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京族的風俗與京族禁忌文化

京族的風俗與京族禁忌文化

  每個地方都有禁忌,有些是源於宗教信仰,而更多的是因為人們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為迷信觀念而採取的消極防範措施。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魚自然也就成了他們主要的經濟生活。在這過程中,京族便產生了很多的禁忌,形成了獨特的京族文化,一起來了解吧!

  京族禁忌同京族社會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並廣泛存在於京族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的各個方面。諸如漁網放在海灘上,忌人從上面跨過;新造而尚未入水的竹筏,忌人坐在上面。

  膠新網時,忌別人走近來交談,否則認為會因此而捕不到魚;抬網出海,下第一網時,忌碰見女人;請人裝漁箔時,忌煮夾生魚、煮焦飯;建造房舍,要擇吉日,否則認為會遭到天災人禍;忌住不按照傳統規矩修建的房屋,有“寧置敗家田,不住敗家屋”的說法,即使這種房子建得富麗堂皇,也無人敢住;忌在天黑之後向別人借錢;逢初一、十五忌借火。

  孕婦懷孕期間,忌移動床鋪,忌入哈亭,否則,認為生下來的孩子會歪嘴;在船上忌將碗碟倒置,忌雙腳垂在船外,忌坐在船頭燒香的地方;忌夜間在樹林裡吹口哨或唱歌,認為如此會招來鬼魂,攝去人們的靈魂。

  京族的許多禁忌,源於諧音,“焦”與“礁”同音,出海觸礁不吉利,煮飯做菜皆忌燒焦。“油水”和“游水”同音,出海要游水說明出了意外事故,因而不說“油水”,而改稱之為“滑水”。移動器物要拿起來,不能推拖著移動,因為有“擱淺”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婦女、孩子都要到海灘上送行,並舉行一些祭海活動。

  隨著京族社會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京族的禁忌習俗亦正在發生變化,其中某些禁忌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嚴格,有些甚至是消失了。

202x年正月初一的風俗與禁忌 新年的文化起源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而正月初一這一天,也是春節中最重要的日子。正月初一有很多風俗和禁忌,這一天大家都會外出拜年,給孩子們壓歲錢,期望孩子平平安安長大。另外,正月初一也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掃地板倒垃圾。

  正月初一拜年風俗

  正月初一早上,大家都要早起外出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

  正月初一的禁忌

  正月初一有很多事情要注意,不能犯了禁忌。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許多地方還儲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的文化起源

  我國農曆新年的文化起源於上古時期。

  上古:有說法說堯舜時期已有類似新春的慶祝活動,但是未成規模。

  殷商:新春起源於殷商時期祭神、祭祖活動。

  西周:新春期間開始有農業慶祝活動。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開始有爆竹,團拜禮儀。官員朝賀天子。

  魏晉:開始有鞭炮。開始有守歲習俗。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後蜀太子題寫的“天地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朝:開始使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明朝:朝拜太上皇,皇帝還要主持郊祀。

  直到現在,傳統新年佳節依舊是我國人民最喜歡的節日。

宜昌風俗與文化

  土家篝火晚會——>舞獅——>龍舟競賽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吸引著中外遊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影象,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於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後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來由,一般有兩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龍子節”。古代的先民是以龍為圖騰的,龍子節就是以盛典祭祀龍祖先。依這個說法,端午接的源頭則相當古遠了。另一個說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說法,則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人他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憤憤然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死十分震驚,對他懷念之餘,還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於江面上,說是要尋找他的屍首;又將糧食用竹葉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龍類的水獸吞食屈原的屍首。相延正習,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從這一說法來看,端午節應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

  據文獻記載,過端午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當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五節,傳諭全國各地紀念屈原,使端午節成為正規的大型紀念節日。端午節各習,就如端午節的來由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東鄂西貨物集散之樞紐,為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來,到夷陵經商貿易、奠基創業的商賈大戶,悠遊四海的遷客騷人及達官顯貴紛至踏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大江淘盡多少風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錢卻永存於世,流傳千古。郵票是精美的藝術品,是認識世界的視窗,集郵活動在夷陵故土宜昌方興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被貶任夷陵縣令的時候,曾寫過一首《勞停驛》的詩。“驛”即驛站,古時郵人送信歇腳之地。從歐陽修的詩中,我們可見900多年前古夷陵郵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稱火柴貼畫。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裡,“三國演義”中歷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廠家發行的“三國人物畫選”、“京劇臉譜”等火柴貼畫成為收藏迷的搶手貨。(摘自歐陽運森《滄桑尋夢》)

  宜昌擬建歷史文化長廊

  宜昌市將濱江公園建成歷史文化長廊的多年設想即將成為現實。王昭君、屈原、三國人物等宜昌名人將被用藝術手法制成雕塑搬進濱江公園,來自四川美院的兩位教授及設計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已開始同宜昌市有關部門洽談。據悉,歷史文化長廊擬圍繞五個主題建設:一是屈原吟詩投江等史實;二是王昭君出塞和親;三是陸遜儒生掛帥火燒夷陵、劉備借荊州、趙子龍千里走單騎、關羽敗走麥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韻;五是葛洲壩、三峽大壩等。

  咸豐將建成土家民俗村

  咸豐縣確定依託尖山張唐崖土司城特有的文物資源優勢,建設全國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有“吊腳樓之鄉”之稱。唐崖土司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司城帥府內機構完整,如今牌坊、石人石馬、張飛廟、土王墓等仍儲存完好。這裡吊腳樓依山而建,歌舞、服飾、節慶、文化、飲食、宗教信仰至今仍保持著明顯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


祭祀禮儀禁忌文化,你不得不看!

  祭祀是中國禮儀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或者是對先人的緬懷還有就是為了祈求降福免災。古時候人們相信萬物皆有靈,而主要的崇拜物件還是以天地人為主,這其中形成一套傳統和禁忌。   祭祀禮儀   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各儀 ...

彝族的風俗禁忌

  彝族有補年節、火炬節、花臉節、彝族年等,在節日上有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選美、殺牲祭祖等風俗,禁忌有忌在眾人中放響屁和說髒話、忌夜間吹哨、忌拿靈長類動物肉食物、忌跨火塘、忌婚喪嫁娶宰殺山羊等。   彝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主要分佈 ...

芬蘭社交習俗禮儀禁忌

  社交習俗   芬蘭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語來概括:   位居北歐芬蘭人,性格內向又深沉;   舉止文雅有風度,落落大方很精神;   待人熱情講禮貌,態度和藹又可親;   白色受寵多暱愛,給人印象最為純;   十三 數字不歡迎,唯恐厄運會降臨。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芬蘭人在社交活動中 ...

馬六甲娘惹文化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據史料記載,15世紀初,一些原籍福建或廣東的明朝商人來到馬六 ...

珞巴族的禁忌文化

  珞巴族人口稀少,多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珞巴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因地方差異也有不同的方言,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他們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一直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珞巴族是受到時代影響較少的一個民族,所以至今依然保有許多古 ...

頤和園文昌帝君文化

  位於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北端文昌閣是園中最大的一座城關式的建築。這裡說的“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我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是道教神明,掌管文章科舉。文昌閣始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為三層樓閣,光緒十七年(1891)改建二層。實際上文昌帝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曲星,文曲星就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代表有文藝方 ...

泰山齊魯文化的象徵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稱。幾千年來,泰山以它固有的雄偉壯麗和特殊的政治、歷史、文化地位成為齊魯文化的中心、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齊魯文化以儒學深沉的內涵和雄大的氣象,具有先進文化的地位。儒學由齊魯西漸,在各地普及,後來又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   《論語·八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