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天津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大沽龍燈”

天津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大沽龍燈”

  我國各地都擁有獨特的當地文化特色,天津文化歷史文化悠久。天津的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天津這些古老民間文化一直還在流傳著,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總結一下天津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大沽龍蝦。

  大沽龍燈又稱大沽舞龍,是一種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天津地一帶漁民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擺渡師傅李樹清受當地舞獅表演啟發自編而成,後來演變為一項深受大沽口一帶漁民歡迎與喜愛的娛樂節目。它的製作簡單,用藤、竹、麻、木、紙、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個漁民用上兩個半月左右就能扎製成一條長約45米的水龍。

  每到冬季漁民休閒之際就開始排練,在每年陰曆二月十九潮音寺廟會這天前來助興,場面宏大,熱鬧非凡,可謂廟會活動的一項重頭戲。由於表演者大多都是當地漁民和手工業者,使這條龍融技巧、力量於一體,表演起來煞是精彩:飛舞盤旋中似蛟龍出海,騰空飛躍中又像猛虎下山,將大沽漁民那種在海上勇猛剛勁與風浪為伴神閒氣定的大將氣概表現出來。

  其間變幻“天下太平”、“風調雨順”、“連年有餘”等字型,預示著吉祥喜慶、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由於初始舞龍者是一些十七八歲的少年,步伐靈活,表演逼真,被當地人譽為“童子龍燈”。解放初期(一九五三年),這支龍隊參加了“天津市大舞臺文體展演”,由於出色的表演被當時的媒體稱為“海河下梢一條龍”,每年國慶期間還被邀請為各商家表演,深受百姓和商家的歡迎。1994年隨著潮音寺的重修擴建,當地百姓也格外希望“水龍”復出,從1995年起,當地老藝人精心編制的“童子龍”,又煥發了青春與活力,恢復了“水龍”表演活動。

  你可能也會喜歡:

  重慶飲食文化之特色川菜

  川菜有二十四種味型,分為三大類

  川菜的發展史及其背景

  帶你瞭解川菜文化史的意義

大沽龍燈

  大沽街舞龍表演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當地漁民的一種節日娛樂活動,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擺渡師傅李樹清受當地舞獅表演啟發自編而成,後來演變為一項受大沽口一帶漁民們歡迎與喜愛的娛樂節目。

  它的製作簡單,用藤、竹、麻、木、紙、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個漁民用上兩個半月左右就能扎製成一條長約45米左右的“水龍”(當地漁民的稱呼)。

  每到冬季漁民休閒之際就開始排練,在每年陰曆二月十九潮音寺廟會這天前來助興,場面宏大,熱鬧非凡,可謂廟會活動的一項重頭戲。由於表演者大多都是當地漁民和手工業者,使這條龍融技巧、力量於一體,表演起來煞是精彩:飛舞盤旋中似蛟龍出海,騰空飛躍中又象猛虎下山,將大沽漁民那種在海上勇猛剛勁與風浪為伴神閒氣定的大將氣概表現出來。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蹺

  踩高蹺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專案。白倉高蹺也被稱為踩高蹺,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蹺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白倉高蹺,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相當成熟,明清時,流傳大江南北。在白倉,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把踩2米多高的高蹺當成一種傳統,一種藝術,流傳至今。關於白倉高蹺的起源,己無從考究,但文字記載己有203年的歷史。據《邵陽縣誌》載,咸豐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倉賽神會、踩高蹺、扎故事,復衍百戲。“白倉高蹺”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險。

  “高”是指白倉高蹺的高度,一般離地五六尺,最高可達一丈二。表演藝人踩在這樣異乎尋常的高蹺上,以奇險的動作表演諧趣的情節,遠遠超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形象,成為人民心中的神靈巨人。“奇”是指白倉高蹺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來自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以戲劇人物造型為主,化妝用色誇張古拙,形象力求生動有趣。高蹺藝人們動用他們紮實的技巧,在高蹺上把表演者的真腳”扎”起來,假腿動起來,真臀坐起來,假臀蹺起來,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藝給人以藝術享受。

  “險”是指白倉高蹺的表演難度大。高蹺藝人必須具有紮實的腿腳功力和武術基礎,要經過無數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練成靈巧的表演技藝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蹺上表演出耍龍舞獅、前翻後滾、騰躍盤旋等高難特技而腿不軟、心不亂、隊伍不散。才能讓觀眾驚心動魄,耳目一新。白倉高蹺有文、武之分。文高蹺以表演戲劇角色為主,扮相滑稽,表演風趣。武高蹺以展示特技和功力為主,動作驚險,表演激烈。清代鄉土詩人高雄有詩讚曰:“高蹺秧歌誇捷足,群兒聯臂欲昇天”。

  白倉高蹺內容豐富,場面宏大,每次表演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十里八鄉的鄉親父老吸聚到白倉,形成“紅男綠女,填街塞巷”的場景,呈現出一派節日歡樂景象。

  2007年,“白倉高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


廣西壯族民間舞蹈,壯族扁擔舞文化

  壯族文化是在壯族人民生產勞動中產生,所以壯族文化獨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情。壯族最受歡迎的舞蹈是壯族的扁擔舞,雖然扁擔舞是用一種勞動工具進行表演的,但扁擔舞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以及是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表達。   扁擔舞是一種壯族傳統民間舞蹈,由打礱舞發展演變而來,一般由婦女表演。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

德昂族的藝術文化“奇葩”舞蹈文化

  德昂族位於我國雲南,他們是雲南獨有的民族。人們都說少數民族的人都很有才華,他們的人口雖然不多但是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民族特色歌曲、服飾以及舞蹈等等。下面的德昂族文化為您帶來德昂族的舞蹈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象鼓舞:德昂族的舞蹈,廣為流傳的是象腳鼓舞。由敲鼓,打著鋩、鈸的男子帶頭,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後面 ...

天津古老的婚俗文化:金獅轎老會

  從古至今,天津一直都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優越,天津文化是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天津最為古老的婚禮儀式:金獅子橋老會。   往今來,婚姻禮俗成為民俗中最絢麗多彩的內容。創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金獅大轎老會,由天津市河北區東於莊村李氏家族立會,迄今已有2 ...

天津皇會的文化遺產價值

  作為人神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特殊對話、溝通行為,皇會為我們今天研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探求媽祖文化與海洋文化,與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與城市的歷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樂、舞蹈、工藝美術等,提供了翔實的佐證。皇會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具有很高的遺產價值。   其一,皇會 ...

太行山千年民間舞蹈霸王鞭

  全國垂釣俱樂部挑戰賽時下正在山西榆社縣舉辦,當地一流傳千餘年的古老民間舞蹈霸王鞭受到來自天南海北人們的喜愛。節奏明快、粗獷豪放、鏗鏘有力的太行山上農家舞蹈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3日夜晚,人們在當地雲竹湖畔盡情欣賞此民間藝術。   榆社縣委書記粱潞陽告訴記者,榆社縣的霸王鞭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內涵 ...

甘肅隴南文縣石雞壩村民間琵琶藝術

  甘肅隴南文縣石雞壩村民間琵琶藝術。記者近日赴甘肅隴南市採訪,在文縣石雞壩鄉石雞壩村村民付若梅的院子裡見到,一支由16人組成的琵琶彈唱隊表演著傳統曲目《王祥臥冰》。表演者身著大紅的刺繡表演服,分為兩列,前列撥彈琵琶演奏曲調,後者手持筷子擊打節奏,唱詞則由表演者一起演唱,前後配合默契,曲調婉轉悠長。   付若 ...

龍塘民間雕刻藝術

  龍塘鎮的民間雕刻藝術,起源於陶瓷業的泥塑,延伸到石雕、木雕。據傳龍塘陶瓷泥塑早在900年前的宋代已開始出現,從元代開始就有石雕、木雕。龍塘陶瓷再次興盛於解放後。   1958年國營龍塘陶瓷廠成立,1959年11名龍塘工匠石雕赴京參加了人民大會堂等大型建築的建設。1995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龍塘“民間雕刻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