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威海民俗活動

威海民俗活動

  榮成國際漁民節:

  一個國際性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屆時,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漁民,不約而同,在各自國家,以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人山人海,載歌載舞,隆重慶祝。作為中國的主會場,每年此時都會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慕名前往榮成觀光度假。

  文登昆嵛山會:

  屆時,在聖水觀景區將推出民間藝術表演、道教全真尋根遊、書法石刻文化研修、經貿洽談等活動,每年都吸引數百名日本、韓國、加拿大、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中外來賓參加盛會。

  山東半島東端的榮城在農曆正月十五有捏生肖的風俗。民間稱為“捏屬兒”。傳統的方法是用黃豆細面作捏生肖的材料。造型以小巧玲瓏為上,生肖動物的姿態或立,或臥、或奔,或飛都靠即興發揮隨心所欲。但是,無論怎樣造型都要設計安排配上一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用以象徵“五穀豐登”。每一個生肖的背上都背一個燈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纏著棉絮的小棍兒,俗稱為“要捻”。燈碗的形狀有區別;馬和豬馱的是“元寶碗”,求“金駒銀豬馱寶來”的彩頭。其它生肖馱“十二花瓣”燈碗,象徵一年四季十二個月。

  捏生肖的規矩是按家庭成員的屬相,每人捏一個,到十五夜裡盛在盤子裡一齊點燃放在堂屋裡,大家圍著觀看,希望爆出燈花,燈花越大越吉利,預示著新一年的大豐收。習俗相傳,誰的生肖燈燃得時間最長,誰就會有好運氣,又能高壽。

  近年以來當地改用白麵捏生肖,樣子更加好看,已不加燈碗,也不再點燃,欣賞之後,分而食之,也能調動歡樂氣氛。

  榮城捏生肖的能手是王連鄉方家村的老人林桂蓮。她的兩套十二生肖作品分別被中國美術館和山東美術館視為珍品而收藏。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這個節日祭祖,要比其他一些節日隆重,祭品之中,一定要準備好楮衣。或者是因為七月暑盡,季節更換,必須更衣防寒,跟人間所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七月》),同一種用意。一般人家,祭祖在家中公廳舉行;有錢人家,則祀先於諸寺,先期醵金作“盂蘭盆會”(乾隆(揭陽縣誌》)。

  盂蘭盆會是佛教重要的歲節儀規之一。據《佛說盂蘭盆經》說,佛弟子目犍連的母親不信佛法,死後被打進阿鼻地獄。目犍連修成羅漢果,用天眼看見母親在餓鬼群中受苦,於心不忍,用自己的法力送飯給母親,誰料飯未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炭火。目犍連不勝悲哀,求佛超度。佛祖指示目犍連,在七月十五眾僧安居修行圓滿之日,敬設孟蘭盆會供,以百味果食供養十方眾僧,仗其法力解脫母親。目犍連照佛祖的話去做,果然使母親脫離餓鬼道。佛祖又讓佛弟子們仿效目犍連的做法,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過去父母離苦得樂。這樣,終於形成了盂蘭盆會的佛教歲節儀規。《佛說盂蘭盆經》的這個故事,與中華民族的孝道十分合拍,梁朝開始,在中國逐漸風行,目連救母的故事也逐漸中國化而且家喻戶曉。到宋元以後,盂蘭盆會也逐漸由孝親變為祭鬼。嘉慶《澄海縣誌》載,七月半“各寺僧建盂蘭盆會誦經,至晚營齋於焰口施食,放水燈照冥”,儀規性質就已經改變。揭陽、惠來、潮陽、南澳等縣,祀祖於盂蘭盆會,則還保留著佛教的本義。

  潮汕的祭鬼節,時間並不固定在七月半。自七月初一起七月底,各鄉各里,迭次有施濟孤鬼的祭祀,俗稱“施孤”,亦稱“普渡”。這也是盂蘭盆會的變相吧。

  乾隆《普寧縣誌》記載了該縣七月半一種獨特的習俗:“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這一習俗義式,或者是為了祭祀稻穀之神。

民俗活動"送王":漳最小水上廟宇進發宮

  

  被列為文物保護點的漳州最小水上廟宇——進發宮,10月27日下午迎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送王”。

  進發宮被供奉在一條船上,船位於九龍江舊中山橋上游。這座廟,寬約90釐米,長約85釐米,高約88釐米,十分袖珍。據傳,進發宮已歷經500多年滄桑,“送王”儀式代代相傳,已延續百年。

  據廟裡的負責人鄭拾字介紹,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時,廟裡要舉行盛大的“請王”儀式,請來“外海王爺公”——保護船民行船平安的神明。“王海王爺公”在進發宮“住”半年,到了農曆九月十三,就要舉行“送王”儀式。

  27日下午3點多,九龍江上的500多戶船家帶來了供品,在九龍江岸邊擺了供桌,祭拜“外海王爺公”。最吸引人的,是一艘長約7米的大型王船,王船由各種顏色的紙糊成,竹木架結構,裡面裝有米、菜、肉等供品。據說,這艘王船是送王爺公到外海去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哪吒鼓樂”也來湊熱鬧,江岸邊站滿了圍觀的市民。

  下午5點多,船家把王船送到對岸,燒掉船和供品,並燃放煙花爆竹,慶祝這好日子。至此,“送王”儀式結束。


湖坪中秋盛裝上演民俗活動“裝故事”

  湖坪中秋民俗活動“裝故事”演出中 “我們家盈盈真勇敢,再笑一個,讓記者拍照留影!”盈盈是樂安縣湖坪鄉高屋下村的16個月大的女童,今年中秋期間,被村裡選派參加了為期7天10場“裝故事”的演出活動。9月11日上午,記者在湖坪街道拍攝“裝故事”活動時,盈盈的奶奶十分高興地要求記者給盛裝下的盈盈多拍攝幾張照片。 ...

【福田亞細男】近代日本的歷制改革與民俗活動

  日本採用太陽曆(譯註:陽曆)始於明治六年(1873)一月一日,官方自此以後就使用根據太陽曆的年月日了。但是,太陽曆的年月日與一直以來使用至今的舊曆的年月日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季節感上也不能相對應。因此,在這之後舊曆仍然被使用,並且,對於作為新曆的太陽曆的利用也想盡了辦法。太陽曆真正作為唯一的歷制、漸漸形成 ...

佛山社壇民俗活動

  社壇,是供奉后稷神,故稱社稷,俗稱社公。但供奉之神不是偶像,多是以石頭代替或以石碑刻上后稷之神,有的只是刻里社的社名(因明代制度一里設一社)。第一忠義社,社內建有石麒麟影象,故有麒麟社之稱。自明至清代,佛山約有 40 餘社之多。   祭祀社壇,傳說與古代祭初地祗有關,佛山也不例外 ,因相沿日久,舉行祭社多 ...

安義民俗活動

  安義民間燈綵種類繁多,主要有龍燈、板燈、馬燈、花籃燈、蚌殼燈和採蓮船等。每逢新春或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民間燈綵活躍於城鄉各地,深得遊客喜愛。   龍 燈 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共七節、九節不等。有游龍與滾龍之分。游龍又稱懶龍,只遊不舞,安義石鼻鎮、黃洲鎮一帶多見,滾龍則需另加龍珠一節,龍燈隨龍珠方位上下 ...

春節民俗活動——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 ...

春節民俗活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 ...

春節民俗活動——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