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傳統工藝,山西民間手工藝
山西傳統工藝,山西民間手工藝
可能在路上還會遇到畫糖人的,又或者遇見捏小人的。這都承載了我們許多的童年回憶,甚至我們小時候也希望長大了選擇這一行。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山西文化了解山西的傳統工藝跟民間手工藝。
核桃工藝品山西太行山一帶盛產山核桃,這些核桃不僅美味營養,更是可以拿來製造工藝品。核桃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賦予吉祥的寓意,因此這精緻的核桃工藝品也頗受歡迎。這些富有吉祥寓意的核桃工藝品,被當成裝飾品、紀念品或者直接就當成吉祥物,這樣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品是您紀念珍藏的首選。
剪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山西工藝品,它有著幾百年的悠久歷史。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家中有什麼喜事,人們就會自己動手製作一些漂亮喜慶的剪紙窗花等貼在房間裡。喜氣洋洋的剪紙蘊含了古老的山西曆史與傳統,同時剪紙也是一個非常講究細緻的工作,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剪紙,窗花、小像,若是不精心製作,怎麼會如此逼真呢?
工業革命的開始與發展,我們不在為生產速度過慢,物質的生產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為難。然而在滿足的同時,我們的追求也開始了變化。要說山西有什麼手工藝品最有特色,那恐怕說也說不完。
現今的我們已不再滿足工業社會下大批次,過度單一的東西,而是開始了個性與獨特的追求。各個企業服飾珠寶的博物館的產生,還有各個行業用極其優美的複雜的手工藝作為鎮店之寶的產生。
中原傳統工藝,靈寶刺繡的風格與工藝
靈寶民間刺繡是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的,也是中原文化的一大亮點,也是中原地區中有名的民間藝術。靈寶的刺繡多用於生活,因此也有生活實用性。那麼靈寶刺繡的風格與工藝是如何?本期的中原文化帶你去了解。
靈寶民間刺繡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髮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靈寶的民間刺繡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繡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刺繡,河南民間又叫“扎花”,工藝淵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能夠使用連環針法,繡出龍鳳圖紋。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40件繡衣和一幅裝飾內棺的鋪絨繡錦,其針法之精密無與倫比。到了距今1000多年的宋朝,刺繡技藝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我省的“汴繡”、“洛繡”均名揚天下,並在中原地區的廣大農村傳播、發展起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刺繡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男女的衣著服飾、繡花荷包、扇盒、佩飾掛件、新娘的繡衣繡褲、披肩及繡花襪底;幼童的衣帽、布制玩具、虎頭鞋等等,樣樣離不開刺繡,並以精妙的構思,細巧多變的針法,反映出河南婦女的聰明才智,成為精美的藝術品,不僅美化著自己的生活,而且體現出情愛和偉大的母愛。
在河南的民間刺繡中,以豫西地區靈寶縣的民間刺繡最為突出。靈寶婦女,人人心靈手巧,刺繡手藝和剪紙的技能,都是“母女相傳,代代傳承”。以往,這裡的農村姑娘,一般在十三、四歲時,便開始學習刺繡手藝,為自己準備嫁衣和各類繡品。
按當地的風俗,男女舉辦婚禮時,婆家只提供新房,床櫃等大件傢俱,餘者全都由孃家陪送。新娘的嫁妝中,除箱櫃和被褥外,便全部是新娘的繡品,如披肩衣裙。被面、枕頂、床飾、帳沿、門簾、桌圍、椅墊、繡花鞋及各式繡花鞋墊、襪底等等,另外一部分煙布袋、香荷包、錢包、繡花手帕等,則是新媳婦過門後,拜見長輩,接待蚰娌們的見面禮,並以此向公婆和前來賀喜的親友們,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給婆家人留下個好印象。
靈寶民間刺繡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髮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題材豐富多樣,作品多屬生活實用型
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繡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一般多采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透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繡球”、“鳳戲牡丹”等等。
2、傳播愛情,表現母愛是作品的主題
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繡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中緣”、“粱山伯與祝英臺”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繡制在荷包,枕頭頂、門簾、帳沿、被面、床沿上。繡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樸實純真,色彩豔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繡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都的母愛。
山西傳統祈雨活動:文水鈲子
北方的鑼鼓藝術大多起源於祈雨等祭祀風俗,地處晉中盆地的山西文水縣“接姑姑”社火活動是當地傳統的祈雨民俗活動,文水鈲子是其中的一種打擊樂藝術形式。
據《汾州府志》載:“……麻衣仙姑,不願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禱輒應。”寥寥數語,道出了仙姑是一位能普降甘霖、救民疾苦的神聖。據清末《文水縣誌》記載,明嘉靖二十四年四至八月,文水境內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莊稼乾枯,土地荒蕪。為了擺脫這種狀況,久旱盼雨的文水人在全縣十八個村組織了規模宏大的祭祀活動,還產生了很多風格獨特的藝術形式,如文水鈲子、橋頭大鼓、馬西鐃等等,都是專為“接姑姑”而創。其中文水鈲子最具代表性。
“文水鈲子”又名“嶽村鈲子”,源於文水縣嶽村,因其獨特的樂器銅製小鈸而得名。這種小鈸,鈸碗大,鈸沿小,造型別致,音色清亮。演奏時,表演者滿扣鈸碗,控制餘音不使擴散,令其發出悅耳動聽的“呱呱”之聲,故當地人又稱其“鈲子”。幾百年來,每逢大旱,嶽村人便敲鑼打鼓,前往迎祀麻衣仙姑,舉行盛大的祈神求雨活動。文水鈲子融音樂、舞蹈、雜技為一體,至今仍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2006年5月,文水鈲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水鈲子是一種多段體套曲結構的民間打擊樂,全套鑼鼓可分為三段,包括七個鼓點,形成結構嚴謹、完整統一的民間藝術珍品。鈲子使用的樂器主要有小鈸、大鐃、大鈸、大鼓(雷公鼓)四種。小鈸是鈲子的主奏樂器,雙手緊握捂擊,發出迅急的“呱呱呱”聲,好似傾盆大雨的雨點,淅淅瀝瀝墜入黃土之中。經後世不斷挖掘整理,有《雷鳴電閃》、《烏雲翻滾》、《普降甘霖》、《喜慶豐收》四部樂章,富有豐富的藝術內涵。
演奏技法除擦擊、錯擊、挽抹、悶擊等幾種傳統技藝外,還有磨擊、滾擊、刮擊、半擊、邊擊、對擊、拋擊等幾種特殊的演奏技巧。拋擊尤其令人叫絕——大鈸手們不時將鈸一齊拋起以示閃電,然後再準確地接回手裡,無論拋起多高,落下來節奏始終不亂,驚險刺激,令人目眩。豐富的演奏技法,不僅生動表現了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更將人們無助、渴求、期待、喜悅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惟妙惟肖。
隨著樂章的起承轉合,120名隊員交替組成方陣、圓陣、群花陣、四角陣、菱形陣等陣圖,並穿插二龍戲珠、雙龍出水、金龍擺尾等變化。這些畫面千變萬化,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鈲子小巧、靈便,是一對得心應手的舞蹈道具,演奏過程中弓步錯擊、跨步擦擊、劈叉跳擊、童子拜佛、丹鳳朝陽等舞蹈動作,適應鈲子的演奏技巧,展現樂章的豐富內涵。舞姿矯健灑脫,造型舒展大方,令人賞心悅目。
但時至今日,起源於民間祈雨祭祀活動的文水鈲子,由於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疊加影響,這一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民間藝術形式面臨很多困難。這種古老的民間打擊樂賴以生存的基礎發生了徹底變化,在失去原有的祭祀祈雨功用後,這一藝術形式沒有多大實際“用場”。除為了研究,偶爾進行簡單展示外,其他形式的演出很少,大多數時間處於休息狀態。
文水鈲子的大部分樂器、道具有獨特性,其製作方法、材料、工藝很有講究。小鈸在打擊樂器中十分罕見,經過十年浩劫破壞,目前存世極少,並且殘破不全。其他樂器如大鐃、大鈸、大鼓等也面臨亟待搶救的狀況。與其他藝術形式類似,鈲子藝術主要靠老藝人口傳心授,很多樂譜沒有文字記載。道具、服裝純手工製作,製作工藝也需要口手相傳。目前,老藝人、老工匠均已年高,有的已經辭世,培養年輕人的做法也不十分理想,對鈲子藝術的傳承形成致命打擊。
文水鈲子這一古老的藝術,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難以逃脫時代變遷帶來的打擊。這樣的現狀對文水鈲子這一獨特藝術的生存和延續形成掣肘。目前,文水鈲子演出的組織是鬆散型管理,大部分藝人外出打工或改行謀生;藝術創新缺乏專業的支撐和動力,鈲子藝術日趨凋敝。
鈲子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其風格豪放雄渾,粗獷奔放,古樸厚重,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縮影,傳承著華夏農耕文化的精髓。如何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其獨特魅力,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從鼓譜、表演形式、演奏樂器以及服飾、道具等多個方面考量,文水鈲子是五千年華夏文明厚積薄發的產物,是從中國農耕文化這一母體中脫生出來的、具有濃郁黃土風情的文化符號。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對研究當地祭祀文化、民間文化和風土人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對研究黃河文明、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研究和音樂創作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當然,古老藝術的生存與發展,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投入不足,各級政府部門應對文水鈲子藝術保護和發展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機制,要動員社會力量,提高對文水鈲子藝術的資金投入,以便更好地對這一古老藝術進行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創新。儘管文水鈲子有很多熠熠生輝的藝術特質,但絕不能將它像文物一樣包裹起來,要大膽進行揚棄,讓真正屬於藝術的成分煥發新的生命力,堅決割捨掉腐朽、迷信的成分。要賦予古老藝術新的時代元素,拓展其生存的空間和舞臺,讓文水鈲子在新的文化背景、新的傳媒方式和新的藝術鑑賞需求等條件下,迸發出新活力。
求山西傳統小吃頭腦的做法
材料:麵條、芝麻醬、蘿蔔乾、豇豆鹹菜、大、小香蔥、鮮味醬油、芝麻油、植物油等。
做法:
1、取適量的芝麻醬,分次少量的加入鮮味醬油,攪打均勻,並用涼開水來控制稠稀度;
2、大蒜拍碎,放一點鹽,加入適量的涼開水調成蒜汁;
3、將蘿蔔條、豇豆切碎;
4、燒一大鍋開水,燒開後將麵條下入,快速 ...
山西傳統的八大名點有什麼
平遙牛肉、太谷餅、刀削麵、 過油肉、頭腦、羊雜燴、羊雜割、上黨驢肉。 ...
山西傳統麵食 莜麵栲栳
有句話說的好,“世介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面食文化歷史悠久,至今大約兩千年曆史了。山西面食種類繁多,烹飪方法有蒸、煎、烤、炒、燴。那麼大家對山西面食瞭解多少呢?一起和飲食文化來看看吧!
莜麵栲栳,傳統麵食,用莜麥面蒸制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種佐料,莜麵的營養價值極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麥、 ...
山西傳統的特色麵食之一 油潑面
有句話說的好,“世介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面食文化歷史悠久,至今大約兩千年曆史了。山西面食種類繁多,烹飪方法有蒸、煎、烤、炒、燴。那麼大家對山西面食瞭解多少呢?一起和飲食文化來看看吧!
油潑面是山西傳統的特色麵食之一,又叫為扯麵、拽面、抻面、楨條面、香棍面等,起源於周代,並以咸陽油潑面最為 ...
傳統黃酒釀造工藝,黃酒釀造過程
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是源於我國,且只有我國有的一種酒類。關於黃酒的釀造,也有其特有的釀造工藝。只有在這樣的釀造工藝下,才能保證黃酒的優質。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黃酒文化中去了解黃酒的釀造吧。
釀造原料:
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用麥曲或小曲做糖化發酵劑製成的釀造酒。在歷史上,黃酒的生產 ...
美味大搜羅,山西四大面食是哪些
麵食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什麼陌生的東西,特別是在北方,麵食就是他們的主食,所以北方的麵食就有很多種煮法,讓人能夠藏到各種不一樣的美食。本期山西文化,就帶你一起來了解它們當地的四大面食,看看跟你所在的地方有什麼不同。
剔尖:
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發源于山西運城、晉中等地,流行於晉、蒙、陝、冀等地的 ...
山西十大民俗之民間剪紙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積澱,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共榮,造就了許多數不清的傳統民俗,像是精緻的剪紙,洪亮的民歌、好聽的戲曲和好看的秧歌等等,一直從我們中國古代流傳至今,可謂是源遠流長。那麼就讓山西文化為你介紹,網友評選的山西十大民俗之一,民間剪紙。
剪紙又稱刻紙,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是一 ...