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之一,廬劇的特點

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之一,廬劇的特點

  廬劇文化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紮根於江淮大地起那就用它那深宅大院的地方韻味特色演遍大別山區唱遍皖地。薪火相傳,展示廬劇的魅力。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中廬劇的特點吧。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閒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臺,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絃,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在倒七戲興旺發達時期,每演出於各地,即吸收當地流行的戲曲或民間藝術來豐富自己。有的班社還時斷時續地與徽班、京戲班合作,先由徽班、京戲班演出正戲,然後續演廬劇小戲,這種做法叫“四平帶折”班或“亂彈班”。與徽、京戲的合班演出,使倒七戲演員在唱、做、唸的表演和鑼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變。而較有水平的倒七戲班不斷入城演出,由於要適應城市觀眾的欣賞習慣,藝術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

  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樸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複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鬆活潑,常用於小戲。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臺齊唱,稱為“吆臺”。傳統的廬劇沒有管絃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臺鑼鼓半臺戲”。

  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臺詞,多采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舊稱“倒七戲”,發源於皖西大別山區,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由於當時影響力遠勝於其他劇種,1955年經安徽省委批准,借省會合肥古稱將其更名為“廬劇”。2006年,經批准,廬劇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廬劇,以霍山、六安、金寨、壽縣為中心並向四周輻射,形成了廬劇中的兩個重要分支,即“西路”和“北路”。它從傳統的“二小戲”、“三小戲”,到摺子戲,再到現如今的大型連臺本戲,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單一到豐富,從支離到系統的發展過程。其間,借鑑和吸收了鄂東花鼓、端公調、嗨子戲、採茶戲以及當地的大別山民歌、江淮之間的民間歌舞等姊妹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面貌。

  建國以來,通過幾代皖西廬劇人的不懈努力,推出了傳統戲《借羅衣》、《休丁香》,現代戲《程紅梅》、《媽媽》、《茶山新歌》等飲譽全國的經典劇目。湧現出孫自嬋、李玉蘭、武克英、汪鴻雲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李儒瑤、吳正明等皖西廬劇作曲家。相信,在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裡,皖西廬劇這朵菊壇小花必會綻放得更加豔麗多姿。

  【結束語】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優秀地方戲劇之一,滬劇的特點是什麼

  有著“東方巴黎”之美稱的上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謂是有著重要的地位,身為中國國家級中心城市使其曾經還被譽為世界四大魔都之一。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也擁有著出色的戲曲劇種。

  那麼,本期滬劇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滬劇的特點是什麼?

  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臺劇“申曲”。

  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蕩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滬劇唱腔音樂來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廣採博取,逐漸形成了其豐富多彩的曲調以及獨特的風格。它既擅於敘事,也長於抒情。為了適應劇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時巧妙地運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變化其節奏、節拍、調式與伴奏過門等,從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調主要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大類:

  板腔體唱腔包括以長腔長板為主的一些板式變化體唱腔,輔以〔迂迴〕、〔三送〕、〔懶畫眉〕等短曲和〔夜夜遊〕、〔寄生草〕、〔久聞調〕、〔四大景〕、〔紫竹調〕、〔月月紅〕等江南民間小調。

  長腔長板包括一系列不同速度的板式,因其代表了滬劇的風格,應用廣泛,所以一般稱為“基本調”。在其演變形成的過程中已男女分腔,採用同調異腔方式。女腔為商調式,男腔為羽調式。

  另一類板式唱腔,是在滬劇發展早期即吸收“蘇灘”的太平調、快板、流水等唱腔的音調、節奏,與滬劇曲調結合衍變形成的。

  曲牌體唱腔,多數是明清俗曲、民間說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另有從其它劇種吸收的曲牌,也包括山歌和其它雜曲。如[夜夜遊]、[寄生草]、[四季相思]等。在傳統戲中,多數情況下只應景應時作插曲性質的運用,有的只在翻牌點唱或電臺廣播中演唱。

  滬劇是由“申灘”發展出來的地方戲。江南農村流傳著一種叫“小山歌”的民間小調,這種小調受到彈詞和其他民間說唱藝術的影響,漸漸成為江浙一帶的灘簧。灘簧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並都以地名冠之,蘇州的灘簧稱為“蘇灘”,寧波的灘簧稱為“甬灘”,無錫的灘簧稱為“錫灘”,上海的灘簧稱為“申灘”,“申灘”也就是滬劇的前身。

  【結束語】上海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發達使得這個不大的城市卻成為的中國的重要組成器官之一。上海的重要性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了,作為上海代表戲曲的滬劇更是擁有著獨特魅力。

閩南地方戲劇劇中,歌仔戲的由來

  歌仔戲是閩南傳統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戲曲,特別是在閩南地區的各個城市,都會有不一樣的版本的歌仔戲,但是最傳統的還是屬臺灣本土。不管是從妝容,唱詞和佈景上來看,都非常自然,深受人們喜愛。

  可能感興趣》》臺灣土生土長的劇中“歌仔戲”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

  《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弦,自拉自唱,以自遣興。所唱歌詞,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句腳押韻,而不相聯,雖與普通山歌無異,但是引吭高歌,別有韻味,是即為七字調也。後,歌仔助將山歌改編為有劇情之歌詞,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博得佳評,遂有人出而組織劇團,名之曰:‘歌仔戲’”。

  此外,《宜蘭縣誌-人民志-禮俗篇》謂:“歌仔戲原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距今六十年前,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傳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深得鄰人讚賞。好事者勸其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時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並有對白,當時號稱‘歌仔戲’。”

  不過,歌仔助的說法只是文獻史料的記載,其實一種戲曲的醞釀與形成應該是集體創作、累積的成果。根據調查,在歌仔助之前,可能還有貓仔源和陳高犁等人;而與歌仔助同時代之藝人,至少還有林莊泰、陳阿如、楊順枝、簡四勻與鱸鰻帥等人。歌仔助只是當時本地歌仔著名藝人而已。

  歌仔戲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曆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車鼓”則屬歌舞小戲,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臺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地區如艋舺、鹿港及臺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蘭陽平原約有百分之九十三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傳的“歌仔”與“車鼓”,便在宜蘭融合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車鼓的動作,形成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埕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故稱為“落地掃”;當時所有演員均為業餘男性演員,不著戲服,且無裝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員出場沿表演區四周走臺步,並提綱契領演唱劇情作為開場。當時演出之劇目僅有《山伯英臺》、《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四出。“本地歌仔”為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型態,後來又吸收、融合其它劇種的菁華,並且穿著戲服粉墨登場,形成所謂“歌仔戲”。


經典地方戲劇介紹呂劇小姑賢歌詞

  中華上下五千年,戲劇更是伴隨著到現在,都知道中國五大戲劇是京、評、豫、越劇還有就是黃梅戲,那麼對於其他的地方戲劇和代表人物大家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了的是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呂劇文化中小姑賢的歌詞,希望大家喜歡。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 ...

優秀地方戲劇劇目河北梆子轅門斬子詞

  說起河北相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紅色革命狼牙山五壯士。巍巍太行作為全國知名的革命聖地大家又對他了解多少呢?河北長城沿線風光更是美不勝收,不過今天小編要講的不是風景那是什麼呢?是河北最具特色的河北梆子代表性劇目轅門斬子希望大家喜歡。   宋朝時期,遼南下入侵,幾番交戰未果,遼邦擺下“天門陣”以賭輸贏,楊延昭之 ...

戲劇大全:都有哪些經典曲目

  在我國戲劇文化中有著許多特色的戲劇如元雜戲、黃梅戲、高甲戲、京劇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呢給大家帶來的是廬劇,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廬劇文化又有多少了解呢?不瞭解的話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 ...

安徽四大劇種之的流派分為哪些

  大家都知道每一個戲劇他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流派,那麼大家知道在廬劇文化中國廬劇的流派嗎?廬劇一般都以愛情或者公案為題材,其唱腔表演方式,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都為表達複雜的情感,那麼它的流派又分為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廬劇起源,無史料可考,據老藝人相傳,在商報曾以《盲藝人考證廬劇源自霍山》 ...

旅行大盤點安徽四大名山各在什麼地方

  旅遊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爬山了,爬山是一個十分辛苦並且勞累的,不過爬上山頂後的美麗景色卻是讓人駐足的。安徽也有著四大名山,你知道四大名山分別是什麼嗎?本期安徽文化一起了解吧!   黃山:   黃山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秀”之 ...

五個地方戲劇

  中國五大劇種分別是: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   京劇:《群英會》《野豬林》《空城計》《霸王別姬》《樊江關》。   評劇:《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   豫劇:《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黴大叔的婚事》《試夫》。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 ...

漢中四大小吃之一菜豆腐

  吃貨總是能最懂一個地方,因為吃貨想了解一個地方的美食,就要先了解當地的文化。本期漢中文化為你介紹漢中四大小吃之一:菜豆腐。吃菜豆腐時需配小菜,小菜的配法也極有講究,一般是用蔥花、香菜、薑末、蒜泥、青椒、香油……   菜豆腐又稱菜豆腐粥,是陝西省漢中地區漢族傳統名吃,漢中四大小吃之一(分別是:麵皮,菜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