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煩民族宗教
婁煩民族宗教
佛教在境域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料和碑石記載,唐時,境內佛教已相當興盛。清末民國初年,境內有佛教寺廟10餘處,僧人100餘人。佛事活動的形式主要有打會、送懺、發引、祈雨、打孔雀、祭白雨、祭仔方、謝土等,其中尤其以打會、祈雨、發引聲勢浩大,除舉行繁瑣的宗教儀式外,唸經是其主要內容之一。境內多數居民每到佛教節日,都要到臨近寺廟燒香拜佛,平時在家裡也有供奉佛像的。抗日戰爭時期,各村寺廟大部分毀於戰亂,佛教活動逐漸消失。
80年代以後,隨著黨和國家宗教政策的貫徹落實,本縣佛教活動又恢復起來。1992年,婁煩鎮佛教信徒自發組織復修周洪山寺廟4處,開始有太原崇善寺的服制師傅和忻州令狐村淨蓮寺僧人住持。每逢農曆五月端午和七月十五“孟蘭盆節”時,有60多位居士來此進行佛事活動。1994年,五臺山集福寺僧尼仁廣師傅來婁煩周洪山普淨寺住持。
天主教於清代光緒年間傳入,抗日戰爭時期,境內天主教活動消失。90年代初,天主教再次傳入本縣,民間信徒主要分佈在米峪鎮鄉的柴廠村、米峪鎮村以及馬家莊的潘家莊村、西會村等地。米峪鎮鄉柴廠村天主教盛行,幾乎全村信仰天主教。1996年,太原市天主教協會集資在該村修建了天主教堂。
基督教最早於民國15年(1926)傳入,當時由2名挪威牧師進行傳教,在巖頭村居住近10年,教徒僅3人。抗日戰爭時期傳教活動停止,基督教在婁煩境內消亡。1994年9月,改教再度傳入境內,信教主要分佈在杜交曲鎮、天池店鄉、婁煩鎮等地。
忻州偏關民族宗教
偏關縣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壯族,其人口僅佔全縣總人口的0.03%。全縣現有基督教行徒70人。
春秋戰國時,偏關為林胡、婁煩地,漢人與匈奴共居。建國後,由於人員流動等原因,有為數極少的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偏頭關自古就有許多民俗活動,除傳統的民間節日外,最具特色的是每十年舉行一產供銷的“敕旨欽命龍華盛會”(萬人會),始於明代1601年,為明神宗萬曆皇帝准許平倭功高的薊遼總督萬世德追悼平倭戰歿將士官兵,超度平倭時用石灰煮死的魚憋嚇蟹等生靈的古會,也是偏關人紀念追贈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萬世德德高望的古會。
據黃龍池出土文化鑑定,佛教傳入偏關為東晉,唐代尉遲敬德在偏關建有九龍寺,隨後又有隆崗寺建立 。明代,大修寺廟,僅城內就有108座大不寺廟,為佛教鼎盛期。道教很早傳入我縣,寧代盛行。道教的雜派從明清到民國在民間流行的有許我種,如天地教、八卦教,但因無人入教,一直未能得到發展。
陝西民族宗教
陝西除漢族外,有42個少數民族在全省雜居,散居。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9.1%。此外,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壯族、藏族;百人以上的有朝鮮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白族、錫伯族;其它少數民族均在百人以下。
少數民族在千人以上的縣、市、區共24個。這些縣、市、區是西安市的蓮湖區、新城區、碑林區、灞橋區、雁塔區、未央區、銅川市城區,寶雞市的金臺區、渭濱區、寶雞縣、隴縣、鳳縣、千陽縣、安康縣、寧陝縣、紫陽縣、旬陽縣、漢中市、西鄉縣、略陽縣、鎮安縣、咸陽市、渭南縣、華陰縣。
建國以來,陝西省民族工作有很大發展,先後在回族聚居地鎮安縣的茅坪,程家和寧陝縣的江口分別成立了3個回族鄉;各級政府撥出專款,扶持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事業;省委三次下達招收少數民族幹部指標,共招收少數民族幹部380多名;各級選拔了530名少數民族幹部擔任了科級以上領導工作。
陝西省有佛教(含喇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信教群眾分佈於全省83個縣。重點分佈在關中一帶的56個縣。全省經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共669處,經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中,屬於全國重點的有11處。
陝西省宗教界知名人士和各級宗教團體的主要負責人在政治上、生活上都作了適當的安排,全省上百名宗教界人士分別擔任省、市、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其中省人大省政協代表委員數十人。全省性愛國宗教組織有:陝西省佛教協會、陝西省道教協會,陝西省伊斯蘭教協會,陝西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陝西省基督教務委員會,陝西省天主教愛國會,陝西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
如何理解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宗教國家,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等。我國對宗教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團結廣大宗教界愛國人士和信教群眾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維護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要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正確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自覺尊重宗教習慣。一是深入瞭解黨和國家所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婁煩在哪裡
婁煩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轄縣,地處太原市西北部、呂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
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bīng),別稱幷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太原市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 ...
我國各民族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
我國各民族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有: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廣西山區的瑤、侗等族愛 ...
民族宗教衝突
宗教問題是民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層面的,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層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這個民族社會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夠安頓心靈的地方。
所以對於多數民族來說,宗教信仰是神聖、崇高、不可褻瀆的,必要時可以拿生命來保衛它。 在虔誠信教的民族那裡,宗教信仰是其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觸動 ...
婁煩在哪
婁煩縣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轄縣,地處太原市西北部、呂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
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bīng),別稱幷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太原市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 ...
什麼是民族宗教工作
民族宗教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落實市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全市關於民族宗教工作的系列會議精神為主線,堅持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著力促進各民族 ...
關於民族宗教問題
以中國具體民族為例,試述民族與宗教的關係。民族與宗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著密切的聯絡。民族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質的人們共同體。而宗教是一種意識形態,但它與民族有質的區別。民族與宗教都有各自發展變化的規律。然而,民族與宗教又是密不可分的。 宗教生活只是民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