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孟子的主張

孔子與孟子主張仁的相同之處

  1、孔子強調“仁”,即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孟子強調“仁政”,即對統治者個人政治素養的要求。三人的共同點是都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

  2、孔子和孟子同為儒家聖人。孔子是“至聖先師”,而孟子是“亞聖”。

  3、兩者都極力推行儒家的仁道思想。而孔子重禮教,孟子重仁義。

  4、兩者都是一生不得施展抱負。孔子困於陳、蔡,受制於季氏;孟子游魏、齊,不得其君幸。

  5、兩者都是思想家,教育家。用近代西方所謂的流行觀點看,還都是哲學家。

孟子主張王道什麼意思

  王道,古時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儒家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與霸道相對。王道,是先王治天下之道,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保合諸夏,諧和萬邦,驅除韃虜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是與生俱來的,稱之為“四端”。它們是“仁、義、禮、智”四德的基礎,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其作為孟子社會理想的支撐點,在兩個方面同時顯示意義。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作為統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於掌上”是件輕鬆易舉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統治者要施行“仁政”。為政必須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滅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和他的社會理想的最基本內容,而性善論則作為其內在的依據做著最好的闡釋。正是由於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統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實現的可能。仁政的理想最終指向了“王道”,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

孟子主張實行什麼

  孟子主張實行仁政。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在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他認清了應該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孟子主張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透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 ...

孟子的學術派別及基本主張是什麼

  孟子學術派別:儒家。   孟子基本主張:“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   孟子主張捨生取義。主張“仁”;主張民貴君輕;主張信善論;主張反對不義的戰爭;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

簡述孟子的主要理論主張

  1、仁政。其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即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 ...

孟子主張是什麼

  孟子的主張是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曾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另外比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論。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 ...

孟子主張的仁政的內容

  孟子所主張的“仁政”的內容: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他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堅持主張若國君不聽民意,一直孤行,百姓可推翻其統治的理念。孟子反對兼併戰爭,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 ...

請問孟子主張是什麼

  孟子的主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主張,二是經濟主張,總括起來叫做“王道”或“仁政”。   孟子,名軻,字子輿。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 ...

孔子和孟子主張有何不同

  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愛民”。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治民,克己復禮”,孟子的政治思想是“民貴君輕”。   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禮上,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愛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