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寧波傳統手工工藝:竹編

寧波傳統手工工藝:竹編

  現代流水線生產的工藝品越來越多,這樣更加凸顯了傳統手工藝品的可貴。竹編是一種傳統的工藝,歷史悠久。寧波地區盛產毛竹,所以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就利用這豐富的資源編織成一個個竹製品。寧波竹編富含了人民辛苦勞作的結晶,凝聚了豐富的寧波文化。

  蘇東坡的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出了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早在商朝,就有東陽竹編記載。原有專家認為,竹編工藝在兩三千年前。而這次考古,堪稱同類考古發現之最,竹編工藝因此可能提前2000年左右。

  寧波是竹編的“故鄉”。四明山盛產毛竹,自古以來就用來編制各種簡樸實用的竹籃、竹籮等用具。明清二代的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和食籃都是竹編的。鄞縣、奉化、餘姚山區有幾十家鄉村辦竹編廠的竹編工人,能巧妙地利用篾絲和篾片,編制各種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製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成為饋贈親友的好禮品。如今,竹編制品遠銷歐、美、日本各國和港澳地區。

  此外,還有竹根雕刻,取材於竹根節疤,藝人們巧施刀工,順其自然形狀掩瑕顯瑜,露中有藏,雕琢成各種人物及動、植物形象,栩栩如生,別具一格。象山縣有12家竹根雕生產廠,他們還採用特殊處理工藝,有防蛀、防黴、仿古之功能。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透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在傳統技藝街區展出了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既有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青神竹編,又有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的劉氏竹編,博採眾長。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豔明快的花紋。

  竹編日用品能在民間廣為流傳,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傳統竹編的實用性,這是傳統竹編最初興起的原始動力。

布朗族獨特的手工技藝:竹編

  眾所周知,竹編在古代,那是家喻戶曉的,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用到的。不僅因為它取材方便,編織富有特色,更是因為它用途廣泛,且耐用無汙染。竹編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手藝,它更是一種民族文化。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看看布朗族文化中獨特的手工技藝:竹編吧。

  當地布朗族先輩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澱並傳承的一種獨特的手工技藝,也是中國竹編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枝奇葩。當地布朗族人在栽竹、用竹、愛竹的過程中,孕育和豐富了布朗族竹編文化。

  千百年來,竹藝之利造福布朗族人民。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對當地豐富的竹產資源進行琢磨和研究,用智慧製造出竹桌、竹凳、籮筐等生產生活用具,成了布朗族人家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同時編竹器也就成為了布朗族賴以生存的手藝之一。竹編,是一種流傳於布朗族、傣族民間的古老手工技藝,製作過程簡單卻較為考究,從破、削竹蔑片、竹蔑條到竹器編製成型全靠手工完成。

  手工竹編工藝,是布朗族先輩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澱並傳揚的一種獨特的手工技藝。據說,在以物換物年代,一個提籮就可換滿滿的一提籮穀子。由於竹編的實用、耐用而且美觀,人們需求量較大,使這小小的竹編工藝,在歷史的程序中,也曾有過典勝輝煌。布朗族竹編款式繁多,大到竹桌、竹凳、花腰背籮;小到刀簍、飯盒、漏勺、竹盤;還有用於緬寺拜佛的福籮、竹桌、臘條盒等等,樣式美觀、經濟耐用。

  編制上好的竹編福籮,竹子很是關鍵,需要專用的羊毫竹,而公弄村也僅僅是有竹編人家自家栽種的幾叢。砍回的竹子就可直接用,首先把竹子破開成條,再將竹條均勻的打成細條,然後把細竹條加工成竹篾,加工竹蔑刀法很講究,削篾刀不能太快也不能太鈍,用一隻手穩住刀,另一隻手持篾子往後拉,全靠手的力度來控制篾子的均勻厚薄。

  編制福籮首先用26根寬箭篾起底來固定框架,再用邊篾按一壓一的方式依次往上編織,竹編者將一直重複著穿壓、收壓的動作,使邊篾條與箭篾框架牢固的壓在一起,循序漸進,最後以背梭花來收口封頂。編制這樣一個整籮所需邊篾48匹。在竹編老人的手中,一條條篾條,尤如一片片錦帛上下躍動,然後依次整齊到位的排列起來,嫻熟的手法和成型的規整讓我們讚歎不已。

  為了使竹籮更美觀,在編制過程中,會在籮身中部用篾條隔開,並編加上空心花樣;最後用光滑的寬篾條做提手和用四根大而均勻的龍竹尖鋸成四根腳,再把它們編入籮身,並用藤條穿鎖固定在籮身上,這樣使編製成的竹籮就顯得更為好看,同時四個圓柱腳也起到放置時平穩的作用。編制這樣一個竹籮,一般需要三天才能完成。

  簡單考究的竹編工藝,精美的竹編用具,象徵著布朗人的智慧,蘊孕著布朗族的神奇,見證著布朗人遠古至今與自然抗爭,生存的一種勝利。

  您可能還會喜歡:

  佤族有趣又獨特的“談戀愛”方式

  拉祜族打歌的由來與特點

  別樣的佤族甩髮舞,甩髮舞傳說

  拉祜族婚俗:離婚要請客、結婚不設宴

青島傳統技術工藝:貝雕

  青島身處海濱,這裡的人們就因地制宜,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進行生活生產。海洋中常見的見的恐怕就是貝類了,在沙灘上仔細找找就能發現他們的蹤影,而青島人更是物盡其用,發展出一套貝雕的工藝手法豐富著青島文化。

  青島貝雕是一種以中國傳統工藝為表現手法,是以珍稀螺殼為原料,利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產品。

  主要有掛畫、首飾、紀念品等,表現的內容有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等題材。青島貝雕產品曾榮獲國家旅遊局的“天馬”金獎,中國工藝“百花獎”銀盃獎。

  青島貝雕是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種貝殼為原料,借用貝殼的天然色彩、紋理和形體等固有的特點,因材施藝,經過設計、選料、破形、粗磨、精雕、組合等工藝製作而成。貝雕藝人們以巧奪天工的技法,雕、貼、噴、畫並用,汲取傳統的國畫章法,借鑑牙、玉、石雕等多種技法,雕出規格繁多、花色多樣、雅俗共富的半立體或接近立體式的貝雕畫。

  青島貝雕貝殼的種類很多,色彩和紋理多樣,有的還是反光體。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貼上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貝雕巧妙的將人與海結合起來,貝雕是海的綺麗與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

  貝殼遠在五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5000~6000年前,我國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生活著眾多的原始人群,他們居住的地方後來都堆積有大量的貝丘,貝丘中有蛤蜊、鮑魚、海螺、等20餘種貝類化石,還有許多貝殼上有鑽孔,顯然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有關巫覡的墓葬,還發現有三組用蚌殼擺塑的動物形象。

  商代到秦代,貝類中的一種,被打磨穿孔後,長期當作貨幣使用,這就是貝幣。春秋戰國時期,貝殼被普遍製成項鍊、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還出現了馬飾、車飾。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三成將士都用紅線穿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

  秦漢時期,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闢了新途徑。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甸”,這種工藝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

  青島貝雕是20世紀60年代初在“螺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62年,青島貝雕工藝品廠成立,開始進行專業的貝雕製作,並不斷總結經驗,使青島貝雕得到了快速發展。青島貝雕技法多種多樣,調、貼、拼、接、粘、畫並用,借鑑了木、玉、牙雕和國畫等技藝,使其花樣繁多、形象生動、色彩絢麗、層次分明,風格獨特。


長沙傳統手工技藝棕編文化

  棕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早期的棕編大多都是編蓑衣帽子等。後來慢慢的樣式多了起來,有動物花草之類的,吸引大多數的孩子喜愛。如今會棕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這項技術眼看著就要消失了。讓我們來保護它吧。首先要先了解它才會愛上它,一起走進長沙文化了解長沙傳統手工技藝:棕編文化吧。   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 ...

武漢傳統手工技藝漢繡

  在古代女紅是每個女子都要學的一門技術活。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出了,各種不同的繡法。今天介紹的是漢繡。漢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讓我們一起走進武漢文化了解武漢傳統手工技藝:漢繡吧。   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時,楚國的刺繡品已遠銷到西伯利亞地區 ...

民間傳統獨特的染色工藝扎染

  在中國民族文化而獨特的染色工藝中有一種叫做——扎染。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紮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相關起源: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現存最早的 ...

淺談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菊花入饌 清雅芳香

  花魚球、菊花水欖、菊花八寶糯米飯等(荼薇蛋卷、釀荼薇酒也是菊花飲食習俗的一大種類)。當地百姓每天早餐吃及第粥時,也喜歡加入洗乾淨的菊花瓣。小欖的酒樓紛紛以菊花入饌製作菊花宴,接待從海內外前來小欖賞菊的遊客,令人對小欖菊花有 齒頰留香 的美好印象。早在清代,就有文人墨客寫下了對菊花飲食的讚美詩篇。其中,清代 ...

傳統婚禮習俗新娘隨身帶紅手帕點乾草

  中國紅 婚禮   紅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吉祥色、喜慶色。紅色是一種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光線,有著生命的、火的色彩和光輝,所以,古人認為紅色可以驅除一切邪氣。婚禮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允許一絲一毫的邪祟作怪,所以紅色成了傳統婚禮的主色調。紅燈籠、紅喜字、紅對聯、紅窗花,從大場面到小細節,整個婚禮都是紅色的。 ...

民間工藝蠟染藝術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型別。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於蠟冷卻後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後可得到不同的“冰紋”。   蠟染的製作過程:   蠟染的材料:繪製蠟染的織 ...

傳統手工餈粑做法

  1、將糯米用盆淘乾淨備用,在大鍋里加入比較多的水加熱煮沸,加入備用的糯米隨便煮一下,記得,糯米不能像大米一樣煮,不然會變稀。   2、把煮好的糯米與米湯分開,糯米漏掉多餘水分,糯米用木製飯甑蒸熟。   3、把蒸熟的糯米倒入口袋或者槽中,用木錘不停的捶打,翻滾著捶打,直到糯米全部粘成一團,並可以了。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