強,人死後必須和自己的親屬埋在一起,否則,被認為是拋骨異鄉,在陰間不能和家人團聚。夫婦合葬是錫伯族喪葬的一種重要形式。安葬時,男棺的位置稍前於女棺,男棺的左側和女棺的右側各鑿一小孔,作為夫婦靈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們能夠在陰間見面。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現在逐漸消失。

  錫伯族傳統的喪葬儀式十分繁瑣。在通常的情況下,親人逝世,則焚香燒紙,舉家哀悼,親友弔唁。小殮後,請喇嘛唸經,擇吉日(忌申日)大殮,屍體放入棺木,頭向西,腳朝東南,埋葬墳院墓穴中。棺木有兩種:未婚男女病故,錫伯人認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沒有房頂”,只有成家後,房子才圓滿,所以一律殮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內,俗稱“無底棺”婚後身亡者的棺木則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繪製得十分精緻。凡未出嫁的閨女、孕婦死亡,或死於橫禍者,均不得在家族墳院安葬,而是另擇墳地埋葬,過些時候進行火化,將骨灰裝入壇中再行埋葬。薩滿、巫職人員死後也要實行火葬,幼兒(三個月以內),死後實行天葬。

  長輩病危,兒女守在旁邊,親眼看到老人嚥氣叫送終。人不能死到炕上,嚥氣前抬到屋地中間搭好的床上。嚥氣後給死者剃頭淨面,剪指甲,口含銅錢,手握銅錢,開啟屋門,長子從窗戶出去到煙囪下喊爸(或納納),這叫指路,送老人登高歸天,然後才許親人放聲大哭。停放時頭朝西北,前方放長明燈一盞,小米飯一碗,內插三支夾棉花球的秫秸節,腳前放喪盒,供燒紙用。

  親人去世後,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週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間不能去娛樂、喜慶場合。男子不理髮刮臉。妻室在守孝期間,不得改嫁。

  親友向死者告別,迸靈堂後在死者腳後下跪,磕三個頭,此時伺候在小桌旁的子女將紙錢遞過去,親友邊哭邊燒,哭訴哀情。紙錢燒完後接過死者子女遞給的兩杯水酒(水裡滲進燒酒),將水酒灑在已燒盡的紙錢上,以示向死者告別。

  送葬前夕,生者要向死者告別,稱“辭靈”。辭靈過程中,有吹鼓手以笙、管、笛、簫、鑼、釵等樂器吹打著哀婉的樂曲。辭靈人的多少,標誌著死者後代人丁多少,親屬關係如何、鄰居感情深淺等。

  安葬在凌晨進行,必須在太陽出來之前安葬完畢。安葬時長子將“靈頭幡”放在棺木上面,並親手埋第一鍬土,接著其他人幫助填滿墓坑。並在上面凸起一個墳堆。

  在家族的墳聖地,男埋西邊,女埋東邊。之後送葬人還要在墳前燒紙致哀。

  死者死後四十九日舉行祭奠儀式,請親戚朋友參加。這天死者的妻(夫)、兄弟、姊妹、侄子女、外甥女等脫孝衣,稱“脫孝衣”儀式。親友們還為失偶者送腰帶、衣料,意為他(她)為死者盡到了最後責任,表達對死者親屬的慰問。同時親屬及親戚朋友帶著豐盛的食物到墓地進行祭奠,由服孝者為死者燒紙錢,將脫下的孝服晃三下。

  死者死後一百天也舉行一次祭奠儀式,這天是兒子、兒媳、孫子及未婚子女們脫孝衣,請近親來參加,親友們為脫孝者送禮物。到這時,整個葬禮才算結束。

  錫伯族還實行合葬,即夫妻二人死後將兩個棺材埋入同一墓穴中,以男左女右為排列順序,妻棺略低於夫棺。屍體的放置姿式,男為仰身直肢,女為左側臥屈肢面對大夫。夫棺的右側棺牆和妻棺的左側棺牆各鑿一小孔,意讓兩個靈魂相互往來。

  現在,由於“移風易俗”的宣傳,錫伯族的喪葬習俗由繁到簡,由舊到新,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宗法觀念和制度漸漸淡化,在有條件的地區,提倡全部實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時男尊女卑現象不存在了,禁錮婦女守寡三年的樊籠也被打破了。人們越來越注重父母在世進的孝敬,而厭於死後虛假的形式。弔唁時,死者子女及近親、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紗,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寄託哀思。

錫伯族有趣的風俗文化:發麵餅與好兒媳

  在錫伯族中會不會做發麵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女孩子來講。她們嫁人後,如果不會做發麵餅的話,會被公婆評價為不稱職。所以做好發麵餅對於每一個錫伯族女孩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錫伯族文化吧!

  發麵餅是錫伯族人早晨餐桌上必有的食物。

  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能否做好發麵餅,是公婆評價一個新媳婦是否“稱職”的“三好”標準之一。即:灶臺是否乾淨,丈夫的衣領是否有黑垢,發麵餅是否烙得好——不會烙大餅的姑娘甚至會嫁不出去。

  在錫伯族群眾中還有一個傳說:新媳婦第一次為公婆做早餐,烙得第一張發麵餅先揹著家人偷偷吃掉,因為第一次為公婆做飯難免心情緊張、掌握不好火候。第二張發麵餅烙好後,新媳婦又悄悄把丈夫叫進廚房品評。之後,新媳婦才有自信將第三張發麵餅呈現給公婆。這一情形與古詩“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翁食性,先遣小姑嘗”所描寫情境非常相似。

  錫伯族人做發麵餅的酵面也有說頭,說它是200多年前從東北西遷時帶出來的;在近兩年的西遷的路上,人們每天一如既往地做著發麵餅,將酵面帶到了伊犁。

  錫伯族發麵餅的做法很有講究:前一天晚上發麵,第二天一早烙餅。烙餅的技法是“三翻九轉”,即餅子在鍋裡只翻三次,每翻一次又左右轉動三次。以這種“程式化”的工序烙出的餅子,皮兒像饅頭皮一樣薄而軟,中間發得似蜂窩。做發麵餅還有一個講究,就是不放油。

  錫伯族人吃發麵餅時,佐以自制辣醬、花花菜。自制辣醬並不很辣、有淡淡的甜味,還拌有新鮮韭菜。用辣醬卷大餅,吃起來特別爽口。花花菜是錫伯族人的特色菜,秋天人們把芹菜、白蘿蔔、胡蘿蔔、韭菜等切成絲醃在罈子裡。它與普通鹹菜的不同點是鹹味很淡。手巧的人醃製的花花菜紅、黃、綠、白色彩分明,看上去如新鮮菜一般。

  錫伯族人吃發麵餅、卷辣醬、吃花花菜的同時,還要喝濃香的奶茶。

  時光流轉,雖然錫伯族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他們吃發麵餅、喝奶茶,做辣醬、花花菜的習慣依舊。當然,不會烙發麵餅的姑娘嫁不出去也早成歷史,但她們的家人不會因此吃不上發麵餅——如今,在察布查爾縣城、鄉鎮,錫伯族風味餐館隨處可見。

  您可能還喜歡:

  詳解瑤族傳統服飾文化:瑤族馬尾帽

  白族建築文化,你瞭解多少?

  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漢族的元宵節做什麼,漢族元宵節習俗

鄭州喪葬文化,鄭州喪葬風俗

  對於我們來說死亡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浩瀚宇宙我們在這裡誕生、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幾千年來形成了的喪葬禮儀,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下面小編帶你瞭解一下鄭州文化的喪葬文化和喪葬風俗。

  鄭州殯葬習俗,或稱鄭州喪葬風俗。大家知道,關於民間的喪葬流程和祭拜方式,是三里一規矩,五里不同俗。但大體上都要經過這麼幾個環節。根據我殯葬服務多年的經驗總結一下,供同行參考。主要談城市辦喪簡要流程。

  準備壽衣,也有稱送老衣,終老一等。發現或預感老人即將離去,要提前準備,以表孝心。有為老人增福添壽的寓意。

  老人離去後,要請先把老人進行通體清洗,寓意老人乾乾淨淨地來到這個世界,還要清清白白的離去。然後穿好衣服,送往太平間或當地殯儀館暫存。

  靈堂。靈堂一是老人的安魂之所,二是親戚朋友前來弔祭的場所。靈堂設有遺像、背景、香蠟紙錢等供品,供仙人享用。靈堂設立之後,家人要有一個集中祭拜的環節,稱家祭儀式。

  出殯:出殯當天要有撤靈、起靈、追悼會、火供等儀式。

  骨灰寄存或下葬。

  骨灰下葬:準備好下葬用品,選好日子,請司儀為其主持下葬儀式,將老人骨灰永久安放於地下,叫入土為安。

  鄉基層組織應當把改革喪葬習俗納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守則;建立群眾性的喪事活動管理組織,為村(居)民提供殯葬服務。

  提倡喪事簡辦,反對鋪張浪費。

  1.禁止生產、經營冥幣、紙紮實物等喪葬迷信用品和木(石)棺等土葬用品。

  2.禁止在城市街道、居民住宅區等公共場所停放遺體、搭設靈棚、擺設花圈、播放或者吹奏哀樂、拋撒或者焚燒冥幣紙錢等。

  3.禁止在喪葬活動中從事定陰陽、看風水、扎紙活等封建迷信活動。

  用品的使用:

  花圈和花籃:寓意是老人的靈魂通往天堂的道路是用鮮花和美妙的樂曲構成的。形成了人們都用花圈的習慣。

  撒路錢:也成買路錢。遺體過往的道路要一路撒上買路錢。

  手套和白酒:起靈時用4到6人抬靈所需要白手套,抬完後要用白酒洗手。


梅州風俗文化

  客家傳統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鬥、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佔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鬥。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 ...

神獸麒麟的風俗文化

  古老的中國有非常濃厚的中華文化,麒麟也是其中之一。麒麟是以鹿類的特徵為主,融合了牛、羊、馬的特徵。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誰,其源流怎樣,還不是很清楚,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為周人原居西北,那時的西北,水草豐美,適宜鹿類的生長。到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龍、鳳被最高統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來的圖騰綜合的意 ...

錫伯族的弓箭文化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有一座中華弓箭文化博物館。館裡的“鎮館之寶”是一把長約3.4米,號稱射程最遠的“中華至尊弓”。   遠在祖國最西端錫伯族,為何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的弓箭?這就要談談錫伯族的歷史與弓箭文化了!   “善騎善射”錫伯族   錫伯族素以“善騎善射”著稱,史書記載錫伯族的先民 ...

回族的喪葬風俗

  回族的喪葬深受伊斯蘭教影響。根據伊斯蘭教教法,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人降生後要按照真主頒示的經典處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當人到老來,死期臨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終,再回到真主那裡去,即“歸真”。伊斯蘭教教義認為死亡是生命的規律,並不令人畏懼。這是回族穆斯林對死亡的看法。   回族人在 ...

壯族的喪葬風俗

  壯族的喪事禮儀,其秩序大致是:   報喪   壯家有人死後,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裡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後,族內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裡,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髮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桶 ...

電白疍家風俗文化

  電白縣古時為百越族人聚居地,南北朝和隋時,為俚人的活動中心。俚人的生活習性是“水行而山處”,日常據山洞,“巢居崖處,盡力農事”,也常下江、下海,“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諳熟水性。唐宋後,漢人自福建、粵北大量移入,俚漢同化,這些人“以舟楫為家,採海物為生”,形成了電白沿海一帶的疍民。   ...

棗山為什麼沒有棗_葫蘆島風俗文化

  棗山位於興城白塔滿族鄉和元臺子滿族鄉交界處,屬於九龍山東南支峰。古時候,平緩的山坡上野生棗樹茂密,秋天可滿地拾棗。可如今棗山上的棗樹全沒了。棗山上為什麼沒有棗樹了?這還得從一個有趣的故事說起。   相傳,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候喜山的,帶家人從河北遷到關外,先在葦於溝(興城藥王滿族鄉境內)落了腳。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