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寧夏回族阿舒拉節

寧夏回族阿舒拉節

  在伊斯蘭教歷正月十日舉行。阿舒拉源出希伯來文,意為“第十天”,一般指希吉來歷一月十日。相傳該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薩等先知得救的日子。還傳說這一天安拉創造了人、天堂和火獄等,因此,把這一天看做神聖的日子。680年阿里之子侯賽因因在該日被倭馬亞王朝所殺,所以這一天又成為什葉派紀念侯賽因的哀悼日,後來發展為阿舒拉節。

  節日這天,用各種豆類熬粥,回民把這種飯叫阿舒拉飯。

  為什麼要吃阿舒拉飯呢?傳說在遠古時期,真主派了一位能言善辯,處事穩重,胸懷坦蕩,有能力、有耐性的先知怒哈去勸說崇拜偶像的人。怒哈和顏悅色,千方百計地宣傳真主的信條,一部分人被說服接受了他宣傳的信條,而另一部分地位較高的人不但不聽他的勸說,還譏笑他。怒哈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祈求真主不要在人世間留這些人。真主聽了怒哈的話,向他默示,儘快製造方舟,怒哈就到一個偏僻安靜的地方自己製造了船,帶著那些歸信安拉的人登舟,並在世界上各種動物和禽類中各選一對載在船上。怒哈一行剛駛船離岸,天上的水門便大開,飛流直下,地下的泉水噴湧,一時間洪水漫世,那些不信真主的人全都喪命。最後天上的水門漸漸閉合了,大地吸收了洪水,怒哈的方舟落到了朱迪山上。

  船上的人在山上等了三天三夜,找不到吃的,人們忍不住飢餓,亂喊亂叫。怒哈到山下揀了各種各樣的豆子下鍋煮著吃,結果幾把雜豆煮了一大鍋,救了不少人的命,也救了怒哈聖人的命。

  現在,回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一天,仍保留著吃雜豆粥的習俗,也叫憶苦思甜飯。

回族傳統節日之阿舒拉節

  在伊斯蘭教歷正月十日舉行。阿舒拉源出希伯來文,意為“第十天”,一般指希吉來歷一月十日。相傳該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薩等先知得救的日子。還傳說這一天安拉創造了人、天堂和火獄等,因此,把這一天看做神聖的日子。680年阿里之子侯賽因因在該日被倭馬亞王朝所殺,所以這一天又成為什葉派紀念侯賽因的哀悼日,後來發展為阿舒拉節。

  節日這天,用各種豆類熬粥,回民把這種飯叫阿舒拉飯。

  為什麼要吃阿舒拉飯呢?傳說在遠古時期,真主派了一位能言善辯,處事穩重,胸懷坦蕩,有能力、有耐性的先知怒哈去勸說崇拜偶像的人。怒哈和顏悅色,千方百計地宣傳真主的信條,一部分人被說服接受了他宣傳的信條,而另一部分地位較高的人不但不聽他的勸說,還譏笑他。怒哈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祈求真主不要在人世間留這些人。真主聽了怒哈的話,向他默示,儘快製造方舟,怒哈就到一個偏僻安靜的地方自己製造了船,帶著那些歸信安拉的人登舟,並在世界上各種動物和禽類中各選一對載在船上。怒哈一行剛駛船離岸,天上的水門便大開,飛流直下,地下的泉水噴湧,一時間洪水漫世,那些不信真主的人全都喪命。最後天上的水門漸漸閉合了,大地吸收了洪水,怒哈的方舟落到了朱迪山上。

  船上的人在山上等了三天三夜,找不到吃的,人們忍不住飢餓,亂喊亂叫。怒哈到山下揀了各種各樣的豆子下鍋煮著吃,結果幾把雜豆煮了一大鍋,救了不少人的命,也救了怒哈聖人的命。 民俗節慶入口網站

  現在,回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一天,仍保留著吃雜豆粥的習俗,也叫憶苦思甜飯。

血腥宗教節日。阿舒拉節的放血儀式

  伊斯蘭教作為世界性的宗教,三大教之一以佛教基督教並稱。宗教文化複雜多樣,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事件,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那麼大家知道伊斯蘭教文化中阿舒拉節為什麼會有放血儀式嗎?別走開,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阿舒拉”為阿拉伯文“第十日”的譯音。根據伊斯蘭教歷,這一日是伊斯蘭教歷的1月10日,是伊斯蘭教聖日。阿舒拉節上,一些什葉派穆斯林會用鐵鏈鞭打自己以紀念穆罕默德外孫侯賽因遇難。公元622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自麥加出走麥地那不久,曾規定這一日為全天齋戒日,此後因穆罕默德規定以伊斯蘭教歷第九個月“拉瑪丹”為齋月,保留阿舒拉為自願齋戒日,遜尼派現仍在這一日齋戒。

  節日起源

  “阿舒拉節”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為哀悼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遇難的重要紀念日。公元680年,侯賽因對當時的繼任哈里發不服,與家屬一行離開麥加,在行抵伊拉克境內的卡爾巴拉時,遭倭馬亞王朝騎兵的追擊,侯賽因一行全部戰死。此日正是伊斯蘭教歷1月10日(阿舒拉日),什葉派認為侯賽因是殉教聖徒,這一日遂被定為該派的蒙難日和哀悼日。每年的這一天,成千上萬的什葉派穆斯林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從此,阿舒拉日便發展成為什葉派穆斯林最重要的紀念日。

  由於伊斯蘭教歷比公曆每年約少10天左右,因此,就公曆而言“阿舒拉節”是不固定的。

  656年,奧斯曼被刺死後,在麥地那阿里繼任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是穆罕默德的親堂弟,是穆罕默德的女兒法圖麥的丈夫,是穆罕默德絕無僅有的兩個在世的男性後裔哈桑和侯賽因的父親,他所代表的一派叫做什葉派(意思是“黨羽”和“派別”),這派人堅決斷言。真主及其使者在當初就明白地任命阿里為唯一合法的繼任者,但是前三位哈里發詐取了他的合法的職位。

  阿里把首都從麥地那遷移到庫法,他撤換了前任者所任命的大部分代表,而且要其餘的代表宣誓忠順。他沒有把敘利亞的長官穆阿威葉(伍麥葉族,奧斯曼的血族)考慮在內。穆阿威葉現在以殉道的哈里發的復仇者的身分出現了。在賴蓋(現叫臘卡)南邊,在幼發拉底河右岸的綏芬平原上,兩軍終於對壘了。

  阿里所統率的軍隊據說是由五萬個伊拉克人組成的,穆阿威葉所統率的軍隊是由敘利亞人組成的。阿里快要取得勝利的時候,穆阿威葉建議用《古蘭經》調停來解決爭端,率直的阿里接受了建議。

  哈里發指派艾卜-穆薩做自己的代表,穆阿威葉指派阿慕爾做代表。兩位代表經過商議,達成協議。同時廢除兩位首長,這樣為未來當選的哈里發掃清道路。依照長幼的秩序,在先由艾卜-穆薩站起來宣佈廢除他的主人的哈里發職務之後,阿慕爾卻批准了穆阿威葉。

  接受調解的原則,對阿里來說,在很多方面都是一種災難性的錯誤。這件事情使得他的很多追隨者不再同情他了。這些哈列哲派(退出同盟者)是伊斯蘭教最早的教派,當日他們被人稱為哈列哲黨。他們成為阿里的死對頭。他們所採用的口號是“除真主的調解外,絕無調解”,發展成為四千人的武裝力量。

  在奈海賴旺運河岸上,阿里進攻他們的營房(公元659年),而且幾乎殲滅了他們,但是他們又用各種名義重新武裝起來,他們成為哈里發政府腰上的一根刺,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時候。661年1月24日,阿里返回庫法清真寺的時候,中途被哈列哲派的人用帶毒的軍刀刺殺了。

  阿里被埋葬在在庫法附近(今伊拉克的納賈夫),後來,阿里的陵墓發展成為伊斯蘭教十葉派的聖地之一。阿里的世俗的經歷,實際上是失敗的,但他死後,還繼續發生一種影響,而這種影響僅次於先知本人的影響。

  朝覲者的群眾,川流不息地去朝拜納賈夫的阿里陵墓,以及在附近卡爾巴拉的他兒子侯賽因——十葉派卓越的聖徒和殉道者——的墳墓,而且整個十葉派世界,每年都在回曆一月十日舉行一次苦難節表演。這兩件事都證明,對一個彌賽亞(救世主)來說,死亡可能比生存更有裨益。

  哈里發和伊斯蘭教的關係,只是一位保護者的關係。他保衛這個宗教,正如歐洲的任何皇帝保衛基督教一樣,他鎮壓異端,對外教人作戰,擴張伊斯蘭教地區,在完成這一切任務時,他都是行使他的政治權力。直到十八世紀後期,才有這樣一種觀念盛行於歐洲。

  穆斯林的哈里發,就是他們的教皇,他在宗教上管轄全世界的穆斯林。有一種輪廓不鮮明的運動,開始於十九世紀末葉,這種運動的名稱是泛伊斯蘭教運動,這種運動特別緻力於促進統一行動,以對抗基督教列強。這種運動以土耳其為團結的中心,不適當地強調哈里發職務的世界性。

  穆阿威葉建立王朝661年穆阿威葉在伊里亞(耶路撒冷)稱哈里發。自他即位後,敘利亞的省會大馬士革就變成穆斯林帝國的首都,儘管這個帝國的版圖縮小了一些。調解之後,穆阿威葉的股肱之臣阿慕爾從阿里派的手中奪取了埃及,但是,伊拉克宣佈阿里和法帖梅的長子哈桑為阿里的合法的繼任者。

  哈桑不久就讓位給他的更能幹的勁敵,而退居於麥地那,去度養尊處優的生活。他的弟弟侯賽因,在穆阿威葉任哈里發的期間,在麥地那過隱居的生活,680年,他拒絕承認穆阿威葉的兒子葉齊德繼任哈里發的職位,伊拉克人宣佈他為阿里和哈桑之後合法的繼任者,他於是動身到庫法去。齊雅德(穆阿威葉認的弟弟)的兒子歐貝杜拉是伍麥葉王朝的伊拉克代表長,他在希賈茲到庫法去的道路上沿途放了前哨,殺了侯賽因。侯賽因的妹妹和兒子,隨著他的頭顱到了大馬士革,葉齊德把頭顱還給他們,又帶回卡爾巴拉,與遺體合葬在一起。

  為了紀念侯賽因的殉道,十葉派的穆斯林規定每年舉行一次追悼會,回曆正月上旬為哀悼旬,後來又發展成一種受難表演,著重表演他的英勇鬥爭和苦難的情節。這種每年一度的受難表演,分兩節進行,前節於回曆正月初十日,在巴格達郊區的卡齊麥因舉行,這是紀念那次戰爭的,後節於正月初十日以後的四十天內,在卡爾巴拉舉行,稱為“頭顱的歸來”。

  侯賽因的犧牲成為十葉派的起源,在這方面,他父親的犧牲是比不上的。十葉派是正月初十日誕生的。從此以後,在十葉派的教義中,承認伊馬木必須由阿里的後裔擔任這一教條,就變得和伊斯蘭教教義中承認穆罕默德是先知這一教條同等重要了。卡爾巴拉日使十葉派得到一個“為侯賽因報仇”的口號,而這終於成為推翻伍麥葉王朝的原因之一。

  在另一個陣營,遜尼派證明葉齊德是事實上的統治者。誰要追問他的權力從何而來,誰就成為叛逆,要被處死刑。伊斯蘭教發生了重大的分裂,這種裂痕從來就沒有填補起來。穆斯林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從此,阿舒拉日便發展成為什葉派穆斯林最重要的紀念日。

  【結束語】“阿舒拉節”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為哀悼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遇難的重要紀念日。公元680年,侯賽因對當時的繼任哈里發不服,與家屬一行離開麥加,在行抵伊拉克境內的卡爾巴拉時,遭倭馬亞王朝騎兵的追擊,侯賽因一行全部戰死。


寧夏回族法圖麥

  回族的法圖麥節在每年的齋月十四,即伊斯蘭教歷九月十四日。為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阿里的妻子法圖麥,由回族婦女親自出動,收斂錢糧,選擇一個住宅寬敞的回民家裡,架幾個特大鐵鍋,熬幾大鍋雜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請阿訇唸經祈禱並讚頌聖女的事蹟,回民也叫“女聖紀”,之後,讓全“坊”的男女老少一起來吃。這雜豆粥是用 ...

寧夏回族聖紀

  聖紀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是紀念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   穆罕默德於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誕生於阿拉伯麥加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歷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穆罕默德因病歸真,終年63歲,葬於麥地那。   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 ...

寧夏回族登霄

  登霄,是阿拉伯語“米爾拉吉”的意譯,原意為“階梯”。   登霄節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舉行禮拜、祈禱,以示紀念。這天晚上睡覺比較遲,一般都要聽開學阿訇講“沃爾茲”。   相傳,穆罕默德聖人在52歲時,伊斯蘭教曆紀元前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夜晚,為了躲避一些反對派的攻擊和謀害,而到他妹妹溫母哈尼家中 ...

寧夏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 ...

寧夏回族民間器樂及其民俗簡介

  寧夏回族在長期地文化創造和實踐中,傳承了寧夏古代地域原生態樂器、西北邊塞樂器,演變為被本地回族群眾稱為哇嗚、咪咪、口弦等回族民間樂器。上世紀,我國文史學家考證出寧夏哇嗚、咪咪、口弦分別是漢唐以來在寧夏流傳的古樂器壎、羌笛、蘆管、簧的流變和遺存;唐代太宗李世明《飲馬長城窟行》詩中“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

回族的聖紀

  王正偉   聖紀節,是回族的三大節日之一。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在阿拉伯太陰曆象年(約公元571年)3月9日或12日,穆罕默德逝世於伊斯蘭教歷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據說與誕生的月、日相同,所以,伊斯蘭教歷的每年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又稱“聖紀”。   我國西北地區 ...

寧夏回族"山花兒"藝術簡介

  以六盤山為主要流傳地的寧夏回族中廣泛流傳著"山花兒"(俗稱乾花兒、山曲子、野花兒)。   "山花兒"繼承了隴山地區古代山歌(徒歌,相合歌,立唱歌)和特徵。《詩經o豳風》、《漢魏南北朝樂府》中的《隴山歌》、《隴板歌》、《隴原歌》即其先聲。史籍樂志中記述其特點為"一唱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