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風俗與文化
宜昌風俗與文化
土家篝火晚會——>舞獅——>龍舟競賽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吸引著中外遊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影象,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於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後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來由,一般有兩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龍子節”。古代的先民是以龍為圖騰的,龍子節就是以盛典祭祀龍祖先。依這個說法,端午接的源頭則相當古遠了。另一個說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說法,則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人他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憤憤然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死十分震驚,對他懷念之餘,還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於江面上,說是要尋找他的屍首;又將糧食用竹葉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龍類的水獸吞食屈原的屍首。相延正習,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從這一說法來看,端午節應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
據文獻記載,過端午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當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五節,傳諭全國各地紀念屈原,使端午節成為正規的大型紀念節日。端午節各習,就如端午節的來由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東鄂西貨物集散之樞紐,為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來,到夷陵經商貿易、奠基創業的商賈大戶,悠遊四海的遷客騷人及達官顯貴紛至踏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大江淘盡多少風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錢卻永存於世,流傳千古。郵票是精美的藝術品,是認識世界的視窗,集郵活動在夷陵故土宜昌方興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被貶任夷陵縣令的時候,曾寫過一首《勞停驛》的詩。“驛”即驛站,古時郵人送信歇腳之地。從歐陽修的詩中,我們可見900多年前古夷陵郵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稱火柴貼畫。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裡,“三國演義”中歷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廠家發行的“三國人物畫選”、“京劇臉譜”等火柴貼畫成為收藏迷的搶手貨。(摘自歐陽運森《滄桑尋夢》)
宜昌擬建歷史文化長廊
宜昌市將濱江公園建成歷史文化長廊的多年設想即將成為現實。王昭君、屈原、三國人物等宜昌名人將被用藝術手法制成雕塑搬進濱江公園,來自四川美院的兩位教授及設計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已開始同宜昌市有關部門洽談。據悉,歷史文化長廊擬圍繞五個主題建設:一是屈原吟詩投江等史實;二是王昭君出塞和親;三是陸遜儒生掛帥火燒夷陵、劉備借荊州、趙子龍千里走單騎、關羽敗走麥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韻;五是葛洲壩、三峽大壩等。
咸豐將建成土家民俗村
咸豐縣確定依託尖山張唐崖土司城特有的文物資源優勢,建設全國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有“吊腳樓之鄉”之稱。唐崖土司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司城帥府內機構完整,如今牌坊、石人石馬、張飛廟、土王墓等仍儲存完好。這裡吊腳樓依山而建,歌舞、服飾、節慶、文化、飲食、宗教信仰至今仍保持著明顯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
中國宋代茶禮表演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詩云:“曾思殿東金井欄,甘露薦碗天開顏。”宋代還以麥料蒸茶以祀天,保佑豐收。蘇轍《複次煙字韻答黃大臨庭堅見寄二首》雲:“大芽春米新秋後,麥粒蒸茶欲祀天。”
宋代宮廷茶文化的另—種表現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朝儀中加進了茶禮。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設茶床,皇帝出巡,所過之地賜父老綾袍茶帛。皇帝視察國子監,要對學官、學生賜茶。趙佶作有《子會圖》無論從徽宗本身的地位還是這幅畫表現的場景、內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閒常茶會。文人以茶為聚會儀式,或朝廷親自主持文士茶會已是經常行為。在《宋史·禮志》中到處可見“行茶”之記載。《夢溪筆談》載,宋代禮部貢院試進士,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舊事也。所坐設位供帳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賜茶,契丹使者辭行宴會上有賜茶酒之儀,辭行之日亦設茶床。
宋代以前,茶文化幾乎是上層人物的專利,至於民間,雖然也飲茶,與文化幾乎是不沾邊的,宋代城市集鎮大興,市民成為一個很大的階層。當時,汴梁的茶肆,茶坊最多,十分引人注目,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開封潘樓之東有“從行角茶坊”,而在封上門外馬行街其間坊巷縱橫,院落數萬“各有茶坊酒店”。宋代茶肆不僅在大城市十分興旺,小城鎮也比比皆是,小說《水滸傳》中有多處反映。最為大家熟悉的便是武大郎隔壁的王婆茶坊。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它的興起把茶文化從文人化和上層社會推向民間,成為茶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汴京民俗有人遷往新居,左鄰右舍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記載:“或有從外新來鄰左居住,則相借措動使,獻遺茶湯,指引買賣之類。更有提茶瓶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客來則敬茶”之禮發展到近代“客來敬茶”之風遍及全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詩云:“曾思殿東金井欄,甘露薦碗天開顏。”宋代還以麥料蒸茶以祀天,保佑豐收。蘇轍《複次煙字韻答黃大臨庭堅見寄二首》雲:“大芽春米新秋後,麥粒蒸茶欲祀天。”
宋代宮廷茶文化的另—種表現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朝儀中加進了茶禮。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設茶床,皇帝出巡,所過之地賜父老綾袍茶帛。皇帝視察國子監,要對學官、學生賜茶。趙佶作有《子會圖》無論從徽宗本身的地位還是這幅畫表現的場景、內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閒常茶會。文人以茶為聚會儀式,或朝廷親自主持文士茶會已是經常行為。在《宋史·禮志》中到處可見“行茶”之記載。《夢溪筆談》載,宋代禮部貢院試進士,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舊事也。所坐設位供帳甚盛,有司具茶湯飲漿。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賜茶,契丹使者辭行宴會上有賜茶酒之儀,辭行之日亦設茶床。
宋代以前,茶文化幾乎是上層人物的專利,至於民間,雖然也飲茶,與文化幾乎是不沾邊的,宋代城市集鎮大興,市民成為一個很大的階層。當時,汴梁的茶肆,茶坊最多,十分引人注目,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開封潘樓之東有“從行角茶坊”,而在封上門外馬行街其間坊巷縱橫,院落數萬“各有茶坊酒店”。宋代茶肆不僅在大城市十分興旺,小城鎮也比比皆是,小說《水滸傳》中有多處反映。最為大家熟悉的便是武大郎隔壁的王婆茶坊。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它的興起把茶文化從文人化和上層社會推向民間,成為茶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汴京民俗有人遷往新居,左鄰右舍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記載:“或有從外新來鄰左居住,則相借措動使,獻遺茶湯,指引買賣之類。更有提茶瓶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客來則敬茶”之禮發展到近代“客來敬茶”之風遍及全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202x年正月初一的風俗與禁忌 新年的文化起源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而正月初一這一天,也是春節中最重要的日子。正月初一有很多風俗和禁忌,這一天大家都會外出拜年,給孩子們壓歲錢,期望孩子平平安安長大。另外,正月初一也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掃地板倒垃圾。
正月初一拜年風俗
正月初一早上,大家都要早起外出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
正月初一的禁忌
正月初一有很多事情要注意,不能犯了禁忌。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許多地方還儲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的文化起源
我國農曆新年的文化起源於上古時期。
上古:有說法說堯舜時期已有類似新春的慶祝活動,但是未成規模。
殷商:新春起源於殷商時期祭神、祭祖活動。
西周:新春期間開始有農業慶祝活動。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開始有爆竹,團拜禮儀。官員朝賀天子。
魏晉:開始有鞭炮。開始有守歲習俗。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後蜀太子題寫的“天地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朝:開始使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明朝:朝拜太上皇,皇帝還要主持郊祀。
直到現在,傳統新年佳節依舊是我國人民最喜歡的節日。
京族的風俗與京族禁忌文化
每個地方都有禁忌,有些是源於宗教信仰,而更多的是因為人們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為迷信觀念而採取的消極防範措施。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魚自然也就成了他們主要的經濟生活。在這過程中,京族便產生了很多的禁忌,形成了獨特的京族文化,一起來了解吧!
京族禁忌同京族社會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並廣泛存在於京族日常生活和生產 ...
中秋性質與文化認同
我國四大傳統佳節——春節、中秋、清明、端午,中秋居二。全國56個民族,除漢族外,尚有壯、黎、仡佬、傈僳、土族、畲、拉祜、侗、苗、彝、瑤、朝鮮、鄂倫春、阿昌、錫伯、仫佬、土家、傣、高山、白、哈尼、京、納西、布朗、布依、毛難、達斡爾等二三十個兄弟民族,異彩紛呈共中秋。
“中秋”如此博得“廣泛認同”,乃其“ ...
明代飲食思想與文化思潮
中國文人的治學富有通曉人文、社會、政治和歷史知識的傳統,對於科學技術卻少有涉獵。不論是先秦儒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輕視工藝、技巧和貨殖的傾向,但對於飲食卻是一個例外。在這操作性很強的知識領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騷人墨客,都樂於精研此道,撰寫筆記或食單,以美食著述傳於後世。許多經典 ...
202x年小年是多少號 202x年小年祭灶節的風俗與歌謠有哪些
很多人都認為,小年代表著過年的開始。小年來了,那過年也不遠了。雖然小年沒有春節那麼隆重,但是在很多地方,小年也有許多習俗。由於文化的差異,南北方的小年日期不同,北方的小年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是農曆臘月二十四。
2022年小年是幾號
小年和春節一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農曆的節日。各個 ...
北方小年的風俗與美食
1、吃火燒,在北方,小年這天要祭灶,除了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舊時每到這一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都非常興隆。
2、吃糖瓜、飴糖、麻糖,在北方,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是為給灶王爺嘴上抹的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在小年必吃的零食。在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
商朝的制度與文化思想是什麼
商朝採用的是世襲制的王位繼承製。其他的制度還有嫡庶制,同姓通婚制,分封制 。商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在夏朝奉天罰罪法制觀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更加強調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在這種天命觀的影響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即下帝,也稱天子。 ...
民族節日與文化遺產的區別
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充分展現。民族節日可以是世界文化遺產,但不是所有的民族節日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向該專案的國際部門申報並透過的才是世界文化遺產。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是
A.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首要標誌
B.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